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周纪四 周赧王卅六年(之三) 田单破燕复齐 赵封乐毅观津

资治通鉴白话文作者:金色轰炸机发布:金色轰炸机

2023-2-13 20:12

周赧王三十六年壬午、西元前279年

田单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皆翔舞而下城中。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当有神师下教我。』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卒曰:『臣欺君。』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将,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

这时,田单下令让城中人吃饭时,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四处飞鸟争吃祭饭都盘旋落到城中,燕军很是惊讶,田单又让人散布说:『会有天神派军师下界来帮助我们。』有个士兵说:『我可以做神师吗?』说罢起身便走。田单急忙离座追回他,让他面东高坐,奉为神师。士兵说:『我犯上欺主了。』田单忙悄声嘱咐:『你不要说出去。』便以他为师,每当发布号令,都必称奉神师之命。田单又令人散布说:『我就怕燕军把齐国俘虏割去鼻子,作为前导,那样即墨城就完了!』燕国人听说,果然这样做了。城中守兵看到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去鼻子,万分痛恨,决心坚守不降,唯恐被俘。田单再使出反间计,说:『我怕燕军掘毁我们的城外坟墓,那样齐国人就寒心了。』燕军又中计,把城外坟墓尽行挖毁,焚烧死尸。齐国人从城上远远望见,都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怒气倍增。田单知道这时军士已经可以死战,于是带头拿起版、锹和士卒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他下令让披甲士兵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人员、女子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燕军都欢呼万岁。田单在城中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镒金银,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投降。请不要抢劫掠夺我们的家族!』燕国将军大喜,立刻应允。燕军戒备更加松懈。田单在城中搜罗到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而紧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部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齐声呐喊,老弱居民也敲击铜器助威,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即墨城被围数年,仍然有粮食可以在吃饭之余用来吸引鸟类。仍然可以找出上千头牛来打头阵。说明之前乐毅为了感化齐人,并没有把城围得太死,城内军民可以从外界获得充分的补给。田单为了让齐人痛恨燕人,居然不惜牺牲齐国战俘和齐人祖先的坟墓,可见其刻薄与卑鄙。而齐人被燕人打得几近亡国,竟然还要田单用这种方法才能挑起对燕人的痛恨来,这说明乐毅之前的感化政策已经十分奏效了,齐人已经倾向于接受燕人的统治了。纵观田单复国的整个过程,他就是个谣言专业户,不停地散布谣言。而自动从燕昭王死后,燕国君臣对田单的谣言倒是确信不疑,田单说啥他们就信啥,被田单牵着鼻子走。如此蠢材,焉能不败?

齐王以太史敫之女为后,生太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终身不见君王后,君王后亦不以不见故失人子之礼。

齐襄王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生下太子田建。太史敫却说:『我的女儿不经过媒人,自定婚嫁,不是我家的人,她败坏了我的家风!』终身不见王后,但王后并不因他不见而失去做儿女应有的礼数。

太史敫坚守礼法,不因为女儿攀上高枝做了王后,就接受他们的不合礼法的婚姻。可以说是正直之士。而他的女儿也坚持应有的孝道,也算是在弥补之前的过失。

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于燕、齐。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卒于赵,号曰望诸君。

赵王分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对他十分尊宠。以此来警戒燕国和齐国。燕惠王便派人去批评乐毅,并道歉说:『乐将军你过于听信传言,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跑到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能报答先王对你的一片恩情呢?』乐毅回信答复道:『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郢地;而继任吴王夫差不听他的话,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对先王的建议是吴国得以成就功业的根本,所以沉下伍子胥的尸体一点儿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器量,所以尸体虽入江而魂灵仍怨愤不化。免去自身的灾祸,立就功业,以表明先王的心迹,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别人的诽谤,从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是我最害怕的。但因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新的宠幸为利益,谋算燕国,也是我在道义上绝不会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绝不口出恶言;忠臣被迫离开祖国,也不去辩解洗雪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成器,也曾多次从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谨请大王明鉴。』于是燕王仍封乐毅的儿子乐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修好睦邻而往来燕国,最后死于赵国,谥号望诸君。

燕惠王真是厚脸皮,明明是自己不信任乐毅,反而怪人家听信传言。乐毅本来就是赵国人,因为燕昭王求贤若渴才去应聘的。如今回到祖国,仍然致力于燕赵两国的友好,也算对得起燕国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