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此本《论语》以《论语集释》为底本,增编《论语新解》及《论语译注》的白话译文,同时增录本书校录者延章的按语。 《论语集释》由民国学者程树德编撰,集汇汉代至于民国的历代注疏而成。如汉代郑玄的《论语注》,包咸的《论语章句》,魏晋王弼的《论语释疑》,何晏的《论语集解》,五胡乱华时期皇侃的《论语义疏》,至于宋代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等等。 《论语新解》由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编著,以朱子理学为中心,“折衷”前人“众说”而成。所谓“新解”并非自创新义,不过务求通俗浅显之语而已。《论语新解》另有整本收录,于站内搜索可得。 《论语译注》由今人杨伯峻编著,杨先生认为,统筹《论语》全文汉字注释,更有利于现代人阅读学习,故全书分《论语词典》《试评孔子》《论语译注》三部分。本书于本网站亦另有整本收录,站内搜索可得。 此本《论语》所收录之《论语集释》电子书,係据网络流通本,参考中华书局影印版本重新校对,并精心排版而成。 《论语集释》的创作,颇为艰巨,历时九年,才于一九四二年完稿,编撰的过程中,作者因中风而瘫痪,终以他人代笔完成,可谓呕心沥血之作。程树德先生认为,《论语》之注释,自汉魏以降,每有创新,而又存新弃旧,以致旧有注本往往而废。虽然朱子以降,尝有名儒不断发明《论语》新解,却少有贯通旧本者,此则《论语集释》创作之主旨。 因此,《论语集释》汇集了汉魏以降,迄于民国的各种注本,取其精者,弃其浅陋者。作者又谓所集注本,力求不以学派而取舍,其内容大体有十类:考异、考证、集解、集注、音读、唐以前古注、别解、余论、发明、以及作者之按语(电子书中以不同颜色区别按语)。 虽谓不分学派,既是贯通,又有取舍,则书中自然贯彻有作者之思想及见解。事实上,《论语集释》的按语,不时透露出作者对于佛教的赞许,虽历代大家之注,亦不吝批判。 读者在阅读、学习《论语集释》的过程中,应当以《论语》原文、原旨,及历代大家注解为准,方得以避免陷入作者释化的儒学观点之中。 或问,既然《论语集释》过度释化,为何还要编录此电子书?答曰:《论语集释》之释化,尽在按语当中,而历代之注释,虽有取舍,亦倾向于论证作者按语之观点,但仍然是往贤之注释,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只要读者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辨证思维,坚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识别并证伪释化观点,并不难。 总而言之,程树德教授所编撰的《论语集释》,终以其汇集了历代大儒之注释,值得後学参考学习,很有必要致谢程树德教授在身体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此书的编撰。 本电子书在收录过程中,部分章节编录钱穆先生的注解,及延章先生的注解。又分尧曰第二十篇为两篇:尧曰第二十、子张问第二十一,此二篇内容主旨明显不同,因此分别编录。
《尔雅注疏》是以满清嘉庆时期阮元奉旨编撰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再修订、增删历代其他学者注疏,并标点、校勘的。 此本《尔雅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尔雅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 阮本《尔雅注疏》采用的是晋朝郭璞注,宋朝邢昺疏的版本。今人李传书整理,徐朝华审定,即成现在的《尔雅注疏》。 《尔雅注疏》是《尔雅》的注疏,而历代对于《尔雅》的作者,竟无从考究。《大戴礼》的《孔子三朝记》篇有孔子指导鲁哀公学习《尔雅》的记录,由此观之,《尔雅》在孔子之前。张揖在其《进广雅表》中记载称,周公旦编著了《释诂》,而其他篇目的作者又无从考究了,有人说是孔子增著,有人说是子夏。 《尔雅》是古代中国汉字文字学的主要教材,相当于现代的《字典》,主要用于汉字音韵训诂的学习及索隐。 据宋代邢昺《尔雅疏叙》,《尔雅》起源于人们对生活及自然认知的增长,比如一物多名,方言差异,此时就需要一部著述,用于记录这些知识,以流传後世,避免後世对于前人文章,不知所云。又说到周公时就倡导《尔雅》文字之学了,子夏时,对《尔雅》又有所增益。但春秋战国时期,《尔雅》文字学却式微了:“诸篇所释,世罕得闻”,直到汉代才又逐步复兴:“豹鼠既辨,斯文 遂隆”。而对《尔雅》作注的人很多,如刘歆、孙炎、李巡等。 邢昺认为,郭璞是在刻苦研究《尔雅》廿年之久,才在六经方面理解得透彻,因此,人们在学习六经之前,着力于汉字文字学,切实诵记《尔雅》,才能对六经学起来得心应手。从现代教育经验来看,邢昺的认知是十分 正确的,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汉字,学会写作,学会阅读理解。 古人接受教育确实没有现代人这么普遍方便,古人在学习《尔雅》时,往往连《尔雅》本身的内容都读不懂,更不要说利用《尔雅》云理解其他经典了。 後人对《尔雅》注疏越来越多,才使得《尔雅》变得通俗易懂。对于今人来说,《尔雅》反倒成了经典,像《康熙字典》之类的,不但阅读理解,就是查索,也变得十分简便了。
要说毛笔书法入门教程,当然还是这本民国教材最正宗啦!中华书局版《习字入门》,中华书局 民国八年发行 刘养锋著,全书配有文字及图像解说! 习字之法,本无专书,前人绪论所及。非失诸高深,即失诸简略。本编指示较详,措词尤极浅近。凡稍通文字者,皆可领会。 本编从点画起,以至全体结构,一一指示,最为详尽。 本编所论姿势精神器具之注意,均由经验而来,实力行之,效即立见。 行楷普通所尚,本编举例止此,至篆隶各法,不在本编范围之内,故不赘。 本编以蒋促和之书法正传,近日刘君少棠之习字讲义为本,间就鄙见删增,以合程度,不特便于学生,且宜于校外自修。
《家风家训大全》是一部名人家训大全,收录有许多历史名人的家训家规全文。 目前已经收录的家训全文有:方孝孺·幼仪杂箴,袁氏世范,朱柏庐治家格言,诸葛亮诫子书,周公诫子书,薛瑄戒子书等。 未来将继续收录以下家风家训:钱氏家训,陆游家训,严氏家训,德川家康家训,李氏家训,张氏家训,刘氏家训,包拯家训,章氏家训等,排列不分先後顺序,更多名人家训、经典家训,欢迎广大同仁赐稿。 《家风家训大全》编录说明: 家风家训是古代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时常与家规合称,但二者其实不同,如果说家规类似于国法,那么,家训类似于治国之术。 百度百科将家训定义为“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不太准确的。家训确实是对子孙的教诲,但确立家训的,并不是家庭,而是家族,或者说宗族。首先,家训对于寥寥数人的家庭意义不大;其次,名门望族的家族,人口众多,家族成员囊括妻妾及各自子女,为父的对于子女难以一一亲身管教,因此需要家训营造家风,维持家道;还有,已经发展出多代的宗族,为保障族内诸家族、家庭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保障宗族团结,需要建立家训。 家训的传承,有时独立成册,有时附于族谱之内,有人统计过,我国史上曾经出版过的名人家训多达一百二十多部,而附于族谱的家训则不计其数。 家训文化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当时的古人已经认识到家教对于幼儿的训诫诱导,可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安定,基于国家治平,国家治平基于家族兴旺,家族兴旺基于个人修养,因此建立家训不止是家族的内部事务,也是国家应当倡导的文化政策。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近代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迄今将近百年,家训族谱的传承在乡村地区已经断续至少两代人,城市里的居民,更是断续多代,要复兴家风家训,绝非易事。 借鉴名人家训、古代家训,是复兴家风家训的重要办法,本书将尽量搜录诸本的多版本,以便读者全面参考。更多的名人家训,更多的版本欢迎读者赐稿:admin@hygx.org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约成书于 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因传世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叙述方便,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是部类型属于通史的编年体史书,简称《通鉴》。 《资治通鉴》原文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编著而成。《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开端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前四百零三年,结束于唐亡以後的五代,具体是后周世宗时期显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不例外地以时间为顺序,各年号发生的事件为记载对象。如政治事件,相关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权,并由于政治斗争而导致政权衰败,最终更替。对这些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记载,通常会做“由表象透视内质”的评价,这些评价会包括“智慧,阴谋,道德,时势”等方面的分析。 《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在中国官修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通常是模仿的对象。 《资治通鉴白话文》是作者“金色轰炸机”译注《资治通鉴》的白话版。本书相对于文言文原著,较为易懂;相对于纯白话文版,又多了文言文原文,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意。同时,大量对照地阅读文言文及其对应的白话译注,对读者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很有帮助。
《论语问答录》是贾陆英先生以现代汉语注解并翻译《论语》的著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语问答录》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论语》原文,二是对原文词语的注释,三是对原文章句的翻译,四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对《论语》原文进行解析、评析。贾陆英先生对论语的注解,充分运用了“知行合一”的思维,契合于其长期的生活及工作经验,其对《论语》的注解,是实证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极具学习、参考、并应用到生活中的价值。 关于《论语问答录》的写作起缘,贾陆英先生在书中《自序》是这样介绍的:“从2013年11月14日开始,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太原新闻网,开设了【龙城开讲·贾陆英说论语】专栏,邀我在这个平台上,逐章逐句讲解《论语》。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研读《论语》,历时两年半,完成了约30万字的《论语问答录》。” 贾陆英先生还在《自序》中,高度概括了孔子毕生的主要成就。 《论语问答录》的写作,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局庆纪念版),200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董金裕、陈训章,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师用书),北京:中华书局,2013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谦逊,逐篇逐章讲解《论语》,国际儒学网,2014 汤恩佳,论语圣经,香港:孔教学院,2007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金瓶梅〗插画版.拿起放不下的在线〖金瓶梅小说〗! 〖金瓶梅〗.也称〖金瓶梅词话〗.全四冊.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名称取自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小说〗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小说〗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小说〗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金瓶梅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 〖金瓶梅小说〗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西门庆原是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他善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通官吏.知县知府都和他往来.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欲望.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这就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是部类型属于通史的编年体史书,简称《通鉴》。 《资治通鉴》原文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编著而成。《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开端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前四百零三年,结束于唐亡以後的五代,具体是后周世宗时期显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不例外地以时间为顺序,各年号发生的事件为记载对象。如政治事件,相关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权,并由于政治斗争而导致政权衰败,最终更替。对这些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记载,通常会做“由表象透视内质”的评价,这些评价会包括“智慧,阴谋,道德,时势”等方面的分析。 《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在中国官修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通常是模仿的对象。 《资治通鉴白话文》是作者“金色轰炸机”译注《资治通鉴》的白话版。本书相对于文言文原著,较为易懂;相对于纯白话文版,又多了文言文原文,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意。同时,大量对照地阅读文言文及其对应的白话译注,对读者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很有帮助。
〖金瓶梅〗插画版.拿起放不下的在线〖金瓶梅小说〗! 〖金瓶梅〗.也称〖金瓶梅词话〗.全四冊.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名称取自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小说〗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小说〗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小说〗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金瓶梅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 〖金瓶梅小说〗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西门庆原是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他善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通官吏.知县知府都和他往来.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欲望.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这就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易经】,孔子注解【周易】(【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之一)作【十翼】(十翼又名易传)乃得易经,故易经实为周易之注解版本,注解内容为易传,于汉初列为五经之首。 【易经】由伏羲所畵八卦,周文王所演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是谓周易),后孔子所作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十翼构成。 【周礼·春官·大卜】已有【周易】之名,汉初设五经博士,始称【易经】,【易传】成书于战国至汉初,或托孔子所作。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称为羲经、周易。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由【今本竹书纪年】及【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合辑而成。西晋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简的一部分,体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一般就称【竹书纪年】,是一本编年体的史书。 本电子书收录了汉川草庐校的今本【竹书纪年】,以及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及史道祥合著的【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以便读者辨证阅读【竹书纪年】,去伪存真。一般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北宋以後伪托之作,而【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即以考古为依据,参考现存史籍的相关记录编纂而成,极具可信度。 内容简介 【竹书纪年】记录了从传说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起于黄帝。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竹书纪年】多载纪战国时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 在历经秦始皇焚书令的浩劫之后,【竹书纪年】一度在汉代以前已经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埋藏有该书。西晋太康二年(格里历二八一年),该史书因盗墓重见于世。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时,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同时发现了大批竹简。当时朝廷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解译竹简(魏国文字与秦国的小篆差异颇大)。 解译期间遇上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卫恒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续成。最终整理好后,负责官员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此版本收录于满清修篡的【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伪元末至正三年(西元1343年)由伪元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本电子书以网上公开的汉川草庐版本,参校其他PDF影印本,纠正错漏,或更正某些段落,或补全某些内容如年表等,终成此书。 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伪元初,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伪元顺帝至正三年(西元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巖、欧阳玄等七人任宋史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西元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西元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西元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儒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相对于【宋史】,後人更倾向于用【续修资治通鉴长编】进行学术研究,所憾【续修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修撰,只记录北宋历史。
〖扬州十日记〗是一篇详细描述明末民族悲剧的奇文。明末王秀楚所写关于清兵在扬州屠城的一本约八千字左右的小书。 〖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和萧一山著〖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科普通俗读物〖简明中外历史辞典〗、〖上下五千年〗等都予引用。国外,如苏联齐赫文斯基地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引用。诸书引用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控诉清军在扬州的「屠杀」,并加以谴责。 有人认为「由于清廷禁止〖扬州十日记〗流通导致人们对此丝毫不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将此书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故此书真伪长期以来有所争议。」但是清朝咸丰年间公开编纂的史书〖小腆纪年.卷十〗里作者就引用了〖扬州十日记〗的内容 :「 臣鼒曰,予读王氏〖扬州十日记〗,言可法抑万里长城之黄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至谓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此盖书生率意妄语,无足论也。」可见在清朝时期中国是有〖扬州十日记〗这本书的。甚至更早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公开刊印的〖荆驼逸史〗中就收录有〖扬州十日记〗的全文,后来刊印的〖明季稗史汇编〗中也有〖扬州十日记〗全文。
五策书,所谓五策者,农事策、内政策、货殖策、征伐策、筹民策,等帝王治平五要也。 五策书乃今之奇人所著作,多有奇论,以作者所谓,欲通其义,必由于素书、鬼谷之学,然後辨之。是书偏僻汉字繁多,或以文义所需故也,每遇必检诸国学百科之汉字典。
《国史大纲》成书于抗日时期,是通史类史书,由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用教科书的体例编著而成。 《国史大纲》于1939年6月完稿,并于1940年6月付梓上市,由商务印书馆承印。由于《国史大纲》使用的是教科书体例编著而成,作者又以独到的视角、见解及考证对中国通史进行梳理,因此该书甫一面市,即成为当时诸所高校的通用历史教科书。 通过《国史大纲》,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学术等各领域都有个连贯而清晰的认知。由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审视中国的学术思想及文化历史时,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标准的影响,因此,钱穆先生在编著《国史大纲》时,强调不能以西方历史知识作为依据或标准去解读或梳理中国历史,故而,《国史大纲》是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真正立足中国文化历史自身,对中国历史进行多方位解读梳理的通史书籍。 为方便读者研究及阅读,本电子书分别收录了《国史大纲》繁体竖排影印本,及《国史大纲》简体版本(没有影印本的完美年表及图画)。两种版本均是PDF版本,前者是影印本,后者由word文档转换而成,两种版本均来自互联网。 第一编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 一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历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历 二 殷人居地之推测 三 殷人文化之推测 四 殷周关系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与(西周兴亡) 一 西周帝系及年历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四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四章 霸政时期(春秋始末) 一 春秋年历及分期 二 霸前时期之形势 三 齐桓晋文之霸业 四 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 五 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 第五章 军国斗争之新局面(战国始末) 一 战国年历及分期 二 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国之种种变迁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 一 春秋时代之贵族学 二 儒墨两家之兴起 三 学术路向之转变 四 士气高张 五 贵族养贤 六 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 一 秦汉帝系及年历 二 国家民族之传成 三 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四 平民政府之产生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到王莽) 一 西汉初年之社会 二 西汉初年的政府 三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 五 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现 昭宣元成一段 七 汉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禅与变法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一 东汉诸帝及年历 二 东汉之王室 三 东汉之外戚与宦官 四 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五 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 一 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 二 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 三 太学清议 四 党锢之狱 五 门第之造成 六 东汉士族之风尚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二 西汉与匈奴 三 东汉与西羌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 一 魏晋南北朝之长期分裂 二 旧政权之没落 三 离心势力之成长 四 新政权之黑暗 五 思想界之无出路 六 三国帝系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兴亡) 一 西晋帝系及年历 二 西晋王室之弱点 三 胡人之内地杂居 四 怀愍被虏与人心之反映 五 文化中心之毁灭 六 新宗教之侵入 第十四章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南渡) 一 东晋帝系及年历 二 东晋一代之北伐与内乱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长期纷乱(五胡十六国) 一 五胡十六国撮要 二 十六国前后形势之大概 三 五胡十六国大事简表 四 胡人之汉化与胡汉合作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齐梁陈) 一 南朝帝系及年历 二 南朝王室之恶化 三 南朝门第之衰落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北朝) 一 北朝帝系及年历 二 北方之汉化与北方儒统 三 魏孝文迁都及北魏之覆灭 四 北齐北周文治势力之演进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一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 二 学校与考试制度之颓废 三 南渡后之侨姓与吴姓 四 当时之婚姻制度与身分观念 五 北方的门第 六 郡姓与国姓 第十九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上)(在西晋及南朝) 一 汉末之荒残 二 农民身分之转变 三 西晋之户调制与官品占田制 四 南渡之士族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在五胡及北朝) 一 五胡时代的情况 二 北魏均田制 三 西魏的府兵制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一 古代宗教之演变 二 东汉以下之道教与方术 三 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四 北方之道佛冲突 五 隋唐时期佛学之中国化 第五编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统一盛运之再临(隋室兴亡及唐初) 一 隋代帝系及年历 二 隋代国计之富足 三 炀帝之夸大狂 四 唐代帝系及年历 五 贞观之治 第二十三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政治机构(盛唐之政府组织) 一 宰相职权之再建 二 地方政治之整顿 第二十四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 一 唐代之贡举制 二 唐代之租庸调制 三 唐代之府兵制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 一 由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二 自府兵到方镇与禁兵 第二十六章 盛运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 一 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 二 政府组织之无限止的扩大 第二十七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 一 安史之乱以前 二 安史之乱以後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一 唐中叶以后之藩镇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 二 唐中叶以后之宦官 三 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 一 流寇与唐室之倾覆 二 五代十国 三 契丹之兴起 四 中原民众之疾苦 五 中国之南北分裂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历 二 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 三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四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两个弱点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 一 学术思想之新曙光 二 庆历变政 三 熙宁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一 熙宁新党与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见之异同 三 道德观念与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辽金之和战) 一 金起灭辽 二 辽帝系及年历 三 金灭北宋 四 南宋与金之和战 五 南宋之财政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历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历 三 元代之政治情态 四 元代之税收制度与经济政策 五 元之军队与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侣 七 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历 二 传统政治之恶化 三 废相后之阁臣与宦官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一 明初的几项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 一 经济方面 二 文化方面 三 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一 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三 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一 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後之社会情形 二 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四 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 第八编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满洲兴起至入关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战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系及年历 二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一 明末遗民之志节 二 乾嘉盛时之学风 三 政治学术脱节后之世变 第四十五章 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一 乾嘉之盛极转衰 二 洪杨之乱 三 湘淮军与咸同中兴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 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 一 晚清之政象 二 晚清之变法自强 三 晚清之废科举兴学校 四 戊戌政变与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后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 七 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 八 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
联系微信号: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