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0|回覆: 0

[漢語教育] 如何理解【逍遙遊】之『逍遙』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08-10-31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文化
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城(一說為安徽的蒙城,另一說為河南商丘)人,生平事跡已不詳,他大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與孟軻同時而稍後。曾為蒙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但視榮華富貴、權勢名利為糞土,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絕對精神自由。楚威王聞其賢,以千金請為相,但他不願受官場的玷污和羈絆,並表示『終身不仕,以快吾志』。
【莊子】的思想源於老子,老、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最奇詭、最深邃、最有誘惑力的。【莊子】包括【內篇】、【外篇】、【雜篇】,【逍遙遊】為【莊子】【內篇】之冠冕,其文雄放、奇幻,它是我們了解莊子的思想、感知【莊子】文學特性的一把鑰匙,因而歷來治莊者都十分重視對它的研究。
【逍遙遊】反映了莊子多方面的思想,尤其突出顯示了莊子的人生哲學。然而,由於【逍遙遊】的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虛實相雜、莊諧並用,因此,對其旨意的解釋分歧很大。郭象是魏晉玄學的著名人物,他的【莊子注】以相對主義思想解莊,在當時是普遍被人接受的。作為解莊的大家,郭象對【逍遙遊】的理解是怎樣的呢?他認為:『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物,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郭象的『小大雖殊,逍遙一也』這種齊大小的思想作為【逍遙遊】的題解,卻不能不使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逍遙遊】中高飛遠舉的大鵬與騰躍蓬間的`雀它們究竟是『齊大小』還是『辨大小』?【逍遙遊】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湯之問棘也是己。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正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莊子在講這個寓言時,特別指出:『此小大之辯』。這裏的『辯』字顯然是『辨』字之借。『小大之辯』、『辯乎榮辱之境』,其『辯』皆為『辨』之借。辨,也就是別的意思。『小大之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意思相若。而郭象卻注曰:『今言「小大之辯」,各有自然之素,既非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這顯然是一種曲解。
其實,莊子的『逍遙』是指沒有任何憑藉、沒有半點約束和羈絆的絕對自由。即『有待』與『無待』的區別。所謂『有待』,就是有所依賴、有所憑藉,是指人的某種願望、要求的實現要受到一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所謂『無待』,即無所依賴、無所憑藉,是指人的思想、行為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莊子認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擺脫有待,達到無待,才能實現自由,即獲得逍遙遊,逍遙遊也就是無待的自由境界。怎樣才能擺脫有待,達到無待呢?只有將『功』、『名』、『己』三者完全拋棄,方能虛無寂寞,精神上衝出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入無窮的宇宙萬物之中,翱翔於『無何有之鄉』,游乎四海之外,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或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觀物』、『道通為一』的道理;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無所對待了。
【逍遙遊】就是在討論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有沒有一種獨立的、無需任何憑藉的,不受條件限制的『逍遙』。他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了一切大眾的『逍遙』,不管是高飛至九萬裏的鯤鵬,還是騰躍於蓬蒿間的`雀都是有所憑藉的,因此都沒能達到莊子所要求的至高境界。大至摩天而飛的鵬鳥的『逍遙』是有所憑藉的,小至空中的游塵的『逍遙』是有憑藉的,甚至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活動的『逍遙』也是有所憑藉的,逍遙的境界越高,則其所依憑者也就越大;所依憑者越大,則相對逍遙之境界也越高。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這段文字正說明了『逍遙』的境界與『依憑』的正比關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逍遙遊】中出現的寓言形象都是那種大眾『逍遙』,也就是一種有所憑藉的逍遙,這是一種『有待』的逍遙,一種相對的逍遙,是一種不自由的狀態,這些逍遙都不是莊子追求的理想狀態。從整個【莊子】哲學體系來看,莊子希望復歸自然,提倡超脫於現實,追求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這就是無所憑藉的、真真正正的逍遙。也就是莊子所概括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正是一種無待的精神幻想,成玄英在疏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時說:『至言其體,神言其用,聖言其名。故就體語至,就用語神,就名語聖,其實一也』。(【莊子註疏?逍遙遊】)這種精神境界就是追求絕對的自由,一種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莊子曾把這種幻想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藐姑射之山那種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霓衣雲馬,『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的神人等,這些都是取得了無待自由的人。這種無待的自由,在現實世界中是沒有的,是完全脫離實際的、違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義的囈語。但莊子卻憑藉想像力把他們創造出來。這篇文章揮灑自如,想像豐富,不失為我國散文史上的名作。
編輯短評:作者深入細緻地辨析了莊子的『逍遙』理念,顯示了古典文學修養和治學水準,文章具有一定的學術性。教師們可有選擇地取其中有用材料而用之。(劉真福)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