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黄帝内經 [電子書]

[複製鏈接]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時氣第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於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歧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第二章

第一節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

第二節
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第三節
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第四節
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第五節
徒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鍼鍼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必堅,來緩則煩,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第六節
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第七節
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里,盛寫之,虛補之。

第八節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鍼鍼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第九節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第十節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燻肝,散於肓,結於齊。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第十一節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第十二節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第十三節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第三章

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3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邪第二十

第一節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第二節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第三節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第四節
邪在胃,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第五節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0 | 顯示全部樓層
寒熱病第二十一

第一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脣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第二節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齊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齊下三寸關元也。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寫陽補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掖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第三節
臂陽明有入頄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足太陽有入頄齒者,多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
其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第四節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第五節
五藏身有五部,伏免一,腓二,腓者,也,背三,五藏之俞四,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癲狂第二十二

第一章

第一節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陰,血變而止。

第二節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寫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火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骨也。

第三節
骨癲疾者,顑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沬,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支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炙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第四節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歌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炙骨二十壯。

第二章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寫之。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欬而動手者,與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上以長鍼,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之經也。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短視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熱病第二十三

第一節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鍼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第二節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寫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刺腠之,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乾脣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鍼,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鍼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鍼,急寫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鍼,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熱病頭痛,顳目,脈痛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鍼,視有餘不足,寒熱痔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鍼,於其俞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絡,得氣也,熱病挾齊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鍼,鍼嗌裏。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大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欬而,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
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第三節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喉痺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上盛者,盡見血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厥病第二十四

第一章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厥頭痛,貞貞頭痛而重,寫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寫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不可取於俞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痺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第二章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
發鍼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大谿。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大衝。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大淵。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俞。腸中有蟲瘕及蛟,皆不可取以小鍼。心腸痛,作痛,膿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喝涎出者,是蛟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腹痛。形中上者。

第三章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乾耵聹,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谷中,以員利鍼,大鍼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風痺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中,股脛淫樂,煩心痛,時嘔時悗,眩已頭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矣。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
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為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雜病第二十六

第一節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
厥胸滿面腫,脣漯漯,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嚮然,多寒氣,腹中,便不難,取足太陰。

第二節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鍼,發而間之,鍼大如氂,刺膝無疑。喉痺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瘧不喝,間日而作,取足陽明。喝而日作,取手陽明。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
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不已,刺膕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
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第三節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齊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第四節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第五節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齊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衛,已按刺之,立已。痿厥為四末朿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歲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
大驚之,亦可已。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4 | 顯示全部樓層
周痺第二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於歧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第二章

歧伯答曰:此眾痺也。非周痺也。黃帝曰:願聞眾痺。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痺何如。歧伯對曰: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第三章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溼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第四章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痺。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手瘛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口問第二十八

第一章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於歧伯曰:余已聞九鍼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歧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歧伯對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盛則寤矣。寫足少陰,補足太陽。

第二節
黃帝曰:入之噦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寫足少陰。

第三節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寫足少陰。

第四節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第五節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第六節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滎眉本,一曰眉上也。

第七節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第八節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

第九節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第十節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第十一節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第十二節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脹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第三章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頃,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寫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頃,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