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1|回覆: 0

[儒家文化] 防微杜漸是處理問題最高明的做法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4 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防微杜漸

防微杜漸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言當順古大道,制治安國,必於未亂未危之前,思患豫防之。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若,順。大猷,大道。孔穎達【尚書正義】中解釋,『治』是政教,『邦』是國家。政教有失則國亂,家邦不安則危險。恐怕國亂所以預先制定製度,憂慮到危險就謀劃使國家安定,在未亂之前制定政教,在國家尚未陷入危險之前使之安定。設置官府,使之劃分職責明察秋毫,任賢使能,把各項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這樣就能使政治辦好而國家安定。因此,把這兩句標示在前來表示設立官職的意義。一定要在未亂未危之前謀劃這些事,是考慮到禍患而事先預防。『思患豫防之』,這句話是【周易·既濟卦】中的象辭。

成王說:『順從先王的大道,在國家未亂之前,就制定政教;在國家未危之先,就謀劃安定的措施。言當順古大道,制治安國,必於未亂未危之前,思患豫防之。說的是應當依循古人的大道,設立政教,安定邦國,必須在未亂未危之前,思慮禍患的發生,再進行預防。這都體現出古人治國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的智慧。

【群書治要·申鑒】中說:『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也;發而進諫,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防爲上,救次之,戒爲下。

臣子盡忠有三種策略:『一曰防,錯誤尚未發生而能設法避免,比如通過勸諫制止錯誤,就可以把問題化解於無形之中;二曰救,剛剛發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錯誤剛萌芽產生,趕緊補救;三曰戒,已經造成錯誤而能直言指正,再拿這件事引以爲戒,提醒君王。

『先其未然,謂之防』,防患於未然,被稱爲『防』;『發而進諫,謂之救』,事情已經發生,但剛剛萌芽就趕緊勸諫,被稱爲『救』;『行而責之,謂之戒也』,問題已經產生,並造成消極影響,再拿這件事情來批評、提醒、警戒,被稱爲『戒』。『防』是上策,『救』是中策,『戒』是下策。

【群書治要·桓子新論】中記載,淳于髡來到鄰居家,看到鄰居家灶台上的煙囪建得非常直,又把柴火堆在灶台旁邊。於是,淳于髡提醒鄰居,這樣恐怕會引起火災,並建議鄰居把煙囪做得彎曲一些,將柴火搬到遠離灶台的地方,但是鄰居卻沒有聽從。

後來,鄰居家果然發生火災,燒到旁邊堆放的柴火,房屋也燒著了。這時,鄰居們都紛紛趕來救火。火被撲滅後,鄰居家的人開始殺羊擺酒,犒勞幫助救火的人。火災發生之後,鄰居也懂得把煙囪做得彎曲一些,把柴火搬離灶台。但是,鄰居仍然不肯請淳于髡飲酒吃飯。所以,有智慧的人譏諷鄰居『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爲上客』,如果人沒有智慧,甚至分不清孰重孰輕、孰好孰壞、孰善孰惡,都不知道到底應該感恩誰,就會捨近求遠、本末倒置,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感嘆。

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一般人都忽視了做事的根本。本應該以預防爲主,讓火災根本就不會發生,而不是等火災發生之後再焦頭爛額地去救火,即使把火撲滅了,火災造成的損失已經無可補救。但是,人們往往看重問題出現之後的處理,反而覺得救火的人特別有功勞,這就是目光比較短淺,看到的都是眼前之利。所以,家裡著火的這個人分不清事情的本末。

豈夫獨突薪可以除害哉』,難道只有曲突遠薪可以消除災害嗎?類似的道理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治國、治病都是如此。

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後世多損於杜塞未萌,而勤於攻擊已成,謀臣稀賞,而鬥士常榮』,良醫(上等的醫生)應該是醫未病,而不是醫已病,病還沒有形成就注重預防。真正聖明的君主,也應該是從根本上杜絕動亂。動亂的形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人心還沒有偏頗時,就把人教育好、導歸正途,哪裡還可能產生後面的動亂?所以,後世往往忽略防微杜漸的重要性,都覺得禍患形成,帶兵打仗能夠平定動亂的將軍功勞最大,而事先已經提出要防微杜漸、有智慧的臣子卻沒有受到獎賞,這就叫做『謀臣稀賞,而鬥士常榮』。

猶彼人殆失事之重輕』,就像人看待問題,看不清楚本末輕重。『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通過淳于髡的例子,可以舉一反三。各行各業處理問題,都要能夠做到防微杜漸,這才是處理問題最高明、最節省成本的做法。此見微之類也』,這是能夠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很好的例子。

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的智慧都是防患於未然,但是一般人看得不夠深遠,比如,認爲中國的管理方式不如西方更有效率。實際上,中國古人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古人爲什麼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爲什麼在治國時強調『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原因就在這裡。【大戴禮記】中講:『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通過禮儀道德教育把人都教好了,讓人根本不去犯罪,這比等人犯罪之後再通過法律給予懲罰要好得多。比如,把貪官抓起來,判無期徒刑,但所造成的損失已經無可彌補。

在周成王、周康王統治的『成康盛世』時期,國家『囹圄空虛,刑措不用』,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監獄裡沒有罪犯,刑罰擱置不用,監獄幾十年都沒有死刑犯。此外,歷史上還出現『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時期,都特別重視儒家倫理道德教育。

【尚書】中講『刑期於無刑』,設立刑罰的目的並不是用刑罰去處罰人,而是希望達到沒有必要使用刑罰的結果。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當大司寇聽理訴訟案件時,和一般的司法長官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按照案件的實情給予公平的處罰。但是,孔子和一般的法官不同之處在於『必也使無訟乎』,一定使人們不起爭訟。怎樣才能使人們不起爭訟?那就是要懂得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如果沒有事先給人以倫理道德的教育,一旦觸犯刑法就給以很重的處罰,甚至把人殺掉,這都是虐政的體現。

【淮南子】中寫道,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教育所成就的。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用什麼教、誰來教、會不會教。正是看到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古人通過制度建設保證道德教育落在實處,深入人心,這都體現在古人設官建制的謀劃之中。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