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9|回復: 0

[儒家文化] 防微杜渐是处理问题最高明的做法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4 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豫防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若,顺。大猷,大道。孔颖达〖尚书正义〗中解释,『治』是政教,『邦』是国家。政教有失则国乱,家邦不安则危险。恐怕国乱所以预先制定制度,忧虑到危险就谋划使国家安定,在未乱之前制定政教,在国家尚未陷入危险之前使之安定。设置官府,使之划分职责明察秋毫,任贤使能,把各项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样就能使政治办好而国家安定。因此,把这两句标示在前来表示设立官职的意义。一定要在未乱未危之前谋划这些事,是考虑到祸患而事先预防。『思患豫防之』,这句话是〖周易·既济卦〗中的象辞。

成王说:『顺从先王的大道,在国家未乱之前,就制定政教;在国家未危之先,就谋划安定的措施。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豫防之。说的是应当依循古人的大道,设立政教,安定邦国,必须在未乱未危之前,思虑祸患的发生,再进行预防。这都体现出古人治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智慧。

〖群书治要·申鉴〗中说:『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臣子尽忠有三种策略:『一曰防,错误尚未发生而能设法避免,比如通过劝谏制止错误,就可以把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二曰救,刚刚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错误刚萌芽产生,赶紧补救;三曰戒,已经造成错误而能直言指正,再拿这件事引以为戒,提醒君王。

『先其未然,谓之防』,防患于未然,被称为『防』;『发而进谏,谓之救』,事情已经发生,但刚刚萌芽就赶紧劝谏,被称为『救』;『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问题已经产生,并造成消极影响,再拿这件事情来批评、提醒、警戒,被称为『戒』。『防』是上策,『救』是中策,『戒』是下策。

〖群书治要·桓子新论〗中记载,淳于髡来到邻居家,看到邻居家灶台上的烟囱建得非常直,又把柴火堆在灶台旁边。于是,淳于髡提醒邻居,这样恐怕会引起火灾,并建议邻居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将柴火搬到远离灶台的地方,但是邻居却没有听从。

后来,邻居家果然发生火灾,烧到旁边堆放的柴火,房屋也烧着了。这时,邻居们都纷纷赶来救火。火被扑灭后,邻居家的人开始杀羊摆酒,犒劳帮助救火的人。火灾发生之后,邻居也懂得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把柴火搬离灶台。但是,邻居仍然不肯请淳于髡饮酒吃饭。所以,有智慧的人讥讽邻居『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如果人没有智慧,甚至分不清孰重孰轻、孰好孰坏、孰善孰恶,都不知道到底应该感恩谁,就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叹。

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一般人都忽视了做事的根本。本应该以预防为主,让火灾根本就不会发生,而不是等火灾发生之后再焦头烂额地去救火,即使把火扑灭了,火灾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补救。但是,人们往往看重问题出现之后的处理,反而觉得救火的人特别有功劳,这就是目光比较短浅,看到的都是眼前之利。所以,家里着火的这个人分不清事情的本末。

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难道只有曲突远薪可以消除灾害吗?类似的道理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治国、治病都是如此。

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良医(上等的医生)应该是医未病,而不是医已病,病还没有形成就注重预防。真正圣明的君主,也应该是从根本上杜绝动乱。动乱的形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人心还没有偏颇时,就把人教育好、导归正途,哪里还可能产生后面的动乱?所以,后世往往忽略防微杜渐的重要性,都觉得祸患形成,带兵打仗能够平定动乱的将军功劳最大,而事先已经提出要防微杜渐、有智慧的臣子却没有受到奖赏,这就叫做『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

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就像人看待问题,看不清楚本末轻重。『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通过淳于髡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各行各业处理问题,都要能够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处理问题最高明、最节省成本的做法。此见微之类也』,这是能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很好的例子。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都是防患于未然,但是一般人看得不够深远,比如,认为中国的管理方式不如西方更有效率。实际上,中国古人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古人为什么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为什么在治国时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因就在这里。〖大戴礼记〗中讲:『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过礼仪道德教育把人都教好了,让人根本不去犯罪,这比等人犯罪之后再通过法律给予惩罚要好得多。比如,把贪官抓起来,判无期徒刑,但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弥补。

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成康盛世』时期,国家『囹圄空虚,刑措不用』,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监狱里没有罪犯,刑罚搁置不用,监狱几十年都没有死刑犯。此外,历史上还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时期,都特别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尚书〗中讲『刑期于无刑』,设立刑罚的目的并不是用刑罚去处罚人,而是希望达到没有必要使用刑罚的结果。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当大司寇听理诉讼案件时,和一般的司法长官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按照案件的实情给予公平的处罚。但是,孔子和一般的法官不同之处在于『必也使无讼乎』,一定使人们不起争讼。怎样才能使人们不起争讼?那就是要懂得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没有事先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一旦触犯刑法就给以很重的处罚,甚至把人杀掉,这都是虐政的体现。

〖淮南子〗中写道,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是靠教育所成就的。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用什么教、谁来教、会不会教。正是看到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古人通过制度建设保证道德教育落在实处,深入人心,这都体现在古人设官建制的谋划之中。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