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9|回覆: 3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十七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18 0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7.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解讀】

17.1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說:『上古之時,諸侯只知道有個天子,接下來,諸侯親近天子,接下來,諸侯讚美天子,接下來諸侯畏懼天子,接下來,諸侯侮辱天子。』

所謂『太上』的解釋有很多種,可作『最高的』解,也可作『皇帝、天子』解。同時『太上』也可以作『上古』解,那麼老子說的『上古』,應該就是三代之時。

在老子看來,這個歷史時期,天下禪傳,天子均是功成事遂,功成身退,百姓皆謂我自然。所以說,下知有之。那麼三代之後,天子傳而不禪,恰恰就是人們基於血緣的遠近親疏意識。當遠近親疏的差別意識一旦出現,那麼必然會波及到社會事物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諸侯也開始以親近天子爲顯榮,以親近天子爲討巧。而諸侯從天子那裡得到了尊榮和好處,自然而然,也就開始讚美天子,歌頌天子,把天子吹捧得無所不能,無所不曉。這實際上就無形中抬高天子的地位,使天子之位更加高貴和尊嚴。諸侯對於天子開始變得誠惶誠恐,但是諸侯對天子的敬畏是建立在其聖明睿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基礎上。也就是世人已經認定天子之位,唯有德有能者居之。問題是,天子之家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無德無能。當天子之位握在一個無德無能的人手中時,不要說諸侯侮辱他,在歷史上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那麼這種胡作爲非,自遣其咎的做法,最終會使天子自身更加威信掃地,人人得而犯之。

在理解這一章時,要把天子和天子之位兩者區分開來。在上古之時,天子之位並不是多麼的高貴,天子也不在於有多的『聖明睿智,無所不能。』那麼三代之後,所謂唯『天子作威作福』,就使得天子之位日益尊貴威嚴,諸侯的巴結和討好進一步助長了這一點,而諸侯通過親之得到了好處,自然而然對於其是一味的歌功頌德。經過無所不用其極的歌頌和讚美,天子的形象就變得無比的神聖和威嚴。與此同時,天子之位固然還是天子之位,但是天子已經非當初的天子。在傳而不禪的世襲制下,天子一代不如一代是必然的。論德行不如其祖,論功能不如其祖,論聖明不如其祖。但是他又掌握著天子之位的權力,擔負天子之位的職責,享受天子之位的榮華。既不能以德服人,又不能以功惠人。天子聖明睿智的神話自然就會破滅。但是天子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必然會祭起權力的法寶,藉助於威懾和恐怖的力量。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關於天子之德的悖論。自然而然,這種神話越是完美無缺,越是登峰造極,反而越是經不過事實的驗證。作爲天子只要有絲毫的閃失和不道,必然會招致全面的懷疑,從而導致整個形象和威信的坍塌。那麼對於覬覦天子之位的野心家和諸侯來說,這就是可以利用的機會。子貢也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事實也是如此,紂王的不善並沒有到了必然亡國的地步,即使從武王伐紂的檄文中也能分析得出來。但是武王伐紂卻偏偏得到了成功。在聖人情結的背後,實質還有一個隱含的心態,就是天子做了一件壞事爲人所知,那麼人們就會相信其往往是無惡不作。所以子貢接著說:『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對於周朝而言,文武之始,親之譽之者,何其之眾,周公之時,敬之畏之者,何其之多,春秋之喪,侮之辱之,何其不有。侮之極,辱之最,當屬戰國,最後滅朝以終。夏、商、周三朝,以至於歷朝歷代無不出於此律。不光是朝代是如此。有一些天子侯王的一生就是從『親之譽之』到『畏之侮之』的歷史。如齊桓公就是典型的例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下莫不親之,莫不譽之。管仲臨死方敢諫其遠豎刁、易牙、開方三佞,又可見是何等的畏之以深。齊桓公不聽,至其晚年,被三個昔日的寵臣禁閉在寢殿裡活活餓死,死後數十天,直到腐屍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發現。何嘗又不是侮之至極。這樣的例子在當時就已經不勝枚舉,數之不窮。但是老子所揭示的規律,並沒有爲世人所真正理解,並引起充足重視。既使能理解,也不可能被真正的接納。

如對於孔子,孔子一度被吹捧爲聖人。但是一些人爲了徹底的打倒孔子,只需要稍稍舉出孔子的不足和缺點,那麼孔子一下子就成了偽君子,野心家等等。實質上這種手法,也就是利用了同樣的道理。吹捧孔子的人往往強調孔子的完人形象,認爲聖人就等於完人,而打倒孔子的人只需要找到任何一點不完美,就可以不廢吹灰地打倒之。所以尊孔的一方往往費盡心力去吹出一個碩大的氣泡,而倒孔的一方只需要用針輕輕一刺,在人們的精神世界,孔子事實上的偉大形象和其被後世所吹噓的聖人形象一道蕩然無存。

所以,老子說:『不知常妄,妄作凶。』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爲君子。』均是強調人們要重視規律本身。規律並不是不可違背,但是違背規律就會招至災禍和失敗,就會遭到懲罰和挫折。作爲一個民族也是如此,規律並非不可違背,但違背規律的結果往往是子子孫孫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

點評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發表於 2011-3-19 19:12
在上古之時,天子之位並不是多麼的高貴,天子也不在於有多的『聖明睿智,無所不能。』那麼三代之後,所謂唯『天子作威作福』,就使得天子之位  發表於 2011-3-19 19:11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19 06:11 | 顯示全部樓層

17.2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所以老子強調天子侯王不要刻意樹立自身的威信。這是老子獨到的視角。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這一句如何理解?正所謂希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大。在老子看來,聖人不會刻意去強調自身的信用,百姓就不會對於聖人抱有過高的欺許。既然百姓對聖人仍然都抱著『信不足』的態度,自然而然也不會出現過高的心理預期。既然不存在這樣的心理預期,又如何會失望呢?

而反觀後來的包括儒家在內傳統文化一直有著一種強烈地『造聖』意識恰恰是違背了這一點。儒家往往把聖人吹捧到無所不能,無所不曉的程度。以孔子爲例,孔子固然是大賢,但是誠如其身所言『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認爲孔子是完人,沒有任何缺點,任何瑕疵,他的思想不容置疑,無法超越,他的地位高不可及,無人可替。所以兩千多年來,孔子的形象是無比神聖而不可動搖。然而進入近代社會以來,我們意識到孔子的思想也存在其自身局限性。但是兩千多年造成的完美情結,使得許多人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孔子不可避免的一些時代局限往往竟能導致人們對於儒家信仰的破滅,甚至危及傳統文化的承傳。

特別在幾千年來,在儒家思想的流變中,其所謂的『孔子』的形象和思想和先秦時期真正的孔子已經相去甚遠。實際上封建統治者和儒學自身一直在利用孔子在民間的影響力,一方面樹立了孔子所謂聖人地位,同時又利用人們對於聖人的崇拜心理,擴大自身的影響,求得和維護自身的正統地位。一些儒學末流,更是百般曲解孔子的思想,並把持對經典的解釋權,從而夾帶私貨,大售其奸。更加令人髮指是孔子思想中不足甚至局限,本來應該加以完善,有一些觀點甚至要加以摒棄,但正是因爲其有利於封建統治和宗法觀念,所以儒學末流反而大加美化,繼而無所不用其極。

同時,儒學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吸收如道家、法家、陽陰家、農家等百家思想,但是儒學對百家思想的吸收有精華,也有糟粕。儒學尊孔子爲聖人,在封建時代裡,人們自然認爲儒家就等於孔子,且儒家所有思想都造端於孔子。在當時而言,儒學作爲正統思想,在人們眼裡只有精華,並無糟粕。這些所有精華都是孔子一人的智慧。誠如【中庸】云: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並云:『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問題是歷史發展到今天,事實證明這都是儒家自身對於孔子無復以加的粉飾,登峰造極的吹捧,無限上綱的抬舉。但是在當時而言,在人們眼裡,儒學思想所提倡的一切都是孔子的貢獻。正因爲儒學與封建政治的糾纏不清,孔子與儒學思想的糾纏不清。當封建社會被歷史所淘汰之時,封建政治所綁架的『儒學』必然也會隨之被打倒。當『儒學』自身被打倒之時,隨之墜地的必然也包括被其所綁架『孔子』。因爲曾經的名歸孔子一人的所謂百家精華,則被視之爲孔子一人的糟粕。這樣孔子自然而然是在劫難逃。

如果當初,不是儒家末流和封建文人極力吹捧孔子,世人對於『孔子』和『儒學』也不會有那種近乎迷信的膜拜和盲從。而沒有這種無復以加的迷信,中華民族也不會遇到多深重的災亂和痛苦。沒有這種災亂和痛苦所導致極端失望,則世人也不會對真正的孔子和儒學報之以如此極端的態度。正如老子所言『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當然,現在儒學跟封建政治徹底脫鉤了,實際上也迎來了自身的解放。對於傳統文化的繼續研究將更加自由,使得我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把儒家和封建專制思想條縷分明地一一加以剝離。對於孔子也是一樣。孔子走下聖壇之後,儒家思想也不再作爲社會的『正統』思想,也使得我們有可能將孔子的仁學和後世的儒學進行剝離。孔子也好,儒學也好,即使被打倒也只是暫時的。即使在封建社會裡,孔子和儒學的地位也同樣是幾起幾落,時間跨度有時甚至長達幾百年。當然,這個地位是指所謂的正統地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站在民間的角度觀察。孔學和儒學發展從來沒有中斷過,正如子貢所言『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

如果不問是非,不分好壞,一味徹底打倒甚至踐踏一個民族自身傳統必然會導致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按照【老子】的觀點,『反者,道之動』,正是因爲這些社會問題的出現,使世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中真正的精華並不會隨著孔子聖人形象的解構和儒學正統地位的取消而失落,包括仁學和儒學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必然會重新回歸。

   

孔子的仁學思想如果符合道的規律,誠如老子所言,必將是綿綿而不絕。唯一值得擔心就是在復興包括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內的傳統文化過程中,要吸取歷史的教訓,不能再次人爲地抬高老子和孔子,杜絕包括老子和孔子自身在內的均有可能存在的聖人情結。否則,這將是傳統文化復興過程中最危險的陷阱之一。正所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歷史發展對於傳統文化的規律也是如此,抬得越高,必將摔得越重。從道家思想的發展而言,也證明這一點,道家思想相對儒家思想而言,並不曾顯赫,但是道家思想也從來沒有招致過像儒家那樣極端的厄運。道家自然而然,從來也沒有發出過那種『繼絕學』的危急呼聲。不得不說,道家學說顯然也存在自身的問題,但是在『道法自然』的觀念影響下,畢竟相對儒家要低調許多。事實上,從孔子開始,歷朝歷代的大儒,對於【老子】的學說均有很深的造詣和感悟,可以說個個是『於心有戚戚焉。』

值得一提的,道家思想融入儒家之後,其中的不足實際上也同樣成爲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細細研究傳統思想的融合與流變,時常令人啼笑皆非。比方說,原句可能是【老子】上的,但不見得是老子說的;具體地解讀見於【韓非子】,但是此書不見得是韓非子寫的;而這個觀點被納入儒家卻是董仲舒的所作所爲,然而最後挨罵卻是早已經在春秋作古的孔子。這樣的例子在華夏思想發展史上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所以,從治學和治史的角度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筆糊塗帳。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行大仁不顧小義,快刀斬亂麻,秋風掃落葉,一起被打倒是情有可原的。從而我們也能理解,陳獨秀在五四時期反對孔教,但是並不反對任何人『私淑於孔子』。另外像當時『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這樣的言論也是相當的理性和獨到。但是民族獨立自主,國家救亡圖存之後,有了更好安定的局面和氛圍,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則更加應該繼續和深入,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糟蹋。類似於文革那樣的運動絕對是深重的文化劫難。但是文革十年,放到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之中,也不過是一瞬而已,所以其對中國傳統的影響畢竟是有限的,但是對經歷過那一個時代的人們而言,卻絕對是極其的不幸。從文革中迷信的盛行到後來人們普遍的信仰危機,同樣也能從反面證明 『信不足,焉有不信』的規律。

延章 發表於 2011-3-20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有一點不是特別明白,整段話有什麼實踐指導意義?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20 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17.3猶兮其貴言哉。

基於『信不足,焉有不信』的觀點,老子主張『貴言』。也就是指出統治者要小心謹慎,而不要自吹自擂,自我標榜,不要隨意發話,唯我是從。孔子說『古者言之出,恐躬之不逮也。』因爲『:『爲之難,言之,得無仞乎?』所以指出『仁者其言也,韌。』作爲統治者,名高而實不符,口惠而實不至,正如孔子所說,必將是『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17.4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所謂自吹自擂,自我標榜,正是基於伐功矜能,居功自傲的心理,所謂隨意發話,唯我是從,正是基於大包大攬,獨斷專行的心理。實際上天子不貴言的背後,是強烈的虛榮心和極度的支配慾。歸根到底還是私慾作祟。所以老子才強調『不欲故靜。』

天子如果一味的好大喜功,其結果就是與天下爭利。天子想的是開疆拓土,而百姓想的是安居樂業,而不是跟隨天子一道,永無休止地征戰殺伐。當天子如果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那麼百姓也就與之離心離德,漸行漸遠。

如果一味發號施令,政事繁複。自然而然就會攪動四方,風生水起,讓天下卒勞不已,不得安寧。天子爲了達到自身的目的,橫征暴殮,苛政無度,自然而然也就會激起天下的不滿和反抗。

一個朝代的立國之初,與其說是開疆拓土,還不如說是靖定四方。與其說是推翻暴政,還不如是替天行道。天下之所以跟隨天子,無非是希望能夠安居樂業。如果天子自身破壞了這種安居樂業的局面,無異於重蹈覆轍,自遺其咎。所以與其如此,作爲天子還不如功成事遂,適可而止,百姓才能感到自由自在,自得其樂。只有這樣,天子才能『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這一章可以說明,老子說的『貴言』並不是『一言不發。』這個『言』實際上是指通過自伐其善來抬高自身的名望,繼而利用這種虛假的名望,發號施令來表達自身的意志,達到自身的目的,滿足個人的私慾。所以【老子】接下來就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主張統治者要『貴言』,但是統治者以及各種各樣的野心家,非但不會聽從,反而會巧言惑眾,名驅利誘,虛仁假義,色仁行違。依附於統治者的所謂『賓客』,各種各樣的『遊說之士』,更加是助紂爲虐,爲虎作倀。爲了自身的榮華富貴,而棄天下蒼生而不顧,極力地美化他們的主子,爲他們的個人野心作掩飾,爲他們的個人私慾作說詞。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爲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利用諸侯爭霸的野心,蠱惑人心,挑動戰爭。他們往往並沒任何的原則,甚至可以說所謂的王道,霸道,直道,詭道,他們都知曉。如果講王道能得到主子的重視和認可,他們就講王道,如果講霸道能得到主子的重視和認可,他們就講霸道。直道不可行,就行詭道,詭道不可行,就行直道。總之,所謂的智識,在他們的手中已經成爲一種純粹的獲得工具,沒有任何的道德和理性色彩可言。一時間整個社會是爾虞我詐日甚一日,陰謀詭計層出不窮,但是表面上卻是滿口道德仁義,而且往往能大得其道。沒有任何一個野心家和偽君子不會打著道德仁義的旗號,這是顯而易見的。難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會打著『強盜流氓』的旗號不成?那麼老子也要揭露他們,並指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也同時指出『巧言亂德』,『巧言令色,鮮仁矣。』但是孔子在文字上要更加理性,他同時也指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老子無德不足以有【老子】,孔子無德不足以有【論語】。但並不是每一個尊奉老子或孔子,並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的人就具備與之同樣的德行,反而甚至可能是十足的偽君子,假道學。繼而孔子提出『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今天我們對於老子和孔子的言論和地位,對於那些推崇和反對過老子和孔子的人,我們仍然要抱著這種實事求是態度。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