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8|回復: 0

佛教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贡献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2-8 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互联网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我国的饮茶习惯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到日本的。
  “中华茶祖”之争

  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概括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另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农氏为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天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得到了荼(茶叶)才得以解毒。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宝鸡市参加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时,有白胡子老者向我娓娓讲道:传说,远古的一天,神农在姜水南岸的天台山一带采集药草。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一阵风过,他闻到一股清新的香气。抬头一看,只见树上几片绿油油的叶子缓缓落下,心中好奇,神农捡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嚼尝,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情绪饱满,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叶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和花果而归。后来,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荼”,这就是茶发现的经过。
  其实,炎帝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时代”,从游牧向农耕过渡的时代。《淮南子・修务篇》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食蠃哈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据我国茶学专家姚国坤论证说:与茶发现和利用紧密相联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上留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址。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合。此外,在湖南省酃县还有神农墓与神农庙。酃县原属于茶陵县,在西汉时期,就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由此可见,神农与茶是紧密相联的。
  2008年11月6日,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茶叶学术团体、行政组织领导以及茶文化专家学者齐聚长沙,在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上围绕着“谁为中华茶祖”这一主题,或发表论文,或即兴演讲,深入探讨之后,一致认为炎帝神农氏为中华茶祖,并发出了《弘扬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发展中华茶业》的倡议。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蔡镇楚在其论文中写道:“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景仰的‘三皇五帝’之一,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茶叶并食用茶叶的人,理所当然乃是‘中华茶祖’。”他还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刊登文章说:“在泱泱中国,否定远古神话,就意味着否定悠久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否定神农氏以茶解毒的神话传说,就意味着否定悠久的中华文化与医药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华茶叶本身就出自于神话传说,而每一种历史名茶,也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不过,对此也有持异议者。被誉为我国“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前辈特别指出: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了饮茶(见《七之事》)。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类的文字成书,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把《食经》托为神农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吴觉农先生在他主编的《茶经述评》一书中还说:例如,有人认为我国开始使用茶叶,起于神农,并举神农得茶解毒一事为证,这个借传说而作出结论的说法,原是我们一直怀疑的问题。现已可证明:茶树原产地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而在战国时代以前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把西南地区的茶叶传播到中原地区,因此,《茶经》说的春秋时代晏婴曾食用过“茗”,已不能使人置信,则神农最先使用茶叶之说,就更难于成立了。
  摘录不同的观点,是想借此拓宽茶学研究的层面,也希望茶学、茶文化学、考古学等专家学者们能够对此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除此之外,“饮茶的发源地”也是茶界关注和争议的问题。早在2006年5月,第二届湖南星沙茶文化节的《星沙宣言》认为“茶为国饮,湖南为先。”此言一出,与会的其他省市茶叶学会的代表们就提出了异议,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人认为茶发源地在他们那里。争来议去,“湖南为先”难服众人,最后决定删除《宣言》上的“历史早已证明: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这一具有争议的表述。但是,湖南人并未放弃此说法,在2007年10月9日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湖南省茶叶协会会长曹文成还在坚持“湖南为先”的观点,并指出湖南“茶陵”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自汉高祖设长沙国茶陵县,沿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尽管有这些争议,但是,现在学术界公认,“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是炎黄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此,一些茶论坛倡议每年“谷雨节”为“茶祖节”,以期采用多种形式,祭奠茶祖,弘扬茶祖神农的献身精神。(
本篇文章来源于第一茶叶网 原文链接:http://news.t0001.com/2012/0207/article_137172.html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