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话题: 法治

相关话题

相关主题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中國新聞周刊:行政強制法加強民權凸顯民意 法學制度 張啟功 2011-11-28 2 2589 雪峯山人 2011-12-5 09:58
民主與自由相矛盾 舉港英旗港人持自由名義挑戰民主法治 法學制度 延章 2012-9-19 0 2376 延章 2012-9-19 10:36
滿清以來中國逐步恢復法治 法制約束權力是現代化轉型前提 法學制度 延章 2012-10-19 1 2169 延章 2012-10-19 14:14
學生社團官僚化顯民性 中國亟待文化回歸及社會法治化 attach_img 文化自信 延章 2012-10-27 0 2743 延章 2012-10-27 01:15
江平胡釋之:法治的建立與私權公權的保護 法學制度 延章 2012-12-5 2 2081 山東受學 2013-3-14 02:37
王立軍事件見證高壓的人治是法治建立並完善的初始階段 官權法制 延章 2012-12-15 0 5242 延章 2012-12-15 00:45
溫州通告兩會期間"依法"封道 輿論疑法治不敵人治 attach_img 法學制度 延章 2013-1-24 0 4029 延章 2013-1-24 00:02
香港廉政公署的建立過程及其法治功效值得借鑑 法學制度 延章 2013-10-26 0 2793 延章 2013-10-26 22:35
王雅琴:法治的英國經驗 法學制度 延章 2014-10-20 1 2711 懋基 2014-10-20 20:56
趙德武:以法治思維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 法學制度 張啟功 2015-6-3 0 2503 張啟功 2015-6-3 18:15
讓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法學制度 順天道化 2016-9-16 0 2508 順天道化 2016-9-16 00:20
人本思想與原理 儒家思想 懋基 2019-5-30 0 2323 懋基 2019-5-30 15:21
西方法治與中國法治有哪些不同 法學制度 懋基 2019-8-10 2 17134 遊客 2019-8-11 09:27
堅守法治的海瑞,是如何被官場拋棄的 attach_img 鑒史明智 浩然文史 2022-10-8 0 1980 浩然文史 2022-10-8 08:28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學熱點 劉余莉 2022-11-7 0 1902 劉余莉 2022-11-7 09:50
道德教育真能像古聖先賢所說的起到效果嗎? attach_img 儒家思想 劉余莉 2023-6-1 0 675 劉余莉 2023-6-1 19:34
【袁子正書】卷1體政詩解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先仁後法先教後刑通無偏重則治之至 儒家思想 牟向東 2023-9-21 0 507 牟向東 2023-9-21 20:52
【袁子正書】卷2經國詩解封諸親戚使少有土地制朝聘會同之義講禮明職黜陟以討不然 儒家思想 牟向東 2023-9-21 1 729 延章 2023-11-27 06:50
【袁子正書】卷3設官詩解先王置官各有分職各以其屬達之於王自己職事是非精練 儒家思想 牟向東 2023-9-21 0 505 牟向東 2023-9-21 20:56
【袁子正書】卷4政略詩解祿厚養足政理則民不擾民富禮設則民貴行分明則事不錯設術民偽 儒家思想 牟向東 2023-9-21 0 507 牟向東 2023-9-21 20:59

相关日志

分享 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分別起什麼作用
热度 90 延章 2023-11-19 18:28
昨天看了羅翔的一個節目,解說法律中『存疑時要做有利於行為人的推定』這個原則,可能將嫌犯從重罪減免成輕罪。 其所舉案例,是一件交通肇事的連環肇事:甲在普通道路撞人,被害人躺在路上。一個小時後乙從此經過,再次碾壓被害人,如果區分不出死亡時間,則甲不屬於逃逸致人死亡,但屬於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 案例預設了嫌犯屬逃逸致人死亡罪,但是利用『存疑時做有利於行為人的推定』進行辯護,可認定為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 對於這個案例,感觸很深,那就是: 法律始終只是一紙空文,執行法律的最終還是人,所以,法律本身是維持不了公平正義的,要維持公平正義,只能是司法者和執法者,甚至律師。像羅翔,即便只是一位律師,也能瞬間擊破法制編織的公平正義之網。 回顧中國幾千年,從來不過度發展法治,擴大其在政治中的比重。相反,一直堅持的是吏治,所謂吏治,就是整治執法和司法隊伍,確保他們能維護堅持社會的公平正義。 春秋以前的封建制度,較於秦朝以後的中央集權制,其優秀的地方,就是化整為零,在每一塊封地都確立一位『地主』,並令其以王道為準繩,維護當地的公平正義。 所以,吏治實質就是德治,以王道之德治吏,然後官吏再以法律治民。 所以,刑不上士大夫,禮不下庶民。 放在今天,吏治就是紀委反腐,只是吏治在傳統政治上是主務,治民是次務;而今天的反腐,是時不時才刮一陣風,刮完又恢復原樣,相比之下,治民即是現代政治的全部。 所以在現代政治裏,法治才顯得那麼重要。 紀委反腐,屬於是用刑法進行吏治(先剔除黨籍,即士大夫身份,再按普通公民適用刑法處罰),這是不適合的,是本末倒置的。吏治本質是德治,是不能用刑法來規範的,只能從王道品德方面去約束。 正確的吏治方式,應該將重點放在『選吏』上(治未病),用嚴格的標準限制官吏的選舉,從人性上嚴格約定官吏階層的整體稟性,然後通過儒學標準,時刻監察,設立與道德相對應的禮法進行約束,甚至處罰。 之所以不能用刑法,是因為官吏不是普通公民,他們對社會負有標榜、引導道義的責任。而刑法基本上處理的是公民間的利益糾紛,對於社會的道義作用有限。 吏治清明了,社會公平正義就會成為顯像,而非官吏口中的口號和民眾心中的追求。 社會公平正義成為顯像,社會發展和穩定自然水到渠成,國泰民安。
个人分类: 法制| 350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3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