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3|回覆: 0

[時空整理公約] 我們失去的『文化』和『傳統』,中國文藝復興之時該怎樣...

  [複製鏈接]
譙皓中 發表於 2018-7-15 2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3世紀初,東方蒙古崛起,尚武好戰,從與金、遼、夏、宋交戰中鍛煉出軍事能力,掌握了中國的『火藥武器』,從此橫掃亞、歐大陸,飲馬多瑙河畔,如入無人之境。我們可以相信,當羅馬人遇到從未見過的武器和亞洲人、矮馬部隊,被吊打之時那種狼狽倉皇和驚恐的神情是多麼的無助。猶如19世紀,當我們向諸多列強之國宣戰時,當被堅船利炮打得暈頭轉向的時候,中國人的狼狽、驚恐和無助如出一轍。隨後開始大量學習西方技術和文化制度等,而在十三世紀,阿拉伯編寫了一本醫學詞典【單藥大全】,敘利亞人哈桑寫了一本兵書,介紹了許多中國火器和其他內容。隨後在歐洲大量流傳,再之後歐洲的各類身份的人進入中國,來了解中國,其中以馬可波羅為代表。大量的翻譯家開始介紹中國的經典文化,學習東方學習中國,從此改變了整個的世界格局。轉眼間來到14世紀,從意大利開始對宗教開始反叛進行重新認識,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而仿效了解到的中國科技、中國文化和思想進行文明改造。在長達三個世紀的啟蒙運動中,歷史學家稱為『文藝復興』!而後,就此形成的『求真』文化和『利益擴張』訴求中開始進入逐漸走向人類之巔。而中國在明朝之後,被異族少數民族統治,因政治原因,中國從而進入了發展停滯和急速倒退階段,華夏文明苟延殘喘,被外來宗教和低級文化一步步蠶食。直至20世紀初,以洋人為標準的革新運動開始了對中國全方位全民的改革,而這個運動和反思其實還一直持續至今。又以20世紀末所堅持的改革開放進入歐美貿易圈開始,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三四十年換取了歐美數百年的發展沉澱。

自21世紀初,中國也進入了復興的局面,宗親活動、讀經教育、漢服運動等等逐步展開來。以藉助復興古中華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正式開始了中國的『文藝復興』,或可稱人類共命運文藝運動。忽然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節點屬於起點中,當年歐洲的文藝復興用了三四百年完成,而今在互聯網時代下,時間肯定不會有那麼長,那麼中國人當下所主導的任務並非只『中國』視角,更是人類和宇宙的視角,以『道』觀『物』,以人為心臟的迸發和對待一切的新思想(【理平治】)。而這個使命還非『中國人』不可,因為中國人有着『勤勞』和『樸實』的性格,而在上個世紀,兩大政黨爭雄,形成了各以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來治理,事實證明各有其成功,也各有其遺憾和缺陷,但他們又剛好可互補,如果放開『政治』心結,兩岸的文化和政治合一之時,必定是中國處人類之顛之時,必定是萬國來朝,世界人民真正來學習、效仿中國文化和制度的國家。

那我們要學習台北什麼咧,核心有兩點:文化的繼承和選舉制度用於人民代表之上。文化繼承上,是有歷史遺留問題的,當年台北占據了先天優勢。在此就以儒家為代表來舉例吧。雖然人類最好的政治治理是以『道法治國』,『政府無事無欲而公民自治自化』!但也如『共產主義』一樣,雖然不會像共產主義的空想狀態,但要實現是有着遙遠的距離,絕非在朝夕之間,而在其中,儒家所堅守的忠孝仁義規則依然是人類最大公約數,依然是政治所需,文脈所在。歷代士人和統治者對其祭祀,是為尊重文人的一種態度,更是延續文脈的一種方法。要興文化就得請回傳統,繼承傳統從而創新發源,即是民族根源和情感所在,更是合法性的問題!

眾知:

1840年後,是中國的大轉折點。比如中國教育發生大轉變,一面向西方輸出留學生,一面自改革新;

1905年,廢除科舉;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隨即成立;

1912年,民國元年廢除讀經教育,制定了小、中、大和各種專業,隨後開始新式教育,發起『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打倒傳統,全盤西化』,占據上封,開始白話文運動且男女同校;

1920年,國民政府接受胡適之的建議,把小學的【語文】課一律改成白話文。

1940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制定【國民教育實施綱領】,規定國民教育分為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補習,要掃除文盲,之後形成了官辦學校為主民辦學校為輔;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破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之四舊,發展為抄家、打人、砸物。台灣蔣中正先生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76年末,『文化大革命』式文明大破壞告別浩劫;

1978年,改革開放,學歐效美;

1987年,宗親聯誼活動在國外如火如荼,國內開始醞釀籌備『炎黃二帝雕塑廣場』;

1993年,有人提出『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得到部分響應;隨後讀經教育倡導從台北進入中國;

2003年,漢服運動從街頭和網絡開始星火燎原;

2010年,再次提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與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現歷史的合流;

2012年11月,黨和國家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中國,孔廟是讀書人標誌性的標杆。自從漢武帝重用董仲舒並採用儒家理論為奠基後,直至漢平帝(黃帝曆2720)開始正式對孔子提出祭祀建議,封為褒成宣尼公。

黃曆2241年,漢和帝,推為國家公神,諡號褒尊侯

黃曆3189年,北魏孝文帝,贈諡號文聖尼父

黃曆3777年,北周靜帝,贈諡號鄒國公

黃曆3278年,隋文帝,贈先師尼父;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黃曆3321年,唐高祖,贈諡號先師。開始每縣建孔祠

黃曆3325年,唐太宗,贈諡號先聖。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黃曆3334年,唐太宗,贈諡號宣父。四配十哲形成

黃曆3363年,唐高宗,贈諡號太師。以先賢先儒為名

黃曆3387年,武則天,贈諡號隆道公

黃曆3436年,唐玄宗,贈諡號文宣王

黃曆3705年,宋真宗,贈諡號玄聖文宣王。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黃曆3709年,宋真宗,贈諡號至聖文宣王。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

黃曆3843年,西夏仁宗,贈諡號文宣帝

黃曆4004年,元成宗,贈諡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

黃曆4227年,明世宗,贈諡號至聖先師。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黃曆4342年,清世祖,贈諡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諡,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設大祀禮儀

黃曆4354年,清世祖,贈諡號至聖先師

黃曆4632年,國民政府,贈諡號大成至聖先師


匾額系統:

孔廟的匾額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規範的。由於各朝代統治者關注祭孔活動,從而減少了匾額楹聯的隨意性。一般來說,在如此莊嚴的地方,楹聯是極少的,除各朝統一規範的匾額外,統治者較少專門為文廟御賜楹聯。

『辟雍』

『辟雍』

因統治需要和滿人對漢文化的學習。自清康熙帝始,歷代皇帝即位,必親臨北京國子監『辟雍』講學一次,稱為『臨雍』。隨後到孔廟大成殿懸匾一方。並要求各地文廟效仿摹制。沿至清末,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大成殿內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統九代皇帝御筆木匾九方。民國五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范源濂將北京孔廟清代諸帝所書匾額全部取下,改懸由當時大總統黎元洪書『道洽大同』匾一方。1984年,北京孔廟大殿對外開放時,又將清朝九方匾重新懸掛在大成殿內。

將清朝九方匾重新懸掛在大成殿內

將清朝九方匾重新懸掛在大成殿內

北京孔廟大成殿內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統九代皇帝御筆木匾九方

北京孔廟大成殿內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統九代皇帝御筆木匾九方

孔廟的匾額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規範的

孔廟的匾額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規範的

台南孔廟各大匾額掛法!

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筆題書。語出晉葛洪【神仙傳】:『老子豈非乾坤所定,萬民之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意為孔子是千秋萬世的老師和表率。語出【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導之以德,可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堪作表焉。』

生民未有

生民未有

生民未有

雍正皇帝於雍正三年(1725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公孫衛】:『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只記秦楚之際月表】:『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苦若斯之亟也』。生世,【詩序】:『解為尊祖。匾文意為尊祖千古以來,從未有若孔子之至高無上的聖賢。意為自有生民以來,世上就只出現了這一位聖人。

與天地參

與天地參

與天地參

乾隆皇帝於乾隆二年(1737年)御筆題書。【中庸章句】:『為天下至誠……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贊天地之參矣。』朱嘉註:『與天地參,謂以天地並而立三也。』意為孔子地位與天地並列。『參』也可理解為參拜之意。【易·說卦】稱:『參天兩地而倚數。』也可作『參貳地』。【史記·司馬相如賦】難蜀你老曰:『故馳鶩乎兼容並包,而勒思乎參天貳地。』其寓意為讚譽孔子品德與天地並而為參。

聖集大成

聖集大成

聖集大成

嘉慶皇帝於嘉慶四年(1799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也,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這裡用音樂作比喻:孔子善於把單個的音符,按音樂規律組成美妙的樂章,意即孔子能把古聖先賢的美德集於一身,形成自已的學術思想。寓意為公布孔子集古代諸聖賢之長於一身。

聖協時中

聖協時中

聖協時中

道光皇帝於道光元年(1821年)御筆題書。語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嘉註:『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又『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意為孔子的學術思想、個人情操,都是能順應時代潮流,合乎客觀實際的。寓意為尊崇孔聖之道協和萬邦,凡事處置得體,恰如其分,以求事業順暢發展,國泰民安。

德齊幬載

德齊幬載

德齊幬載

咸豐皇帝於咸豐元年(1851年)御筆題書。語出【中庸】:『仲民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無不持載,無不復幬。』幬,多音字,這裡讀『道』,復蓋的意思,言孔子之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可以緯天經地,無所不包完美無缺。

聖神天縱

聖神天縱

聖神天縱

同治皇帝於同治元年(1862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盡天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話之謂聖,聖而不可之謂神。』程子註:『聖不可知,謂聖之至妙,人所不能測。非聖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又【倫語·子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耶?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降聖,又多能也。」』這裡的意思是:孔子是順就天時應運而生的聖人。頌揚孔夫子為上天賦予人間的品德學識和高超的神靈。

斯文在茲

斯文在茲

斯文在茲

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皇帝御書。語出【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朱熹註:『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後死者』為孔子自稱之詞。因此,『斯文在茲』,意指世間所有文化蓋源於儒學創始人孔子。

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

清末代皇帝溥儀題書。匾文『中和位育』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達到『中和』,世間一切事物都能達到和諧的境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匾意是稱公布按聖人之道治世,就能達到天地間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呈現勃勃生機,蓬勃發展的景象。

道洽大同

道洽大同

道洽大同

中華民國門六年三月(1917年)黎元洪為北京孔廟所書。『道洽大同』按【易經】解,道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滄桑變遷的萬物規律。大同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興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為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乃秦漢時代儒家學者虛構的太平盛世之臆想。道洽大同,公布揚儒學為人間正道之學,謂崇儒家學說可成就大同世界。而道洽大同,清末年最後一位狀元、著名書法家劉春霖也撰寫過,哈爾濱文廟建成時它懸掛於大成殿正中孔子神龕上方。

這種匾額的傳統,現在由台灣國民政府所繼承!放於台南孔廟。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

台灣『國民政府』蔣中正的匾額!

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嚴家淦的匾額!

道貫古今

道貫古今

道貫古今

蔣經國的匾額!

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

李登輝總統匾額!

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

匾額!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出現的故事是因貪污犯罪行,爭議取消其匾額,後來並未取下,且解釋為:犯罪是陳水扁這個人,不是總統,因為這個職位,其匾還是照掛,至於功過讓後人評說。

聖德化育

聖德化育

聖德化育

馬英九的匾額!出自【中庸】『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其中馬英九有個故事:初匾尺寸小了,上下款的體例也不一樣,且刻字為『陰刻』,從而引來了爭議和批評,後重製改錯而朔正。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祭孔,以楊義堂先生的總結為下:

一、屬於高擎中華文化傳承的薪火

禮樂之代表:

黃帝時期,產生了古代最早的樂舞【雲門大卷】;

唐堯時期,創作了樂舞【大章】;

舜帝創作了樂舞【大韶】,又名【簫韶】;

夏禹時期,創作了樂舞【大夏】;

商湯創作樂舞【大鑊】;

周武王親自創作了【大武】。

所整理的六代舞,用來祭祀山川社稷,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又叫西周雅樂。八音樂器和大型的演奏樂隊,那時候都有了。西周初年制定的雅樂體系,是中國音樂舞蹈的高峰,是樂舞文化進入成熟期的里程碑,是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各國傳統雅樂的源頭。

二、聆聽聖哲先賢訓導的殿堂

孔廟的東西兩廡,還有78 位先賢、70位先儒。共148位。

三、翻閱中華民族形成的史冊

四、可重塑民族精神氣節的血脈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姿態

六、尋找兩岸走向統一的智慧

七、能喚醒全球華人心靈的慰籍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