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55|回覆: 0

[詩詞賞析] 何新論古詩詞(4)·論詩美(上)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古詩詞(4):

論詩美(上)

9e6871e829cc5459320b08132317b1b5.jpg

  詩歌之美,古今共談。然而正如嚴滄浪所說,詩美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象』,『透徹玲瓏,不可湊泊。』知其美者多,而真知其所以美者少。

  近世詩論家馮振心曾說:

  『文學之事,約分二道,曰能,曰知。沈約雲,自靈均以來,此秘未睹。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是能者未必知也。鍾嶸評詩盡工,而所作不傳,諒無佳構。是知者未必能也。知而不能,於工文何與?能而不知,抑何損焉?大匠能示人以規矩,而不能使人巧。巧,能 者之事也。示人以規矩,則知者之事也。雖不能使人巧,示之以規矩,不猶愈於己乎?』①

  在本文中,我們想對詩歌語言所特有的藝術審美規律,試作幾點分析和討論。

1.詩歌語言的藝術特點

  人們常說,詩是語言的藝術。

  這種說法雖不錯,但卻並未指出詩歌語言作為藝術語言的根本特徵何在。

  實際上,詩歌語言具有兩大特點:

  (1)它是一種形象語言。

  (2)它是一種講究音韻聲律,因而具有音樂美感的語言。

  第一個特點乃是一切文學語言(如小說、文學散文等)所共有的。第二個特點則是詩歌語言所獨有的。

  這裡想指出傳統語言理論一直未指出的一個事實,即:人類的語言系統,在質態結構上可劃分為不同的兩大類型,這就是:

  (1)描寫性的摹狀語言,亦可稱『形象語言』。

  (2)推證性的邏輯語言,亦可稱『抽象語言』。

  試比較以下幾組文句:

  (一)『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②

  (二)『高峰入雲,清流見底。』③

  (三)『群山浮動於淺藍色的薄霧中,月光在湖水上撒開一道金紅色的波紋。夜空中飄來藤羅花的芳香,晶瑩的星星在閃爍。』④

  (四)『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 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於世而列於君子之林矣。』⑤

  (五)『阿基米德公理:如果X和Y都是實數,而且X為正,則存在一個自然數M,使得MX < Y。』⑥

  (六)Px¬P S∈S。

  顯然,這四段文字不僅內容不同,而且在形式上也代表着不同的語言類型。

  第(一)、(二)、(三)幾段文句的表述方法是描摹、模擬。它們好象兩幅用文字繪成的圖畫,只要你一閉目,其景色就可以呈現在想象中。

  而(四)、(五)、(六)幾段文句的表述方法則是抽象推論。它們不能給人以生動具體的形象感。人雖能理解其意義,卻無法在想象中描繪、刻畫出它的圖象。

  這種區別,也就是摹狀語言與邏輯語言的區別。在人類的日常語言中,這兩種不同的語言類型常常是混雜的。其實它們不僅表述方式不同,而且語言結構也有所不同。摹狀語言是一種『模糊語言』,它在邏輯和語法上不僅允許不精確,甚至以不精確為優點。邏輯語言卻是一種精密語言,它在邏輯和語法上都要求高度的準確性。文學藝術語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狀語言,而科學理論語言的基本形式是邏輯語盲。

2.詩語是不精確的摹狀語言

  語言中之所以會形成這兩種不同的類型,是因為語詞具有矛盾的性質。一切語詞,在語言中擔負着四種不同的功能:

  (l)語詞是語音符號,它表示一種讀音。例如『海』這個詞,它的音讀如:『hǎi』。

  (2)語詞是概念符號,它表示某種抽象(一般)性的涵義。例如『海』這個詞,作為概念,它有自己的抽象定義和內涵。

  (3)語詞又是形象符號,它可以象徵一種事物的形象。例如『海』這個詞,可以使你在想象中描繪出碧波無垠里的海的意象。

  (4)語詞也是感情符號,它表徵着一種感情信息——或愛的(褒義詞)、或憎的(貶義詞)、或非愛非憎的(中性詞)。

  詩歌語言,正是藉助於語詞的(1)、(3)、(4)三種功能,即藉助於語詞的音律感、形象感、表情性而構制的語言藝術品。詩語是典型的摹狀(形象)語言。詩語忌抽象,並且與概念和邏輯無關。詩語所描摹之形象,既包括主觀意象(人的感情、心靈、意象),也包括宏觀之意象——詩人所感受着的外部世界。

  歌德曾把詩歌類比於繪畫,他說:

  『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卻對想象力提出形象。』⑦

  達·芬奇說:

  『詩是說話的畫,畫是沉默的詩。』⑧

  正如我們在繪畫時用色彩和線條勾劃事物的形象一樣,我們在詩歌中用文字和語詞寫照形象。請看:

  『明月照積雪』,『長河落日圓』。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吟讀着這些詩句,詩中的景色似乎可以圖畫般地再現於人的想象中。

  再看馬致遠的這首著名散曲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其基本元素由十幾個語詞組構。但這些詞不是作為抽象的一般性概念,而是十幾種有色彩、有形象的事物代號,而可以在人的想象中拼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

3.『境界』、『意象』與『意境』

  王國維說:好詩貴於『境界』。『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⑨

  『境界』一詞本是佛家語。【俱舍論頌疏】:

  『功能所託,名為境界,如眼能見色,識能了色,稱色為境界。』

  蓋詩家所論之『境界』大體有二義:一曰『意象』,一曰『意境』。

  佛家所謂『境界』者,即『色相』——現象界也。哲學中所說之『現象』,美學家謂之曰『形象』,詩家則謂之『意象』。

  『意象』者,意識中之景象也。『意境』者,意象所內涵之縱深意義也。

  王國維說: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⑩

  這裡可注意者,是王氏指出境界有二:一所謂『真景物』,一所謂『真感情』。

  詩不僅可用語詞寫照描摹客體的現象(『真景物』),而且可寫照描摹主體的意象(『真感情』)。例如: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都是古人摹寫主觀感情而成意象,且深邃而有意境之名句。

4.詩語之荒謬性

  語詞在詩歌語言中這種可以描摹,表徵形象的特點,使詩歌語言結構可以超越語法和邏輯的約束。

  判斷抽象語言的尺度是語法和邏輯。而判斷形象語言的尺度與『正確性』無關,而只是生動和優美。在詩語中,為了達到生動和優美,可以破壞語言之邏輯結構,甚至可以破壞語法。

  在好詩中,充滿了此類範例。如宋人晏幾道詞:

  『要問相思,天涯猶自短。』

  『相思』是無形體的感情,『天涯』是有廣延的空間。以無形者與有形者作比長短,在邏輯上豈非悖理?

  宋人張孝祥詞: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詩語氣甚豪邁。但此語於常理則頗荒謬:

  ——駕船搭載着一船月亮

  ——划槳鋪平了千里長江

  月焉能載得?秋江豈能鋪平?這種話語若非作為詩句而出現在日常語言中,必被看做瘋話和大話!但作為詩語,卻不會有人質疑其荒謬,反而覺得意境頗美壯。

  又如王維的名句:

  『鳥鳴山更幽』。

  ——有鳥聲吵鬧反而比無鳥聲安靜,在邏輯上豈非荒唐?

  明人詩:

  『山多紅葉燒人眼。』

  ——紅葉非火,如何能『燃燒』人眼?

  賈島詩:

  『促織聲聲尖如針。』

  ——『促織聲』是聲音,聲音無象,怎能『尖如針』

  明人詩句:

  『雨過柳頭雲氣濕,風來花底鳥聲香』。

  ——鳥聲安能『香』

  又如:

  『月涼夢破雞聲白,楓霽煙醒鳥話紅』。

  ——月豈能『涼』?夢豈能『破』?雞聲豈能『白』?鳥話豈能『紅』呢?若只從形式邏輯的角度看,上述詩句都是不合邏輯的屁話。

  以上所舉均古詩中之名句,若究之,卻無不在思維形式上悖乎常理。所以,理智感太強,必不能理解詩。

  詩美不存在於理智的邏輯分析中,而存在於形象之想象與感情之共鳴中。

  不懂這一點,就會鬧出笑話。李笠翁曾指責宋人『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詩說:

  『此語殊難解。爭鬥有聲謂之「鬧」,紅杏能「鬧」,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 ,則「吵」,則「斗」,則「打」字當皆可用矣。』

  這正是以抽象理智來分析詩的一個典型事例。笠翁是明代名哲,但這位老夫子卻竟不懂得,『鬧』字在這詩中不是作為一個概念,因而已經失去了它的原有內涵。『鬧』字在此也不是一個動詞,而是被詩人僅僅作為一個描寫情狀與形象的形容詞、狀態詞來使用,鬧者,紅火也。春意鬧,正是描摹着一種火紅、熱烈、喧騰的景象。

  打鬧的場面是熱烈而喧騰的,詩人所借用的正是『鬧』字所表徵的這種氣氛和形象,來形容開得紅撲撲、熱騰騰的杏花。這個字用得十分精彩,若換作其它詞,則詩句立即索然無味矣。若如李笠翁言:

  ——紅杏枝頭春意『吵』

  ——紅杏枝頭春意『打』

  味道全無,詩語頓然荒謬可憎!所以王國維說:『唯着一「鬧」字,則境界方全出矣』。

5.詩語解構語法

  詩歌不僅破壞邏輯,而且也解構了通常的語法規律。例如下面的詩句:

  『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錢起)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隱)

  在這些語句中,主賓語序顛三倒四,從語法觀點看完全講不通。它們的本義應當是:

  ——『新雨後憐竹,夕陽時愛山。』

  ——『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永憶江湖白髮歸,欲回扁舟入天地。』

  但若這樣改動,雖在語法上較合於規範,在詩味上卻黯然失色。因為這些詩句之出奇和耐人思味,恰在它們對正常主賓語序的顛倒錯置中。所以古人說:

  ——『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詩語自有理外之理。』[19]

  由此可見,忽視語詞的抽象表義性功能,而突出語詞的具象性摹形及象徵功能,正是詩歌語言的重大特點。

6.不瘋狂必無好詩

  毛澤東曾說:

  『幾十年以來,以白話寫詩,迄無成功。』[20]

  為什麼不成功?毛澤東未作探討。思想內容政治方面的原因,超出本文討論的範圍。[21]我們只討論語言藝術形式的問題。

  德國詩人席勒說過:

  『古代詩人打動我們的是自然,是感覺的真實,是活生生的當前現實。而現代人卻是試圖通過抽象觀念的媒介打動我們。』[22]

  詩歌之語不必推理,不必解釋,不必議論——這都是抽象語言的事。詩語的任務純粹是描寫、是表現,是敘述與傾訴。

  最重要的是,要讓一個形象接着一個形象,一幅畫面接着一幅畫面,一種激情接着一種激情;一切空間與時間,現實與幻想,此岸與彼岸的界限,對於詩都可存在。詩的想象可以打破它們,而且應該打破它們!

  古今中外最好的詩人,其實都是最大的夢想家、幻游者,甚至是世俗所謂『瘋子』。人不瘋狂必無好詩!唯發幻想方可以激發詩情,唯生夢境方可以創造詩。

  李白詩【梁甫吟】: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麾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生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什麼『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什麼『以額叩關閽者怒』、『白日不照我精誠』——試看這是何等瘋狂的意態?

  再讀屈原的這些詩句:

  『朝發韌於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

  欲少留此靈貞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其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3]

  這些描寫也絕非現實,而只是對詩人自己夢想境界的一種描摹。但在這些詩句面前,豈能不感受到心靈的震撼與顫動呢?

  然而在現代詩歌中,所缺乏的似乎正是此種癲狂。

7.詩語忌政治概念

  新詩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以政治語言入詩。殊不知,詩之所最忌就是抽象範疇和政治概念。

  現代詩中,少數可讀的新詩大都出自20世紀初葉,因為『五四』時代人的個性是張揚的。而20世紀後半期,人性已被政治所異化。詩作者皆缺乏詩應該有的形象張力與幻想力,因而喪失了詩情所特有的瘋狂之美。以至多數讚美性作,感情都象中世紀歐洲那種缺乏真實熱情的宗教讚美詩。請看這樣的詩:

  『在一萬米的高空,

  在圖-104的飛機之上,

  難怪陽光是加倍地明亮,

  機內和機外有着兩個太陽!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響曲的樂章,

  像靜穆的崇山峻岭,

  也像浩渺無際的重洋!』[24]

  『……反了!反了!

  民心不可侮,民力誰能測?

  民不畏死,奈何不得!

  光明戰勝了黑暗,

  正義戰勝了邪惡……』[25]

  又如這首『名家』詩: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篡黨奪權者,一枕夢黃梁。

  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接班人是俊傑,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

  這類作品,可稱為韻語,但不能稱為詩。由一個概念轉到另一個概念,由一種抽象轉到另一種抽象,所羅列均是時髦而毫無情趣之政治詞彙。這不是詩,而是政論大字報。從中看不到真實的感情,只能看到感情的扭曲造作,看不到形象,只看到公式。

  這些政治詩,甚至不如民間之『打油詩』。『打油詩』起源於唐代。據說唐時有個姓張的秀才,名叫『打油』。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場大雪,張打油坐在家裡,眼望窗外一片雪白,不禁詩興大發,遂寫了一首『詠雪詩』:

  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此詩其實不錯,沒有一個『雪』字,對雪景卻描繪得很逼真;近景、遠景、動物、靜物都寫到了,可惜只是全無詩味。蓋因其語言猥瑣,境界低俗也!此後此類『詩』遂別成一體,稱為『打油』體。

8.詩的聲律美

  白居易說:『詩者,華聲。』[26]聞一多說『聲律是詩之花朵。』這很好地道出了詩歌語言的又一重大特點,即必須具有聲律音韻的美。實際上,所謂詩歌,可以說本質就是一種具有音樂美的藝術語言。

  請讀: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

  玉顏憔悴三年,無復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返咸陽,過宮牆。

  過宮牆,繞迴廊。

  繞迴廊,進椒房。

  進椒房,月昏黃。

  月昏黃,夜生涼。

  夜生涼,泣寒螢,

  泣寒蟄,綠紗窗。

  綠紗窗,不思量。

  ——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27]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28]

  這些詩句的音律在整齊之中見參差,於和諧之中見變化。在詞語的迴旋重複、抑揚頓挫之間,詩人創造了一種音樂般的旋律與節奏,給人以優美的聽覺享受。

  再如民間流傳的『繞口令』,也具有相似的音樂效果:

  南邊來個喇嘛,手裡提着五斤鰨(tǎ)目。

  北邊來個啞巴,腰裡別着個喇叭。

  南邊提拉着鰨目的喇嘛要拿鰨目換北邊別喇叭啞巴的喇叭。

  啞巴不願意拿喇叭換喇嘛的鰨目,

  喇嘛非要換別喇叭啞巴的喇叭。

  喇嘛掄起鰨目抽了別喇叭啞巴一鰨目,

  啞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着鰨目的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是提拉着鰨目的喇嘛抽了別喇叭啞巴一鰨目,

  還是別喇叭啞巴打了提拉着鰨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燉鰨螞,啞巴吹喇叭滴滴噠噠噠噠滴滴是喇叭。

  王國維說: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則一切優美,皆存在於形式之對比、變化及調和中。』[29]

  這一觀點過去曾被批評為『形式主義』。但如果這是形式主義的話,那麼就可以說:形式主義乃是一切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若無形式之美,則無藝術之美。

  形式美雖然不是藝術美之最高形態,卻是一切藝術美所必具的基本形態。許多古典詩歌及民間歌謠之所以美,並非由於它們的內容,而正是由於它們具有優美的聲律和修辭形式。

9.詩體之演化

  詩歌的語言形式有自身的演進規律。王國維嘗論古典詩歌發展史說: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曲。』[30]

  實際上,一部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史,也就是古典詩歌的語言形式演進的歷史。

  古人起初不懂詩歌的聲韻規律之美。因此,遠古的詩歌曾是一種沒有固定形式的『自由體』,例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31]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32]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適安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33]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34]

  信口直吟,了無修飾,灑脫自然,除了押韻以外再無格律。

  【詩經】創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第一種規範格式——相當整齊的四言式: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35]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36]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37]

  在這種四言詩,以及後來的五言樂府詩中,詩人們只是經驗地運用着聲韻規律,而未能理論地認識之。

  魏晉以後,隨佛典翻譯梵語音韻學乃自印度傳入。南北朝時周禺發現『四聲』,沈約發現『韻律』。從此以後,詩人開始自覺地運用語言的『平仄』聲調,以安排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錯的節奏韻律及節奏尋找語言的音樂美。這是古代詩歌史一個重大的發明和創舉。沈約說:

  『自靈均屈原以來,而此秘未睹。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 匪由思至。』[38]

  『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 。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其可言文。』[39]

  由此可看出,沈約認為詩歌音韻規律的發現是中國詩史中的一次革命。這也確非夸矜之詞。

  在【詩經】及『樂府詩』的時代,詩歌主要功能,還是配樂而唱和的辭,而不是獨立可吟誦的真正意義的詩篇。只是在音韻規律被認識之後,詩語才出現了被詩人們刻意追求的格律韻律之美,從而以語言為樂譜而從吟誦中找到一種音樂之美。

  藉助於語言聲律的這種發現,再與當時盛行於駢體文賦中的對稱修辭方式相結合,在唐代出現了五律、七律等優美的新格律詩。但是,歌詞為曲副的傳統也一直保持着。宋詞、元曲起初都是配樂而唱的歌詞。詞和散曲在字數上長短參差,更加口語化,吸收了民歌的傳統。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一部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乃是詩的藝術形式不斷翻新、不斷進化的歷史。由不諳聲律的原始自由體和四、五言詩,到拘泥於聲律的五、七言律詩,最後發展為形式解放並日趨口語化的詞、散曲、民歌,這就是中國詩歌所走過的藝術發展道路。

  這個過程一方面是對舊形式的不斷破壞,另一方面,新的更優美的詩歌語言形式,也在這種破壞中不斷地提煉出來的。

(未完待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