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13|回覆: 46

[中醫理論] 中醫診斷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診斷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如何診察病情、辨別病證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病案四大部分。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則有三:整體審察診法合參病證結合。它是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爲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要骨幹課程。

目錄
常識什麼是辨證常見症狀鑑別辨證與病案
辨證病因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三焦
【醫藥網整理,本站轉載】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2:5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什麼是辨證

證,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出現病機的概括。

辨證,是指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辨證素材的基礎上,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與綜合,以判別疾病,探求病因,確定病位,預測疾病發展趨勢的一種診斷方法,是爲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辨證的方法很多,是歷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所不斷創造的。除前面介紹的八綱辨證,主要還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病因辨證著重從證候分析入手判別病因;臟腑辨證主要應用於各種內傷雜病,是綜合運用其他辨證的方法,直接爲治則的擬定創造條件;氣血津液辨證和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密切相關,互爲補充;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分別適用於外感熱病中『傷寒病」與外感熱病中的『溫病』。此外,三焦辨證也是溫病的辨證方法之一。各種辨證各有千秋,相互間有部分內容是交叉的,學習時定要細習體驗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掌握好。

學習辨證的另一方面是要認清證與病的區別。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發病有共同的特點,經歷不同階段,雖然不同患者表現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點和病理是一致的。古代,對病的認識有一個過程,有的認識與當代相近,如瘧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認爲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有的認識顯得不確切,把目前認爲的一類證候指爲病。現代,對人類的常見病基本都有相當的認識,尤其大量的傳染病、遺傳性疾病,發病原因已認識到了分子水平。既然這樣,辨證還有沒有意義?有。這是因爲病有不同階段,不同階段病的特點、人體的反應不同,表現爲不同的證,治療的方法也應有差異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異法方宜,即由於各人稟賦不同、強弱不一、居處環境、飲食結構、社會環境、地理環境、年齡性別、經受治療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種疾病,表現千差萬別,再合理的治療方法都難適應這樣的差異,落實到具體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療方法。因而,辨證就是針對每個具體的患者,抓住證給予論治,提供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大量的臨床數據表明,這樣診治方法,可以達到療法合理,療效顯著,病期縮短,病痛減輕,生活質量提高,無疑該歸功於辨證。

(醫藥網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症狀鑑別

發熱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爲發熱是指病人自覺有發熱感,或醫生在診察病人過程中覺察有發熱,現在還包括指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不管外感熱病,還是內傷雜病,均可出現發熱。

發熱熱型及伴有的其他臨床表現,可以反映不同的病證。

【發熱惡寒】

是指發熱同時伴有惡寒,即發熱惡寒同時並見(惡寒與惡風都是怕冷的症狀,性質相同,只是程度有輕重之分,惡寒重,惡風輕),它是診斷表證的主要依據之一。發熱惡寒常見於外感熱病中,凡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體表,人體衛氣受邪,衛氣被遏,溫煦功能減弱則惡寒或惡風,衛氣抗邪,邪正相爭則發熱。根據發熱惡寒這一熱型伴有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診察辨別不同的表證。

——發熱惡寒伴頭痛,自汗,脈浮緩者,是太陽中風證,八綱辨證屬表寒證。爲風寒襲表,營衛不和所致。

——發熱惡寒伴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無汗,脈浮緊者,是太陽傷寒證,八綱辨證亦屬表寒證。爲風寒襲表,營陰鬱滯所致。

——發熱惡寒或微惡風寒,伴頭痛,口渴,咳嗽,咽紅腫痛,舌邊尖紅,脈浮數者,是衛分證。八綱辨證屬表熱證。爲溫熱之邪襲表,肺衛受邪所致。

——發熱惡寒伴身熱不揚,午後熱甚,頭痛,身重,胸悶不舒,苔白膩,脈儒緩者,是濕遏衛分證。爲濕邪侵襲,衛氣受邪所致。

——發熱惡寒作頭痛,少汗,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口渴,咽干,舌紅苔白,脈數,發於秋季者,是燥邪犯表證。爲燥邪侵襲,肺衛受邪所致,有溫燥與涼燥之區別。

——發熱惡寒或微惡風寒,伴身重,疼痛,汗出,口渴,脈弦細芤遲,發於夏季者,是暑邪犯表證。爲暑邪侵襲,衛氣受邪所致。

【壯熱】

又稱高熱。是指發熱較高,熱勢較甚.常不伴惡寒而反惡熱,又稱『但熱不寒』,或『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是里實熱證的主要症狀之一,爲邪正鬥爭激烈所致,常見於外感熱病的中、後期。

——壯熱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M,rN.9P7脈洪大或滑數者,是陽明經證及氣分證。爲陽明氣分熱盛所致。

—一壯熱伴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證。爲熱陷心包,心神被擾所致。

——壯熱伴頭痛頭脹,手足躁動,口乾唇燥,甚則抽搐神昏,舌紅苔黃燥,脈弦數者,是熱盛動風證。

爲熱盛心神被擾,津傷筋脈失養所致。

——壯熱夜甚,伴頭痛,口渴,肌膚斑疹隱隱或顯露,或吐血便血,舌絳,苔黃,脈數者,是氣血兩燔證。爲里熱熾盛,營血被擾,血熱妄行所致。

——壯熱伴胸痛,胸悶,咳嗽,痰多色黃或粘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是邪熱壅肺證。爲邪熱壅肺,肺失宣肅所致。

【潮熱】

是指發熱有定時現象,或發熱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時間其熱勢升高。爲邪正鬥爭所致,既可見於外感熱病,又可見於內傷雜病。

——潮熱日前而發,伴有腹脹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煩,譫語,舌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者,是陽明腑證。爲陽明熱盛,腸胃有實熱之邪結聚所致。

——午後潮熱,身熱不揚,伴頭身困重,胸脘痞滿,腹脹便溏,口渴不欲飲,泛惡,舌苔厚膩,脈濡數者,是濕熱留戀氣分證。爲濕熱留戀氣分,濕遏熱伏所致。

——午後潮熱,伴顴紅,咽干口燥,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煩,舌紅少津,脈細數者,是陰虛內熱證。爲餘熱未盡,陰虛內熱所致。

——午後潮熱,伴乾咳少痰,失眠,盜汗,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者,是肺腎陰虛證。爲肺腎陰虛,津液虧損所致。

【往來寒熱】

是指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即發熱時不覺惡寒,惡寒時不覺發熱,兩者交替出現。爲邪正鬥爭所致,常見於外感熱病中。

——往來寒熱,伴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細者,是少陽病證。爲邪人少陽,正邪分爭所致。

——往來寒熱,甚則高熱寒戰,休作有時,肢體酸痛,周身乏力,頭痛,口渴引飲,汗後熱退身涼,反覆發作,脈弦者,是瘧疾病證。爲瘧邪侵入,邪正相爭所致。

【煩熱】

是指發熱伴有煩躁不安等症狀。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均可出現。 ——煩熱伴胸膈灼熱,心中懊(忄農),煩躁不安,口乾欲飲,舌紅苔黃燥,脈數者,是熱擾胸膈證。爲熱邪留擾胸隔所致。 ——煩熱伴身熱不得臥,心煩,失眠,舌紅,苔黃,脈細數者,是陰虛火旺證。爲腎陰虛,心火亢所致。

【微熱】

是指發熱不高,熱勢不甚。常見於外感熱病恢復期或內傷雜病。 ——身有微熱,伴乾咳少痰,口乾舌燥,舌紅少津,脈虛者,是外感病恢復期,肺胃陰傷證。爲邪熱未.盡,肺胃陰傷所致。 ——身有微熱,長期不退,手足心熱,口乾咽燥,神疲乏力,舌紅絳,少苔,脈虛數者,是外感熱病後期,肝腎陰傷證。爲余邪未盡,肝腎陰傷所致。 ——身有微熱,常在勞累後發生,或勞累後加劇,反覆發作,伴神疲乏力,心煩,少氣懶言,自汗,食少,舌淡,脈虛者,是氣虛發熱證。爲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

其它常見症狀鑑別:出汗咳嗽氣喘出血疼痛嘔吐泄瀉與便秘 小便不利與水腫 黃疸 眩暈 心悸 不寐 抽搐 昏迷 噎膈與積聚 臌脹 痿躄

(醫藥網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頭痛

【概述】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也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腦腫瘤、血管神經性頭痛等。本篇所指頭痛屬內科雜病範圍,以頭痛爲主要症狀者。

【病因病理】

頭痛的病因可分爲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頭痛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而以風邪爲主;內傷頭痛與肝、脾、腎三髒有關。此外,外傷跌仆,久病人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亦可導致頭痛。

病理變化爲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遏清陽,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致頭痛。因於肝者,一因情志所傷,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擾清空,而爲頭痛;一因火盛傷陰,肝失濡養,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因於腎者,多由稟賦不足,腎精久虧,腦髓空虛而致頭痛;亦可陰損及陽,腎陽衰微,清陽不展,而爲頭痛。因於牌者,多系饑飽勞倦,或病後產後體虛,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後,營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而致頭痛;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牌失健運,痰濕內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陽而致頭痛。至於外傷跌仆,久病人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每易致頭痛。

【診斷要點】

1.可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史。

2.頭痛可發於顳部或頭頂,也可無固定部位。

3.頭痛發作時可爲刺痛、鈍痛、脹痛。

4.體檢一般無陽性體徵發現。

【辯證分型】

1.風寒頭痛症狀:頭痛時作,痛連項背,遇風尤劇,惡風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頭爲諸陽之會,風寒外襲,循太陽經上犯巔頂,清陽之氣被遏,故頭痛乃作;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性巔頂,循項背,故其痛連及項背;

風寒束於肌表,衛陽被遏,不得宣達,故惡風畏寒;無熱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均爲風寒在表之徵。

2.風熱頭痛症狀: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渡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熱爲陽邪,其性炎上,風熱中於陽絡,上擾清竅,故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面紅目赤,亦爲熱邪上炎之徵;風熱之邪犯衛,故發熱惡風;

熱盛耗津,則口渴欲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浮數均爲風熱邪盛之象。

3.風濕頭痛症狀: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小便不利,大便或塘。苔白膩,脈儒。

證候分析:風濕外邪,上犯巔頂,清空爲邪阻遏,故頭痛如裹;脾司運化而主四肢,濕濁中阻,脾陽爲濕所困,故見肢體困重,納呆胸悶;濕邪內蘊,不能分清泌濁,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均爲濕濁中阻之象。

以上三型爲外感頭痛。

4.肝陽頭痛症狀:頭痛而眩,心煩易怒,夜眠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失條達,肝陽偏亢,循經上擾清竅,故頭痛而眩;肝火偏亢,擾亂心神,則心煩易怒,夜眠不寧;肝膽氣鬱化火,肝陽上亢,故脅痛,口苦面紅;苔薄黃,脈弦有力均爲肝陽亢盛之象。

5.腎虛頭痛症狀:頭痛且空,每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耳鳴少寐。舌紅少苔,脈細。

證候分析:腦爲髓海,其主在腎,腎虛髓不上榮,腦海空虛,故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腰爲腎之府,腎虛精關不固而遺精,女子則帶脈不束而帶下;少寐,舌紅少苔,脈細是腎陰不足,心腎不交之象。

6.血虛頭痛症狀:頭痛而暈,心悸不寧,神疲乏力,面色?s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血分不足,虛火上逆,故頭痛而暈;

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故心悸易慌:血虛易導致氣虛,氣虛則神疲乏力;面統,舌淡,脈細弱均爲血虛之象。

7.痰濁頭痛症狀;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證候分析:牌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展,故頭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滿悶;痰濁上這,則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或弦滑均爲痰濕內停之徵。

8.瘀血頭痛症狀: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質紫,苔薄白,脈細或細澀。

證候分析:久病人絡,或頭部外傷,瘀血內停,脈絡不暢,故頭痛經久不愈,痛有定處,且如錐刺;舌紫,脈細澀乃瘀血內阻之徵。

以上五型爲內傷頭痛。

【分型治療】

1.風寒頭痛治則:疏散風寒。

方藥:芎茶調散加減。

川芎9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細辛6剋薄荷6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乾嘔者,加吳茱萸9克、半夏9克,以溫散降逆。

2.風熱頭痛治則:疏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東加減。

川芎9克白芷12克菊花9克生石膏30克黃芩15剋薄荷6克山桅9克隨症加減:熱甚傷津,症見舌紅少津,口乾渴者,加知母12克、石料15克、天花粉15克,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加黃連3克、大黃9克(後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熱。

3.風濕頭痛治則:祛風勝濕。

方藥:羌活勝濕東加減。

羌活9克獨活9克川芎9克防風9克蔓荊子12克??本12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濕濁中阻,症見胸悶納呆,便溏者,加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積殼12克,以燥濕寬中;噁心嘔吐者,可加半夏9克、生薑5片,以降逆止嘔。

4.肝陽頭痛治則: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12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黃芩15克山梔9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30克茯神15克牡蠣30克龍骨30克隨症加減:肝腎陰虛,症見頭痛朝輕暮重,或遇勞加劇,脈弦細,舌紅者,可酌加生地12克、何首烏15克、女貞子12克、枸杞子12克、旱蓮草12克,以滋養肝腎;頭痛甚劇、脅痛、口苦面紅、便秘、溲赤、苔黃、脈弦數,肝火偏旺者,可加龍膽草9克、夏枯草12克、鬱金12克,以清泄肝火。

5.腎虛頭痛治則:養陰補肝。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

人參9克淮山藥15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當歸12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隨症加減: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者,可加用附子9克(先煎)、肉桂6克,以溫補腎陽;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陰經脈者,可加麻黃6克、細辛6克、附子9克,以溫經散寒。

6.血虛頭痛治則:養血調血。

方藥:加味四物東加減。

生地12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菊花9克蔓荊子12克黃芩12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血虛導致氣虛,症見神疲乏力,遇勞加劇,汗出氣短,畏風怕冷者,可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細辛6克,以益氣養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陰虧摜,血虛陰虛並見,出現耳鳴、虛煩、少寐、頭暈明顯者,則加何首烏15克、拘相子12克、黃精12克、酸棗仁12克,以補肝益腎。

7.痰濁頭痛治則:化痰降濁。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東加減。

半夏9克白朮15克天麻12克陳皮9克茯苓15克厚朴6克白蒺藜15克蔓荊子12克甘草6克大棗7枝生薑3片隨症加減:痰濁郁而化熱,症見日苦、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者,可去白朮,加黃芩12克、竹茹9克、枳實9克,以行氣清熱燥濕。

8.瘀血頭痛治則:活血化瘀。

方藥:通竅活血東加減。

桃仁9克紅花9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麝香3克生薑3片蔥白2根菖蒲12克鬱金12克細辛6克白芷9克隨症加減:頭痛甚者,可加蟲類搜逐之品,如全蠍3克、蜈蚣2條、地鱉蟲9克等;氣血不足者,可加黃芪、當歸,益氣養血;頭痛緩解,但有頭暈、健忘、不寐多夢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烏15克、枸杞子12克、熟地12克、酸棗仁12克等,益腎養心。

【中成藥】

1.川芎茶調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

2.全天麻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

3.杞菊地黃丸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

【簡便方】

1.山羊角粉15~30克(先煎)、白菊花12克、川芎6克,水煎服。治肝陽上擾引起的頭痛。

2.制川、草烏各6克,白芷、僵蠶各6克,生甘草9克,共研細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適用於頑固性風寒頭痛。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前頭痛,取印堂、攢竹、合谷、內庭穴;側頭痛取太陽、角孫、懸顱、外關、足臨泣穴;後頭痛取天柱、風池、後溪、申脈穴;頭頂痛取百會、上星、太沖、內關穴。針刺,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

敷貼法:蓖麻子與乳香、食鹽共搗壩G太陽穴,可治氣鬱頭痛。

食療法:菊花魚湯:杭白菊10克、鮮河魚1條(250克),加入酒、姜、蔥等調料後一起煮湯食用。適用於肝陽頭痛。

梳頭法:木梳每天梳頭2~3次,每次10分鐘,先慢、輕,逐漸加快、加力,10天爲工個療程。

【注意事項】

1.頭痛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原因多端,應儘早明確病因,及時對症治療。

2.注意保持情緒安定,避免過度興奮與疲勞。

3.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肥甘食物。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眩暈

【概述】

眩暈即指眼花頭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伴噁心、嘔吐,甚則昏倒等症狀。本症可出現於多種內科疾病中,常見於高血壓、貧血、美尼爾症候群(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暈的病因分爲本虛和本虛標實兩類。本虛常由陰虧、氣血虧虛、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暈;本虛標實多爲肝陰虧虛,肝火上擾,或脾胃虛弱,痰濁中阻而致眩暈。

病理變化爲陰虛則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空,發爲眩暈;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生眩暈;或嗜食肥甘,饑飽勞倦,傷於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成疾,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發眩暈。

【診斷要點】

1.有高血壓、貧血等病史。

2.頭暈目花,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可伴噁心、嘔吐,甚則昏倒。

3.體檢可有血壓升高或貧血貌,也可無陽性體徵。

4.血液檢查可有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數目的降低。

【辯證分型】

1.肝陽上亢症狀: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面時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看紅苔黃,脈弦。

證候分析:肝陽上亢,上冒清空,故頭暈頭痛;

勞則傷腎,怒則傷肝,均可使肝陽更盛,故頭暈、頭痛加甚;陽升則面部潮紅;肝旺則急躁易怒;肝火擾動心神,故少寐多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皆是肝陽上亢之徵。

2.氣血虧虛症狀: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s白,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飲食減少。

舌質淡,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故頭暈且遇勞加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氣血虛則面色眺白,唇甲不華;血不養心,心神不寧,故心悸少寐;氣虛則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淡,脈細弱均是氣血兩虛之象。

3.腎精不足症狀:眩暈而見精神委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造精,耳鳴。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紅,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於腦,故眩暈,精神委靡;腎虛,心腎不交,故少寐多夢,健忘;腰爲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開竅於耳,腎虛故時時耳鳴;精關不固,則見遺精;偏陰虛則生內熱,故五心煩熱,舌紅,脈弦細數;偏陽虛則生外寒,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4.痰濁中阻症狀:眩暈而見頭昏如蒙,胸悶,噁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濡滑。

證候分析:痰濁蒙蔽清陽,清陽不升,則眩暈頭重如蒙;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機不利,故胸悶噁心;脾陽不振,則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濡滑均爲痰濁內蘊所致。

【分型治療】

1.肝陽上亢治則: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12克鉤藤15克生石決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黃羊12克山桅9克菊花9克隨症加減:肝火過盛,加龍膽草9克、牡丹皮12克,以增強清肝泄熱之力;大便秘結,加大黃9克(後下)、黃連3克,以清熱通腑;眩暈急劇,泛嘔,手足麻木,甚則震顫,筋惕肉矚,有陽動化風之勢者,可加龍骨30克、牡頓30克、珍珠母30克,以鎮肝熄風,必要時可加羚羊角,以增強清熱平肝熄風之力。

2.氣血虧虛治則:補養氣血,健運脾胃。

方藥:歸脾東加減。

黨參12克黃茂15克白朮12克當歸12克獲神10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9克遠志6克木香9克大棗7枚甘草6克隨症加減:形寒肢冷,腹中隱痛,加桂枝9克、乾薑6克,以溫中助陽;血虛甚者,可加熟地12克、阿膠9克(烊沖)、紫河車粉9克(另沖服),並重用參苗,以補氣生血;如伴面白少神,便清下墜,可加升麻9克、柴胡9克、陳皮9克,以升清降濁。

3.腎精虧損治則: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補腎助陽。

方藥:補腎滋陰宜左歸丸爲主方,補腎助陽宜有歸九爲主方。

左歸丸: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藥12克菟絲子12克川牛膝12克龜版膠9克鹿角膠9克枸杞子12克。

右歸九: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菟絲子12克肉桂3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膠9克當歸12克淮山藥12克枸杞子12克。

隨症加減:陰虛內熱甚者,見五心煩熱,舌紅,脈弦細數,可在左歸丸基礎上加炙鱉甲9克、知母12克、牡丹皮9克、菊花9克、地骨皮12克等,以滋陰清熱;眩暈較甚者,陰虛陽浮,二方均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等,以潛浮陽。

4.痰濁中阻治則:燥濕祛痰,平肝熄風。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東加減。

半夏9克白朮15克陳皮6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9克、生薑3片,以降逆止嘔;脘門不食者,加砂仁3克、蔻仁3克,以芳香和胃;耳鳴重聽者,加蔥白2根,鬱金12克、石菖蒲12克,以通陽開竅;伴頭目脹痛,心煩口苦等,可加黃連3克、黃芩12克,以泄熱化痰。

【中成藥】

1.二陳丸每次6克每日3次,吞服。適用於痰濁中阻型眩暈。

2.歸牌九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適用於氣血虧虛之眩暈。

【簡便方】

1.天麻10克、生石決明30克,水煎服,每日2次。適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

2.女貞子12克、旱蓮草15克、菊花9克,水煎眼,每日2次。適用於眩暈肝腎不足者。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針刺風池、三陰交、豐隆、太沖、太溪,留針15分鐘,隔日1次。

敷貼法:草決明60克、石決明10克,研末,以濃茶汁調成糊狀,敷兩側太陽穴,可平肝潛陽。適用於肝陽眩暈。

食療法:首烏煨雞:童子雞1隻、首烏20克,將首烏放入雞腹內,入調料文火煨熟後食用,功能補肝益腎,益氣補元。適用於氣血肝腎不足之眩暈。

蜂螫療法。取風池、內關、翳風、足三里等穴,用蜂螫石天爲1個療程。可治內耳眩暈。

【注意事項】

1.注意休息,適當參加體育鍛鍊,勞逸結合。

2.調適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3.痰濁上擾者,飲食宜清淡。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失眠

【概述】

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爲特徵的一種病症。輕者入寐困難,寐而易醒,醒後不能再寐,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眠。作爲一種症狀,失眠一般不會引起嚴重後果。神經官能症、高血壓病、更年期症候群等均可出現失眠。失眠屬中醫『不寐』範疇。

【病因病理】

失眠的原因都爲情志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五志過極、飲食不節等,引起陰陽失交,陽不入陰而形成失眠。

病理變化爲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陰血黯耗,營血虧虛,上不奉心,以致心神不安;或素體虛弱、久病之人,腎陰耗傷,水不濟火,心陽獨亢及五志過極,心火內熾,不能下交於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均可擾亂神明而致心神不寧;或爲情志所傷,氣鬱化火及陰虛陽亢,擾動心神,神不安寧;尚有宿食釀痰,胃氣不和,痰熱上擾,而致失眠。

【診斷要點】

1.失眠輕症可有入睡困難,多夢,容易驚醒,或醒後不能再入睡。

2.失眠重者可見徹夜不眠,白天精神疲乏,記憶力減退。

3.體檢一般無異常。

【辯證分型】

1.肝鬱化火症狀:不寐,情緒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日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青紅,苔黃,脈弦而數。

證候分析:憂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鬱化火,上擾心神則不寐;肝氣犯胃則不思飲食;肝鬱化火測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熱則口渴喜飲;火熱上擾,故目赤口普;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爲熱象。

2.痰熱上擾症狀:不寐,心煩,痰多胸悶,惡食曖氣,吞酸噁心,口苦,頭重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宿食停滯,積濕成痰,因疾生熱,痰熱上擾則心煩不寐;痰濕壅遏於中,氣機不暢,胃失和降,故見胸悶,惡食曖氣或嘔惡;清陽被蒙,故頭重目眩;苔黃膩,脈滑數爲痰熱、宿食內停之徵。

3.陰虛火旺症狀: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乾津少。舌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不能上交於心,心肝火旺,虛熱擾神,故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腎精虧耗,髓海空虛,故頭暈,耳鳴,健忘;腰府失養則腰酸;精關不固,故而夢遺;口乾津少,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均爲陰虛火旺之象。

4.心脾兩虛症狀;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多夢易醒,健忘,心悸;氣血虧虛,不能上奉於腦,清陽不升,故頭暈目眩;血虛不榮,故面色少華,舌淡;

牌失健運,則飲食無味;血少氣虛,故肢倦神疲,脈虛弱。

5.心膽氣虛症狀: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證候分析:心虛則心神不安,膽虛則善驚易恐,故多夢易醒,心悸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爲氣虛之象;舌淡,脈弦細均爲氣血不足之表現。

【分型治療】

1.肝鬱化火治則:疏肝泄熱,鎮心安神。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味。

龍膽草9克、黃芩12克、山梔9克、澤瀉12克、木通5克、車前子12克(包前〕、當歸9克、生地12克、柴胡9克、朱茯神9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鬱金9克、青皮9克、佛手6克,以疏肝開郁。2.痰熱內擾治則;化痰清熱,和中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味。

半夏9克、陳皮9克、茯苓12克、竹茹9克、枳實9克、北秫米12克(包煎)、黃連3克、山梔9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心悸驚惕不安者,加珍珠母30克,以鎮驚定志;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加神曲9克、山楂12克、萊菔子12克,以消導和中。

3.陰虛火旺治則: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方藥:硃砂安神丸加減。

黃連3克、朱茯神12克、生地15克、當歸9克、麥冬12克、甘草3克、酸棗仁12克、柏子仁12克隨症加減:心煩甚者,加阿膠9克(烊沖)、雞子黃2枚滋陰清火;陰虛陽浮,面熱面紅,眩暈耳鳴者,加牡蠣30克、龜版9克、靈磁石30克,以重鎮潛陽。

4.心脾兩虛治則: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方藥:歸脾東加減。

黨參12克、白朮15克、黃芪15克、茯神9克、龍眼肉9克、酸棗仁12克、運志6克、木香9克、炙甘草6克隨症加減:不寐較重者,加五味子9克、柏子仁12克,以養心安神,或加夜交藤30克、合歡皮12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以鎮靜安神;面悴唇淡,眩暈甚者,加熟地12克、白芍12克、阿膠9克(烊沖),以養心血;脘悶納呆,苔滑膩者,加半夏9克、茯苓12克、厚朴9克,以健脾理氣化痰。

5.心膽氣虛治則:『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

黨參12克、茯神15克、茯苓15克、遠志3克、石菖蒲9克、生龍齒10克隨症加減: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加棗仁12克、川芎9克、知母12克,以養血安神,清熱除煩;驚惕甚者,加靈磁石30克,以重鎮安神。

【中成藥】

1.柏子養心丸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

2.棗仁安神膠囊每次2粒,每日1次,吞服。

睡前服用。

3.珍合靈片每次4片,每日3次,吞服。

【簡便方】

1.合歡花10克、棗仁10克、遠志3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黃連3克、梔子6克、靈磁石30克、百合12克,水煎服,每日2次。適用於失眠兼見急躁易怒者。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針刺神門、三陰交、心俞、肝俞、內關等穴,留針20分鐘,以下午針刺爲宜。

熨目法:取半夏12克,朱茯苓9克、陳皮9克、膽星9克、石菖蒲9克、遠志9克、淡竹葉9克、枳實6克、炙甘草5克,水煎取什。以紗布浸取藥液,略擰乾後熱熨雙目,涼則再易,臨睡前熨目,每次15~30分鐘。功能化痰寧心安神。

食療法:麥冬百合湯:麥冬15克、百合15克、蓮子15克、大棗7枚,加水適量,煎湯服用。功能安神除煩。

藥枕法:取黑豆、靈磁石、決明子、菊花各等份,作枕心。功能鎮靜清心安神。

【注意事項】

1.本病與精神因素關係極大,故當消除思想顧慮,重視心理調節。

2.晚間宜人靜,不宜多語談笑、情緒激動、劇烈活動。

3.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進食濃茶、咖啡、菸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4.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汗證

【概述】

汗證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稱爲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爲盜汗;發於病危時,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稱爲脫汗;汗出色黃染衣著色者爲黃汗;發生於急性熱病過程中突然全身惡寒戰慄,繼而汗出,爲戰汗。臨床一般以自汗、盜汗最爲多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熱、更年期症候群以及結核病等均可見汗出異常。

【病因病理】

汗證的病因爲病後體虛,耗傷肺氣,感受風邪,營衛不和,或煩勞邪熱亡血耗陰,情志不遂,肝火濕熱內盛,均可致汗液外泄異常。

病理變化爲肺氣不足,肌表疏鬆,表衛不固,或爲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腠理開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診斷要點】

1.根據汗出時的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爲自汗、盜汗、脫汗、黃汗、戰汗。

2.自汗、盜汗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爲症狀而伴見於其他疾病的過程中。

【辯證分型】

1.肺衛不固症狀: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肺氣虧虛,肌表疏鬆,表衛不固而汗出惡風,且易感冒;動則耗氣,氣不攝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華,脈細弱爲氣虛之象。

2.營衛不和症狀: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或局部汗出。苔薄白,脈緩。

證候分析:營衛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苔薄白,脈緩爲營衛不和之象。

3.陰虛火旺症狀: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有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精虧虛,虛火內生,熱逼津液外泄,故見盜汗;虛熱內蒸,故五心煩熱,潮熱,顴紅;陰虛有熱,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爲陰虛火旺之象。

4.邪熱鬱蒸症狀: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火亢盛或濕熱內蒸,故見面熱,煩躁,口音,小便色黃;熱蒸津液外泄,故汗出;濕熱內蒸,濕性黏膩,故汗液易黏而黃染;苔薄黃,脈弦數爲內有積熱之象。

【分型治療】

1.肺衛不固治則: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散加味。

黃芪15克防風9克白朮12克浮小麥30克糯稻根30克大棗5枚甘草6克隨症加減:氣虛甚者,加黨參12克、黃精12克,以益氣固攝;兼有陰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12克、五味子9克,以養陰斂汗;著汗出較甚,可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以斂汗固澀。

2.營衛不和抬則: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湯加味。

桂枝6克白芍12克大棗5枝生薑3片甘草3克隨症加減:汗出較多者,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以固澀斂汗;兼氣虛者,加黃芪15克,以益氣團表;兼陽虛者,加附子9克(先煎),以溫陽斂汗;半身或局部汗出者,可加浮小麥30克,以甘潤緩急。

3.陰虛火旺治則: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東加減。

生熟地各15克當歸9克黃連3克黃芪9克黃柏9克黃芪12克隨症加減:汗出較多者,加牡蠣30克、浮小麥30克、糯稻根30克,以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泰充9克、銀柴胡9克、白薇12克,以清退虛熱;火熱不甚者,可去黃連、黃芩、黃柏,加麥冬12克、五味子9克、牡丹皮12克,以補益肺腎,滋陰清熱。

4.邪熱鬱蒸治則: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藥:龍膽瀉肝東加減。

龍膽草9克黃芩9克山梔9克柴胡9克澤瀉龍膽草9克黃芩9克山梔9克柴胡9克澤瀉12克木通6克車前子15克(先煎)當歸12克生地12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濕熱甚者,可加茵陳30克、赤茯苓12克,以清利濕熱;濕熱內蘊而熱勢不甚者,可去黃芩、梔子、木通等苦寒之品,加蒼朮9克、生薏苡仁15克,以清熱除濕。

【中成藥】

1.玉屏風沖劑每次15克,每日3次。適用於氣虛汗出者。

2.甘露消毒丹每次12克,每日3次,吞服。

適用於濕熱鬱蒸汗出者。

【簡便方】

1.黃芪15克、大棗5枚、浮小麥15克,水煎服,每日2次。可治氣虛自汗。

2.烏梅10枚、浮小麥15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2次。治陰虛盜汗。

3.五味子、桑椹子各10克冰煎服,每日2次。

可治自汗、盜汗。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取肺俞、心俞、合谷、內關、陰部穴,留針20分鐘,10次爲1個療程。可用於自汗、盜汗。

敷貼法:取郁李仁6克、五倍子6克,研末,用生梨汁調成糊狀,敷兩內關穴,適用於自汗。取五倍子、五味子等量,共研細末,加入70%乙醇適量,調成『雙五子』糊劑,將適量的『雙五子『糊劑放在塑料薄膜上,貼於肚臍正中,24小時更換1次,一般7~8天即可見效,可固澀斂汗。適用於自汗和盜汗。

食療法:芪棗粥:黃芪30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將黃芪先煎取濃汁,與粳米紅棗同熬成粥,每日食用2次。適用於自汗易感冒者。

【注意事項】

1一出汗因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者,止汗的同時還應治本。

2.汗證患者應注意飲食起居,避風寒,防感冒。

3.汗出較多者,應經常更換內衣,保持乾燥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嘔吐

【概述】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經食道反流出口腔的病證。

常見於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梗阻、胰腺炎、膽囊炎或顱腦疾病,某些藥物也能引起嘔吐。

【病因病理】

嘔吐病因爲外感六淫,邪氣犯胃,內傷七情,以及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引起胃氣上逆而致嘔吐。

病理變化爲外邪侵襲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隨氣上逆而致嘔吐;飲食不節,傷胃滯脾,而致食滯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爲嘔吐;情志失調,肝失調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牌失健運,食停難化,胃失和降,也可發生嘔吐;脾胃虛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致寒濁中阻或聚飲成痰,飲邪上逆而引起嘔吐。

【診斷要點】

l.嘔吐常爲消化系統疾病及中樞神經或與中樞神經有關疾病的一個症狀;也可見於其他全身性疾病中,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2.中樞性嘔吐呈噴射狀,多伴有明顯頭痛;消化性嘔吐常先有噁心。

【辯證分型】

1.外邪犯胃症狀:突然嘔吐,可伴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外感風寒之邪,或夏令暑濕穢濁之氣,內擾胃腑,濁氣上逆,故突然嘔吐;邪束肌表,營衛失和,故發熱惡寒,頭身疼痛;濕濁中阻,氣機不利,故胸脘滿悶;苔白膩,脈儒緩,皆是濕濁蘊阻之徵。本證以突然嘔吐,頭身疼痛或有寒熱爲臨床特徵。

2.飲食停滯症狀:嘔吐酸腐,脘腹脹滿,曖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後反快,大便穢臭或搪薄或秘結。苔厚膩,脈滑實。

證候分析:食滯內阻,濁氣上逆,故嘔吐酸腐;

升降失常,傳導失司測大便不正常,或穢臭,或溏薄,或秘結;食滯中焦,氣機不利,故院腹脹滿,曖氣厭食;苔厚膩,脈滑實,爲食滯內停之候。本證以嘔吐酸腐,曖氣厭食爲臨床特徵。

3.痰飲內阻症狀:嘔吐多爲清水痰涎,脘門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牌不運化,痰飲內停,胃氣不降,則脘悶不食,嘔吐痰涎;水飲上犯,清陽之氣不展,故頭眩;水氣凌心則心悸;苔白膩,脈滑,爲痰飲內停之徵。本證以嘔吐清水痰涎與頭眩心悸爲臨床特點。

4.肝氣犯胃症狀:嘔吐吞酸,暖氣頻繁,胸脅悶痛。舌邊紅,苔白膩,脈弦。

證候分析;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嘔吐吞酸,曖氣頻繁;胸脅悶痛,舌紅,脈弦爲氣滯肝旺之徵。本證以嘔吐伴曖氣脅痛爲臨床特點。

以上四型爲嘔吐之實證。

5.脾胃虛寒症狀: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面色?s白,倦怠乏力,口乾而不欲飲,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脈濡弱。

證候分析:脾胃虛弱,中陽不振,水谷熟腐運化不及,故飲食稍有不慎即吐,時作時止;陽虛不能溫布,則面色?s白,四肢不溫,倦怠乏力;中焦虛寒,氣不化津,故口乾而不欲飲;脾虛則運化失常,故大便塘薄;舌質淡,脈懦弱乃脾陽不足之象。本證以飲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爲臨床特點。

6.胃陰不足症狀:嘔吐反覆發作,時作乾嘔,口燥咽干,似飢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胃熱不清,耗傷胃陰,以致胃失濡養,氣失和降,故嘔吐反覆發作,時作乾嘔,似飢而不欲食;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干;舌紅津少,脈細數爲津液耗傷,虛中有熱之象。本證以乾嘔,口燥咽干,舌紅津少爲臨床特點。

以上二型爲嘔吐之虛證。

【分型治療】

1.外邪犯胃治則:疏邪解表,芳香化濕。

方藥:藿香正氣散爲主。

蕾香9克紫蘇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厚朴6克半夏9克陳皮6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生薑3片大棗5枚甘草3克隨症加減:宿滯,胸悶腹脹者,去白朮、甘草、大棗,加神曲9克、雞內金9克,以消導積滯;寒熱無汗者,加防風9克、荊芥9克,以祛風解表;夏令感受暑濕,嘔吐而並見心煩口渴者,去香燥甘溫之藥,加黃連3克、佩蘭9克、荷葉9克,以清暑解熱;如感受穢濁之氣,突然嘔吐者,可先吞服玉樞丹,以辟濁止嘔。

2.飲食停滯治則: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爲主。

山植9克神曲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陳皮9克連翹9克萊菔子12克隨證加減:腹滿便秘者,可加大黃9克(後下)、枳實9克、厚朴6克,以導滯通腑,濁氣下行,則嘔吐可止;胃中積熱上沖,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黃脈數者,加付茹10克、生薑3片,以清胃降逆。

3.痰飲內阻治則: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東加減。

半夏12克生薑3片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朮15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脘腹脹滿者,去白朮,加厚朴9克、大腹皮9克,理氣除滿;嘔吐清水痰涎多者,加牽牛子、白芥子各2克,研未裝膠囊,每日分3次吞服,可增強化痰蠲飲之力;痰濁上蒙,症見眩暈嘔吐者,可加天麻10克、代赭石12克、權實9克,以化痰降逆;

痰郁化火者,可加黃連3克、全瓜萎12克,以清熱化痰,和胃止嘔。

4.肝氣犯胃治則: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四逆散合左金丸加減。

柴胡9克積殼6克白芍12克黃連6克吳茱萸10克半夏6克蘇梗6克鬱金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生薑3片隨症加減:口苦嘈雜,大便秘結者,稍加大黃9克(後下)、枳實9克,以通腑降濁;熱象較甚者,加竹茹9克、梔子12克,以清肝降火;曖氣嘔逆嚴重者,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2克,以降逆止嘔。

5.脾胃虛寒治則: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理中尤爲主。

黨參12克白朮12克乾薑3克甘草6克茯苓15克砂仁3克(後下)陳皮9克半夏9克隨症加減;嘔吐清水不止,院冷肢涼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以溫陽止嘔;兼嘔吐涎沫者,可加吳茱萸3克,以溫中散寒,降逆上嘔。

6.胃陰不足治則: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方藥:麥門冬東加減。

黨參12克麥冬15克半夏6克竹茹6克粳米20克天花粉12克知母9克甘草3克大棗5枚隨症加減:口乾明顯者,可加石斛15克,以清熱生津;大使乾結者,可加火麻仁15克、桃仁9克,以潤腸通便;兼鬱熱者,可加黃連3克,以清熱除煩。

【中成藥】

1.蕾香正氣軟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吞服。

2.左金丸每次6克,每日3次,吞服。

【簡便方】

1.黃連3克、蘇葉6克,水煎服,每日2次。適用於嘔吐兼曖氣吞酸者。

2.半夏6克、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2次。適用於嘔吐清水痰涎者。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取雙側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穴,強刺激,或留針30分鐘。寒者多灸,熱證針刺疾出,並可加委中穴點刺出血,適用於嘔吐實證。嘔吐虛證取內關、建里、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有溫中止嘔作用。

推拿法:點揉中庭、鳩尾,直推膻中至鳩尾,點缺盆、太陽穴,有健脾和胃降逆之功。

刮痧療法: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順刮,可祛邪和胃止嘔。

握藥法:取半夏、陳皮各9克,研爲細末,加蔥白6克、生薑10克,共搗泥爲丸,握於手中,有和胃降逆止嘔作用。同時服用生薑湯,效果更佳。

食療法:砂仁藕粉:砂仁末10克、三七末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四者和勻,食時沸水沖入,拌勻即可。功能健脾和胃止嘔。

【注意事項】

1.嘔吐爲臨床常見症狀,及時診治,預後良好。

若嘔吐反覆,可引起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紊亂,故應及時治療。

2.注意飲食衛生,不暴飲暴食,忌菸酒及辛辣食物。

3.某些對胃有刺激作用的藥物也應避免應用。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水腫

【概述】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

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可見於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障礙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

水腫的病因有內外二因。外因有風邪外襲、瘡毒浸淫、水濕浸漬,而致肺失通調,脾氣受阻;內因有饑飽勞倦,傷及脾胃,或久病房勞,傷及腎元,導致牌失傳輸,腎失開合,而成水腫。

病理變化爲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肌膚;肌膚因癰瘍瘡毒,未能清解消退,瘡毒內歸脾肺,導致水液代謝受阻,溢於肌膚;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多食生冷,均可使牌爲濕困,失其健運,水濕不運而泛於肌膚;濕熱久羈,或濕郁化熱,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爲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腫;

飲食不節,勞倦太過,脾氣虧虛,運化失司,水濕停聚不行而橫溢肌膚;房勞過度,腎精虧耗,腎氣內伐,不能化氣行水,而致膀胱氣化失司,開合不利,水液內停,形成水腫。

【診斷要點】

1.輕者可僅有眼瞼、頭面浮腫;重者可見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腫。

2.功能性水腫一般體檢無異常,器質性水腫則有相應的體徵,如心臟性水腫,可有器質性雜音或心臟擴大;腎性水腫可有明顯下肢凹陷性壓跡;肝性水腫可有腹部移動性濁音等。

3.器質性水腫一般均有相應理化檢查,可助診斷。

【辯證分型】

1.風水泛濫症狀: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

證候分析:風邪襲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見惡風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腫等症;風爲陽邪,其性輕揚,風水相搏,推波助瀾,故水腫起於面目,迅及全身;若風邪兼熱則咽喉紅腫熱痛,舌紅,脈浮滑數;若風邪兼寒,邪在肌表,衛陽被遏,肺氣不宣,故見惡寒發熱,咳喘;若腫勢較甚,陽氣內遏,則見沉脈,或沉滑數,或沉緊。

2.濕毒侵淫症狀: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發瘡痍,甚者潰爛,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肌膚乃肺脾所主之域,濕毒侵淫,故肌膚瘡痍;濕毒未能及時清解消散,內歸臟腑,使中焦脾胃不能運化水濕,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使肺不能通調水道而小便不利;風爲百病之長,故病之初起,多兼風邪,是以腫起眼瞼,迅及全身,有惡風發熱之象;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是風邪夾濕毒所致。

3.水濕浸漬症狀: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證候分析:水濕之邪,浸漬肌膚,壅滯不行,以致肢體浮腫不退;水濕內聚,三焦決讀失司,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濕日增而無出路,橫溢肌膚,所以腫勢日甚,按之沒指;牌爲濕困,陽氣不得舒展,故見身重神疲,胸悶,納呆,泛惡等症;苔白膩,脈沉緩,亦爲濕勝脾弱之象;濕爲黏膩之邪,不易驟化,故病程較長。

4.濕熱壅盛症狀: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乾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水濕之邪,郁而化熱,或濕熱之邪壅於肌膚經隧之間,故遍身浮腫而皮膚繃急光亮;由於濕熱壅滯三焦,氣機升降失常,故見胸脘痞悶;若熱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見煩渴,小便短赤,大便於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均爲濕熱之徵。

以上四型爲水腫之陽水。

5脾陽虛衰症狀:身腫,腰以下爲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院腹脹問,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證候分析:中陽不振,健運失司,氣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濫,故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虛運化無力,故脘門納減,腹脹便搪;脾虛生化無權,陽不溫煦,故面色萎黃,神疲肢冷;陽不化氣,則水濕不行,而見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是脾陽虛衰,水濕內聚之徵。

6.腎陽衰微症狀: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滯或?s白。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腰膝以下,腎氣主之,腎氣虛衰,陽不化氣,水濕下聚,故見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

水氣上凌心肺,故見心悸氣促;腰爲腎之府,腎虛而水濕內盛,故腰痛酸重;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故尿量減少,或因下之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腫與多尿並見;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養,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陽氣不能溫煦上榮,故面色灰滯或眈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均爲陽氣虛衰,水濕內盛之候。

以上二型爲水腫之陰水。

【分型治療】

1.風水泛濫治則:散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藥:越婢加術東加減。

麻黃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白朮15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浮萍12克生薑3片大棗7枚甘草3克隨症加減: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15克、桔梗6克、連翹9克,以清咽散結解毒;熱重尿少者,加鮮茅根30克,以清熱利尿;風寒偏盛者,去石膏,加蘇葉9克、防風9克、桂枝9克,以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

咳喘較甚者,加前胡9克、杏仁12克,以降氣止喘。

2.濕毒侵淫治則: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麻黃9克杏仁12克桑白皮12克連翹9克赤小豆15克金銀花9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5克隨症加減:膿毒甚者,重用蒲公英至30克、紫地丁30克;濕盛而糜爛者,加苦參9克、土茯苓12克,以清熱燥濕;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12克、地膚子12克,以祛風燥濕止癢;大便不通者,加大黃9克(後下)、芒硝9克(沖),以清熱通腑。

3.水濕浸漬治則: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藥:五皮飲合胃苓湯。

桑白皮12克陳皮9克大腹皮12克茯苓皮12克生薑皮3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蒼朮9克厚朴9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桂枝9克隨症加減: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9克、杏仁12克、萊菔子15克,以宣肺瀉水而平喘;胸脘病問,納呆者,加杏仁12克、砂仁3克、蔻仁3克,以宣暢氣機。

4.濕熱壅盛治則:清熱利濕,分消水邪。

方藥:疏鑿飲子加減。

羌活6克秦艽9克大腹皮12克茯苓皮12克生薑皮3克澤瀉12克木通3克椒目6克赤小豆30克商陸6克檳榔9克隨症加減:腹滿,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9克(後下)、防己9克、葶藶子12克,以助攻泄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

5.脾陽虛衰治則: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方藥:實脾飲加減。

附子9克(先煎)乾薑3克草果6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大腹皮9克木瓜9克木香6克厚朴9克大棗7枚甘草3克隨症加減:氣虛乏力者,可加黃芪12克、黨參12克,以健脾補氣;小便短少者,可加桂枝9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以助膀胱化氣行水。

6.腎陽衰微治則: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東加減。

熟地12克淮山藥12克山茱萸9克丹皮9克茯苓12克澤瀉15克附子9克肉桂3克牛膝12克車前於15克(包煎)白朮12克白芍12克生薑3片隨症加減:小便清長量多者,去澤瀉、車前子,加補骨脂12克、菟絲子12克,以溫固下元;心悸,唇紺,脈虛數或結代,水邪上逆凌心,瘀血內阻者,宜重用附子,加桂枝9克、丹參15克、炙甘草9克,以溫陽化瘀;喘促,汗出,脈虛浮而數,水邪凌肺,腎不納氣者,宜加人參9克、五味子9克、牡蠣30克,益氣攝納,以防虛脫之變。

【中成藥】

1.濟生腎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用於腎虛水腫。

2.健脾丸:每次12克,每日3次。用於脾虛水腫。

【簡便方】

1.赤小豆30克、玉米須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利水退腫。

2.冬瓜皮15克、車前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適用於各種水腫。

【其它療法】

熱浴法:取麻黃、羌活、蒼朮、柴胡、荊芥、防風、紫蘇梗、柳枝、蔥白各等量,煎湯熱浴,令汗出。功能疏風清熱,利濕行水,適用於水腫屬實證者。

食療法:

(1)赤小豆鯉魚湯:赤小豆100克,鯉魚1條(約250克),加調料一起煮湯食用。功能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2)黃芪燉豬腰:黃芪100克,豬腰2隻,入調料一起燉煮後食用。功能益腎補腰,利水退腫。

【注意事項】

1.水腫當明確病因,及時治療,這是根本解決水腫的關鍵。

2.注意飲食調攝。水腫初期,忌鹽,腫勢漸退後,逐步改爲低鹽;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注意攝生,慎起居,避風寒,戒房勞。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診斷學

常見症狀鑑別

便秘

【概述】

便秘即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症。便秘可由腸道器質性疾病引起,但大多數屬單純性便秘。食物殘渣不足、腸道應急減退、排便動力缺乏、腸腔閉塞,或神經精神病變等均可導致便秘。

【病因病理】

便秘的病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

氣機郁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引起便秘。

病理變化爲體素陽盛,腸胃積熱,以致津液耗傷,腸道失潤,於是大便乾結,難於排出;憂思過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動,每致氣機郁滯,不能宣達,於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勞倦內傷或病後、產後、年老體虛之人,氣血兩虧,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津枯不能滋潤大腸,甚至損及下焦精血,以致本元受虧,真陰一虧,腸道失潤而更行干槁;真陽一虧,則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均使大便排出困難,秘結不通。此外,陽虛體弱,陰寒內生,留於腸胃,於是陽氣不通,津液不行,故腸道艱於傳送,從而引起便秘。

【診斷要點】

1.排便不暢,糞質乾燥堅硬。

2.排便次數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1次,無規律性。

3.可伴腹脹、腹痛等症。

4.體檢一般無明顯異常。

【辯證分型】

l.熱秘症狀: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脹腹痛,口乾口臭。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徵候分析:胃爲水谷之海,腸爲傳導之官,若腸爲積熱,耗傷津液,則大便乾結;熱伏於內,脾胃之熱熏蒸於上,故見口乾口臭,面赤身熱:熱積腸胃,腑氣不通,故腹脹腹痛;熱移膀胱,則小便短赤;苔黃燥爲熱已傷津化燥;脈滑數爲里實之徵。

2.氣秘症狀:大便秘結,欲便不得,曖氣頻作,胸脅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苔薄膩,脈弦。

證候分析: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鬱結,導致傳導失常,故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腑氣不通,則氣不下行而上逆,故曖氣頻作,胸脅痞滿,糟粕內停,氣機郁滯,則腹中脹氣;腸胃氣阻測脾氣不運,故納食減少;苔薄膩,脈弦爲肝脾不和、內有濕滯之象。

以上二型爲便秘實證。

3.氣虛症狀: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便後疲乏,大便並不干硬,面色?s白,神疲氣怯。

舌淡嫩,苔薄,脈虛。

證候分析:氣虛爲肺脾功能受損,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雖有便意,臨廁須竭力努掙,而大便並不堅硬;肺衛不固,腠理疏鬆,故掙則汗出短氣;脾虛則健運無權,化源不足,故面色?s白,神疲氣怯;舌淡苔薄,脈虛,便後疲乏,均屬氣虛之象。

4.血虛症狀: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唇甲色淡。舌淡,脈細澀。

證候分析:血虛津少,不能下潤大腸,故大便秘結;血虛不能上榮,故面色無華,唇甲色淡;心失所養則心悸;血虛不能滋榮於腦,故頭暈目眩;舌淡,脈細澀爲陰血不足之象。

5.冷秘症狀:大便艱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s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證候分析:陽氣虛衰,寒自內生,腸道傳送無力,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陰寒內盛,氣機阻滯,故腹中冷痛,喜熱怕冷;陽虛溫煦無權,故四肢不溫,腰膝酸冷,小便清長;面眈,舌淡,苔白,脈沉遲,均爲陽虛內寒之象。

以上三型爲便秘虛證。

【分型治療】

1.熱秘治則:清熱潤腸。

方藥:麻於仁丸加減。

生大黃9克(後下)、枳實9克、厚朴6克、火麻仁20克(打)、杏仁12克、白芍10克隨症加減:積熱重者,加黃連3克、芒硝9克(沖),以清熱通腑;若津液已傷,口乾欲飲者,加生地12克、玄參15克、麥冬12克,以養陰生津;郁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蘆薈3克、梔子12克,以清肝通便;熱傷血絡,出血者,加槐花12克、地榆15克,以清熱涼血。

2.氣秘治則:順氣解郁,行滯通便。

方藥:六磨東加減。

木香10克、烏藥12克、沉香3克(吞)、生大黃9克(後下)、檳榔12克、權實12克、香附12克、柴胡9克隨症加減:氣鬱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苔黃,脈弦數者,加黃芩12克、山桅9克,以清熱瀉火;痰阻氣閉,咽中梗者,加全瓜萎12克、芒硝9克(沖),以化痰通腑。

3.氣虛治則:益氣潤腸。

方藥:黃芩東加減。

黃芪20克、黨參12克、陳皮9克、火麻仁20克、白蜜12克(沖)、白朮15克隨症加減:氣虛下陷脫肛者,加升麻12克、柴胡9克、桔梗6克,以益氣升舉;氣虛兼陰虛,伴有口於,舌紅者,可加麥冬12克、五味子9克、太子參12克,以益氣養陰。

4.血虛治則:養血滋陰,潤燥通便。

方藥:潤腸九加減。

生地12克、當歸12克、火麻仁20克、桃仁10克、枳殼9克、生首烏15克、玄參12克隨症加減:血少而陰虛內熱,出現煩熱,口乾,舌紅少津者,加知母12克、大黃9克,以清熱;陰虧甚者,加麥冬、玉竹各12克,以養陰潤燥;腸枯津虧甚者,加白蜜15克(沖)、郁李仁15克,以潤燥通便。

5.冷秘治則:溫陽通便。

方藥:濟川煎加肉桂。

肉蓯蓉12克、牛膝12克、當歸12克、升麻3克、肉桂3克、枳殼9克隨症加減:氣虛,神疲乏力者,加黨參12克、白朮15克,以益氣健脾;腎氣虛明顯者,加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以補腎益精;

命門火衰,見腰膝冷痛,帶下、滑精、陽萎者,加半硫丸9克,以補命門,通陰陽,行寒滯,降濁通便。

【中成藥】

1.麻仁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功能潤腸通便。

2.當歸龍薈九每次6克,每日2次,功能清熱瀉火通便。

3.青寧丸每次3克,每日3次,功能清熱通便。

【簡便方】

1.番瀉葉6克,開水泡服,每日1次,適用於燥熱便秘。

2.炒萊菔子6克、皂莢1.5克(研末),開水泡服,每日1次,適用於氣滯痰壅便秘。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取足三里、天樞、支溝、照海穴,配上巨虛、氣海穴,留針20分鐘,每日1次,功能潤腸通便。

敷臍法:取皮硝9克,加水溶解,與皂角末1.5克調和敷臍,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熱秘。

食療法:黑芝麻、胡桃肉、瓜子仁等份,研細,稍加白蜜沖服,功能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體療法:每日晨起作輕便運動,如太極拳。慢跑等,有利於大腸蠕動加快,改善症狀。

摩腹法:以臍爲中心,兩手繞臍,由小到大,順時針螺旋式轉摩36圈,再逆時針方向轉摩36圈,對習慣性便秘有良效。

【注意事項】

1.保持大便通暢是許多疾病整體治療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是一項重要措施,如腦卒中、重症高血壓、心肌梗塞等。

2.飲食宣清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

3.保持情志舒暢,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