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3|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官話和台灣話問句否定詞的比較研究(5)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12-11-7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東南網
官話和台灣話中反映出來的這些古漢語句型的演變,有必要進行周密研究。首先,這些語料表明,句型〖1 〗中較早的句末否定詞『否』,因『未』和『無』的使用而推後出現,而且它們在古漢語中一直得到使用,並在大部分古代作品中大量出現。這可以看作是『相競性變化』(compegting changes )的一個例子。


    這些特殊的『相競性成分』(competing elements)稍後中和為『無』,直到官話早期才在語音上轉化為『麼』和『嗎』,並延用至今。然而在台灣話中,句型〖1 〗里的『未』、『無』不僅存在而且能獨立使用。


    但正如我們在T(,1)到M(,9)中看到的那樣,台灣話中『未』的使用更受限制,而且在大多數語境中能被台灣話的『無』和『否』替代。由於台灣話里『未』在如下的句子中的使用受到更嚴格的限制;比如,吃未了,吃無了,*吃未,*吃無,所以,台灣話里句末的否定詞可能最終會被『無』和『否』中和。


    在古漢語中,另一組『相競性成分』(competing elements)是句型中的疑問語助詞『乎』、『邪』、『哉』。儘管在上古漢語的少數例子中能看到『乎』,但這樣的疑問語助詞在疑問句中是很少見的。疑問語助詞『邪』、 『哉』等出現得較晚, 而且在先秦時期(classicperiod)他們大都是作為『乎』的對立物存在着。儘管各種疑問語助詞出現的語境不同,但從大部分作品來看,『乎』出現的頻率占優勢。在官話中,這些古漢語的疑問語助詞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諸如『嗎』、『呢』這樣的疑問語助詞,可是台灣話至今仍沒有諸如『嗎』『呢』這樣的疑問語助詞,而是依靠句末否定詞『無』、『未』、『否』、『móu@①』來表疑問。


    句型〖3〗在台灣話中也是一個常見的結構,它和句型〖2〗的主要區別是句中有一個明顯表選擇的語素『抑』(或)。T(,1)到M(,9)說明台灣話的正反問句大部分和『抑』的使用有關,然而,官話卻傾向於避免使用『抑』或『還』,而且把句型〖2〗進一步壓縮為M(,⑵2):V+NEG+V(現在可能是副詞或助動詞的V除外)。


    台灣話和官話中帶否定詞疑問句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官話已不再使用句型〖1〗(它帶有相競性選擇的否定詞), 因為這一句型中的否定詞在官話中已中和為『嗎』,換句話說,官話已把〖1 〗V+NEG變更為M(1)VP+QP(嗎、呢)。與此相似,它也把句型〖2 〗變為M〖2〗(如上所示)。在句型〖1〗中, 官話採用了古漢語的肯定謂語和否定謂語,並把他們壓縮為一個句子,正象把古漢語句型〖2 〗中的兩個獨立的問句壓縮成M〖2〗中的一個句子一樣。


    6.方言比較與『普遍』句法


    正如我們所討論的那樣,台灣話在詞彙中和與句法壓縮上都未達到官話那種程度。台灣話保留着古漢語句型〖1〗VP+NEG,其簡單正反問句的句末仍使用『無』、『否』、『móu@①』。這些否定仍可被視為『相競性變化』,而且『否』在出現頻率上占優勢。從保持肯定部分與否定部分句法上的獨立以及持續使用『抑』來看,台灣話許多疑問句的正反性或相對性是十分明顯的。


    顯而易見,台灣話和官話在諸如正反問句這樣的句法結構上的基本差異,使我們對主要漢語方言的『普遍』句法的假設持懷疑態度。通過對古漢語、台灣語、官話進行歷時和共時比較,我們發現官話與其遠親古漢語的差距顯得更大了,而且在不同結構的差異方面,『普遍』句法這一概念無法調和官話和台的主要分歧。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台灣話和官話在正反疑問句及其他語言現象上有很大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台灣話和古漢語之間有較近的親合關係,且沒有發展到官話那樣的程度。


    觀察語料及其他語言事實可發現:官話的否定詞要少得多,而且在形成問句(尤其是正反問句)和用否定詞回答問題時,結構選擇上的變化也較少。官話中更為壓縮的A不A疑問句顯示了一種更為複雜的結構,這恰恰是台灣話中尚未出現的一種創新。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