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7|回覆: 0

[漢語詞典] 淺談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2)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10-23 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語文網
首先,我們得承認,陳先生對修辭學兩大分野的劃分的確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提出一些還不甚完美的地方。【發凡】對積極修辭的劃分很細,從材料、意境、詞語、章句四個角度,共分四大類38個小類。但是有些辭格,我們認爲不是很合理,例如:省略、錯綜、節縮、倒裝這些辭格,不應劃入修辭範圍內。這應當是屬於語法或其他方面的內容,總之,不應作爲修辭手段。還有像示現、呼告、避諱這三種是否屬於辭格,是否應劃到修辭學範圍,我們認爲還是有待於商榷和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次,對修辭格的定義,有些很模糊,例如【發凡】對『比擬格』的定義雖然沒有說錯,但繞來繞去容易把人繞糊塗了,是不是可以換一種表述法?比方說『擬人』就是將人所具有的思想、動作和行爲賦予物;而『擬物』則是將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某一特性賦予人。這樣,不僅簡潔得多,而且也便於理解,便於操作。
再次,我們認爲【發凡】還存在這樣一些欠缺之處,比如:消極修辭的論述單薄不充實,沒有什麼理論基礎,與積極修辭的篇幅不成比例。篇章結構因格無定局沒有涉及;具體辭格的歸類、解說還有可商榷之處,例如,感嘆、警策不應單拿出來;諷喻應歸入比喻;示現和摹狀不應單設格;跳脫和倒裝不是辭格;設問不應單設,等等。這些不足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此外,【發凡】的某些論述,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發凡】在論及修辭技巧時說『技巧是臨時的、貴在隨機應變,應用什麼方式應付當前的題旨和情境,大抵沒有定規可以遵守,也不應受什麼條規的約束。』[14]在論及積極修辭如何適應情境時說:『種種權變,無非隨情應境隨機措施。』[15]對於修辭行爲如何適應題旨清境,【發凡】認爲無規律可以遵循。此說顯然同修辭學要現代化、科學化、精密化的要求有距離。

綜上所述,雖然【發凡】有著一定的不足,但我們說,它的『功大於過』。也就是說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給學術研究帶來的重大成果,還有他對修辭理論的非凡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是有著巨大價值的,是史無前例的。我們也說了,只有有欠缺才會有前進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有不足才會有更大的成就出現。所以,我們承認【發凡】的偉大貢獻,我們要在【發凡】的理論的基礎上,在它的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努力,再接再厲,創造出更多,更好,更有價值的新理論。我們也相信,一定會收穫更多的豐碩成果。
總之,陳望道以【發凡】的出版完成了中國傳統修辭學向現代修辭學的轉變,功在創新,功在歷史;【發凡】作爲中國現代修辭學的開端,引導著中國現代修辭學在科學形態上更其日趨完善,功在當代,功在將來。(作者:李曉敏)
【注釋】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323頁.
[2][3][7]陳望道.【陳望道修辭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308-309頁,243頁.
[4]盛林等.【二十世紀中國的語言學】.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版.
[5]宗廷虎,趙毅.【弘揚陳望道修辭理論,開展言語接受研究】.【復旦學報】.
[6]鄭子瑜編寫.【中國修辭學史稿】的體會[A].鄭子瑜學術論著自選集[C].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8]劉大白.修辭學發凡・序,轉引自宗廷虎.中國現代修辭學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9]張志公.【修辭學發凡】給我的教益[M].同上.
[10]鄭子瑜.中國修辭學的變遷,轉引自鄭頤壽試論陳望道的『大修辭學』觀.閩江學院學報,2003年2月.
[11]宗廷虎.現代修辭學的第一座里程碑――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同上.
[12]張煉強.【中國現代修辭學科學形態的建構與完善】.修辭學習,2002年第5期.
[13][14][15]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283頁,11頁,10頁.
【參考文獻】
[1] 王  敏.【陳望道的修辭學方法論】.修辭學習,2002年第3期.
[2]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版.
[3] 鄭頤壽.試論陳望道的『大修辭學』觀.閩江學院學報,2003年2月.
[4] 於建凱.論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的繼承與創新.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10月.
[5] 盛林等.【二十世紀中國的語言學】.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版.
[6] 李  冉.與時俱進,推動修辭學的學木創新.修辭學習,2002年第6期.
[7]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8] 王希傑.【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版.
[9] 陳望道.【陳望道修辭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 宗廷虎.陳望道修辭學思想引領中國修辭學新開拓.復旦學報,2007年第3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