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5|回覆: 0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1.11 子女應該如何與父母相處,才能謂之孝順?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1 1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父親還在的時候,就看兒子的志向;父親過世以後,就看兒子的作為。能夠三年不改進父親的為人之道,可見做兒子的是孝順之人了。』
論語新解·學而篇】先生說:『父親在,做兒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該看他行為。在三年內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孝了。』
論語譯註·學而篇】孔子說:『當他父親活着,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理解思路
本章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父母在的時候,子女不能自專,父母對子女『志不從』,子女只能『敬而不違』『勞而不怨』,但是務必『幾諫』非強迫性勸諫,但要嘗試多次,使父母不失於仁義。這樣,在父母過世之後,父母的為人之道,就不至於因為不仁不義而被迫更改這樣就有流芳百世的祖德了,這樣的子女是孝順的。
二、父母過世以後,子女的行為仍然是仁義的,那就無愧於父母的家道,又哀思不已,三年不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足見子女是孝順的。
三、很多人表面對父母孝順,實際卻對父母心生不滿,甚至有的人直接表面上就對父母表現出,言辭行為上不滿。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父母在的時候,兒子沒有盡到『幾諫』的義務。『幾諫』可以表現自己的意志,也可以指出父母未能盡善之處,『幾諫』是父母與子女實現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孝順的宏觀表現之一,就是子女能夠三年不改進父母的為人之道或者說父母建立的家道、國政等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值得長久堅持的道,都是仁義之道,特別是為仁之本的孝悌之道。
其次,為人子女,應該多些『幾諫』,這樣才無失於仁德;我們對一般人,都能以仁德相待,希望他們變好,對於父母,怎能不做到?
再次,『幾諫』是點到即止,如果父母一時不能接受,也可能是自己所諫的內容不切合某些實際,畢竟父母的生活經歷比我們多得多,所以還是要『敬而不違』『勞而不怨』。
最後,真正的孝悌,都是發自內心的稟性,而不止於理性的認知,所以對父母的思慕,會導致仁義之人三年不忍心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

詞語注釋
其,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行,去聲xìng。
三年,古人這種數字,有時不要看得太機械,它經常只表示一種很長的期間。
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應該這樣看,所以譯為『合理部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