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4|回复: 0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1.11 子女应该如何与父母相处,才能谓之孝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2-11-11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父亲还在的时候,就看儿子的志向;父亲过世以后,就看儿子的作为。能够三年不改进父亲的为人之道,可见做儿子的是孝顺之人了。”
论语新解·学而篇》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论语译注·学而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理解思路
本章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父母在的时候,子女不能自专,父母对子女“志不从”,子女只能“敬而不违”“劳而不怨”,但是务必“几谏”非强迫性劝谏,但要尝试多次,使父母不失于仁义。这样,在父母过世之后,父母的为人之道,就不至于因为不仁不义而被迫更改这样就有流芳百世的祖德了,这样的子女是孝顺的。
二、父母过世以后,子女的行为仍然是仁义的,那就无愧于父母的家道,又哀思不已,三年不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足见子女是孝顺的。
三、很多人表面对父母孝顺,实际却对父母心生不满,甚至有的人直接表面上就对父母表现出,言辞行为上不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父母在的时候,儿子没有尽到“几谏”的义务。“几谏”可以表现自己的意志,也可以指出父母未能尽善之处,“几谏”是父母与子女实现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孝顺的宏观表现之一,就是子女能够三年不改进父母的为人之道或者说父母建立的家道、国政等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值得长久坚持的道,都是仁义之道,特别是为仁之本的孝悌之道。
其次,为人子女,应该多些“几谏”,这样才无失于仁德;我们对一般人,都能以仁德相待,希望他们变好,对于父母,怎能不做到?
再次,“几谏”是点到即止,如果父母一时不能接受,也可能是自己所谏的内容不切合某些实际,毕竟父母的生活经历比我们多得多,所以还是要“敬而不违”“劳而不怨”。
最后,真正的孝悌,都是发自内心的禀性,而不止于理性的认知,所以对父母的思慕,会导致仁义之人三年不忍心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

词语注释
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行,去声xìng。
三年,古人这种数字,有时不要看得太机械,它经常只表示一种很长的期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