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4|回覆: 0

[道學研究] 諸葛亮【將苑】卷1詩解8重刑威心善將禁禮勸信審因人勢人力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7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將苑卷1詩解8重刑威心善將禁禮勸信審因人勢人力
題文詩: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也者,
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
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
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是乃:
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古善將者,有四焉:示以進退,故人知禁;
誘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以是非,故人知勸;
決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
未有綱直,而目不舒.故戰必勝,攻必取.
庸將不然,退不能止,進不能禁,與軍同亡;
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賢良退伏,
諂頑登用;是以,必敗散也.因人之勢
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
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
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英豪,
制矣.除暴安良,隆禮重法,明辨是非,
愛憎分明,抱道處勢,順應民心,利民爲本.

  【原文】      
重刑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1]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2]三者不立,士可怠也。[3]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4]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吳起: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善用兵。初任魯將,繼任魏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爲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國,初爲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東部)。楚悼王死,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系後人所託。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因藉以指軍事。【禮記·樂記】:『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金鐸:軍中的兩種樂器。金,金聲,即鉦聲。古代軍中的種樂器。鳴鉦以代爲號令。【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鐸,古代樂器。形如鐃、鉦而有舌,是大鈴的一種。盛行於春秋至漢代。【周禮·夏官·大司馬】:『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旌幟,【諸葛孔明全集】作『旌旄旗幟』。
[2]清:單純,不雜。明:表明;顯明。【荀子·非相】:『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戰國策·齊策】:『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爲擊之?」』
[3]怠:輕慢;怠慢。三者不立,【諸葛孔明全集】作『此三者不善』。士可怠也,【諸葛孔明全集】作『害可待也』。
[4]麾:通『揮』。指揮;號召。【書·牧誓】:『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旄以麾。』莫不心移,【諸葛孔明全集】作『莫不必移』。莫不前死矣,【諸葛孔明全集】作『莫不必至』。後加『將之所期,莫不必死也』九字。
【譯文】
吳起說:『軍隊中敲擊鼙鼓、金鋒的目的,在於引起士卒在聽覺方面的敏銳注意力,聽從指揮,揮舞旗幟,在於集中士卒在視覺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項法規、禁令及刑罰的目的在於管理士卒,節制士卒的行動。』在軍隊中,用聲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聽從指揮時,發聲的器具必須音質清脆宏亮;用旗幟來指揮士兵作戰時,旗幟的顏色要鮮明、醒目;用刑罰、禁令來約束士卒的行動時,執法必須公正、嚴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點,軍容就會紊亂,士卒就會渙散、懈怠。所以說,在指揮部隊的問題上,應該達到這樣的程度:只要將帥的指揮旗幟揮舞搖動,部下就會英勇前進,只要將帥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士卒就會同仇敵愾,拼死上前,報效國家。
【原文】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1]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2]故能戰必勝,攻必取。[3]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4]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仁義:儒家倫理思想。【孟子·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認爲仁義的思想是人生而固有的道德。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論語·爲政】:『齊之以禮。』信:誠實;不欺。中國古代的道德規範。【國語·周語上】:『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信所以守也。』【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爲『仁』的重要表現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謹而信』(【論語·學而】)。孟子認爲『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孟子·盡心下】),自身確實具有善德稱爲『信『。此後,『信』成爲儒家著重提倡的道德規範之一。古之善將者有四,【諸葛孔明全集】作『古之善將者有大經』。故人知禁,【諸葛孔明全集】作『而人知禁』。誘之以仁義,【諸葛孔明全集】作『陳之以德義』。故人知禮,【諸葛孔明全集】作『而人知禮』。故人知勸,【諸葛孔明全集】作『故人知動』。決之以賞罰,【諸葛孔明全集】作『令之以賞罰』。故人知信,【諸葛孔明全集】作『而人知信』。
[2]大經:最重要的行爲規範。經,常道;規範。【禮記·中庸】:『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孟子·盡心下】:『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沒有主要的綱領確定了,細小的問題還不能治理的。綱,事物的總要。目,孔眼,比喻事物的次要部分。舒,伸展,舒暢。禁、禮、勸、信,【諸葛孔明全集】作『禁禮動信』。【諸葛孔明全集】無『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九字。
[3]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因此一定能夠在戰勝中取得勝利。攻必取,【諸葛孔明全集】作『敵必取也』。
[4]賢良退伏: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就會離開軍隊去歸隱。退伏,離去藏匿。諂頑登用:諂媚頑劣的人升官被重用。庸將不然,【諸葛孔明全集】作『庸眾不然』。退則不能止,【諸葛孔明全集】作『退而不能止』。進則不能禁,【諸葛孔明全集】作『進而不能禁』。故與軍同亡,【諸葛孔明全集】作『善惡混同』。無勸戒則賞罰失度,【諸葛孔明全集】作『士無誡勸賞罰不均』。而賢良退伏,【諸葛孔明全集】作『故賢良退伏』。諂頑登用,【諸葛孔明全集】作『而諂諛進用』。
【譯文】
從古至今,善於領兵打仗的將領用兵的原則有四點:令出如山,向部下講明什麼是進,什麼叫退,什麼是不應該做的;用仁、義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書達禮;告誡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勵,規過勸善;嚴格賞罰,使士卒不敢渙散,有信用,上述四點基本的原則:禁、禮、勸、信是部隊中的重要規範,如果徹底做到了這四點,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經搭好,其它的細微末節也就自然地順展開來,有了法規,具體的內容也就明晰了,這樣軍隊就能戰必勝,攻伐時得其所需。無能的將領做不到這四點:沒有規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聽指揮,抱頭鼠竄;而下令進攻時,則沒有節制,步調不一,甚至紛紛逃避,怠慢拖延,全軍也就難逃滅亡的下場;勸戒不明,賞罰無度,失信於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賢德之人紛紛遠走,諂媚狡猾的小人得勢,這樣的將領帶出的部隊,一定會每戰必敗。
【原文】
審因[1]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2]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3]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4]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審因:細究原因。
[2]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子。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後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爲部落聯盟領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現存【素問】一書,即系託名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黃帝又被戰國時黃老學派推崇爲始祖。今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即指他與炎帝。
[3]湯: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或稱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朝的建立者。建都於亳(今山東曹縣南)。原爲商族領袖,與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執政,積聚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北)、夏的聯盟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范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成爲當時強國。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發。繼承其父文王遺志,聯合庸、蜀、羌等族,率軍攻商。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之戰,取得大勝,滅商,建立西周王朝,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河以東)。
[4]可圖:可以謀取。【戰國策·秦策四】:『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受制:被控制。若能審因而加以威勝,【諸葛孔明全集】作『善以審因而加之威信』。四海之英豪受制矣,【諸葛孔明全集】作『而四海之英豪可制矣』。
【譯文】
如果能順應百姓的心願來征伐邪惡勢力,就是黃帝也不能與這樣的行爲相比,如果能藉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獲得勝利,那麼就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與這樣的功勞相比。在此基礎上,審時度勢,以德威服人,則在下的各路英雄都會屈服這樣的將帥之下,四海之內,各方豪傑則也會甘心受到節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