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5|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8說符詩解5忠信不私能入能出知言之謂不以言言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7 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說符詩解5忠信不私能入能出知言之謂不以言言
題文詩: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河梁而觀.懸水,
圜流,魚鱉弗游,重鼉弗居,有一丈夫,
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曰:懸水,
圜流,魚鱉弗游,黿鼉弗居,意難濟乎?
丈夫也者,不以,遂度而出.孔子問曰:
巧有道術?能入而出,所以?丈夫對曰:
始吾之入,先以忠信;及吾之出,又從忠信;
忠信錯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
入而復出,以此也能.孔子,弟子曰:
二三子也,識之水且,猶可忠信,誠身親之,
而況人乎!忠信情真.白公曰人,可與微言?
孔子不應.白公問曰:以石投水,若何如?
孔子:吳善沒者,能取之.以水,
投水何如?孔子:淄澠之合,易牙也能,
嘗而知之.白公:人固不可,與微言乎?
孔子:何為不可?,言之謂者!
知言之謂,不以言言;爭魚者,逐獸者趨,
非樂之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
所爭者末.白公不得,其意而,浴室.
  【原文】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裏,魚鱉弗能游,重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①。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裏,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錯吾軀于波流②,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注釋】

①厲——【釋文】:『厲,涉水也。』

②忠信錯吾軀——俞樾:『「忠信錯吾軀于波流」,「忠信」字涉上句衍。』錯,通『措』,安置。

【譯文】
孔子從衛國到魯國去,在河堤上停住馬車觀覽。那裏有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渦達九十裏遠,魚鱉不能遊動,黿鼉不能居住,卻有一個男人正準備渡過去。孔子派人沿着水邊過去制止他,說:『這裏的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渦達九十裏遠,魚鱉不能遊動,黿鼉不能居住。想來很難渡過去吧?』那男人毫不在乎,於是渡過河去,從水中鑽了出來。孔子問他說:『真巧妙啊!有道術嗎?所以能鑽入水中又能鑽出來,憑的是什麼呢?』那男人回答說:『我開始進入水中時,事先具有忠信之心;到我鑽出水面的時候,又跟着使用忠信之心。忠信把我的身軀安放在波濤中,我不敢有一點私心,我所以能鑽進去又鑽出來的原因,就是這個。』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水都可以以忠信誠心而用身體去親近它,又何況人呢!』
【原文】

白公問孔子曰①:『人可與微言乎②?』孔子不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澠之合③,易牙嘗而知之④。』白公曰:『人固不可與微言乎⑤?』孔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⑥,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矣。』白公不得已,遂死於浴室。
【注釋】

①白公——名勝。張湛註:『白公,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也。其父為費無極所譖,出奔鄭,鄭人殺之。勝欲令尹子西、司馬子期伐鄭。許而未行,晉代鄭,子西、子朗將救鄭。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欲殺子西、子期,故問孔子。孔子知之,故不應。』
②微言——盧重玄解:『微言者,密言也,令人不能知也。』
③淄涌之合——淄,水名,在今山東省內。澠,音 shéng(繩),水名,故道在今山東省內。據說淄水與湧水的味道不同,合在一起則更難於辨別。
④易牙——春秋時齊國人,善於辨別滋味,曾以滋味說桓公,甚見親幸。
⑤固——【集釋】:『「固」,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故」。王重民曰:【道藏】白文本、吉府本、【淮南·道應篇】、【御覽】五十八引「故」並作「固」。伯峻案:作「固」者是,今正。』
——沾濕。

【譯文】
白公問孔子說:『人可以和別人密謀嗎?』孔子不回答。白公又問道:『如果把石頭投入水中,怎麼樣?』孔子說:『吳國善於潛水的人能把它取出來。』白公又問:『如果把水投入水中,怎麼樣?』孔子說:『淄水與澠水合在一起,易牙嘗一嘗就能辨出來。』白公說:『人本來就不可以和別人密謀嗎?』孔子說:『為什麼不可以?但只有懂得語言的人才能這樣說吧!所謂懂得語言的人,是指不用語言來表達意思的人。爭搶魚蝦的沾濕一身,追逐野獸的跑痛雙腿,並不是樂意這樣干的。所以最高的語言是不用語言,最高的作為是沒有作為。那些知識淺薄的人所爭論的都是些枝微未節。』白公不能阻止自己叛亂的念頭。終於死在浴室中。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