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1|回复: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5忠信不私能入能出知言之谓不以言言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5忠信不私能入能出知言之谓不以言言
题文诗: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河梁而观.悬水,
圜流,鱼鳖弗游,重鼍弗居,有一丈夫,
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曰:悬水,
圜流,鱼鳖弗游,鼋鼍弗居,意难济乎?
丈夫也者,不以,遂度而出.孔子问曰:
巧有道术?能入而出,所以?丈夫对曰:
始吾之入,先以忠信;及吾之出,又从忠信;
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
入而复出,以此也能.孔子,弟子曰:
二三子也,识之水且,犹可忠信,诚身亲之,
而况人乎!忠信情真.白公曰人,可与微言?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以石投水,若何如?
孔子:吴善没者,能取之.以水,
投水何如?孔子:淄渑之合,易牙也能,
尝而知之.白公: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何为不可?,言之谓者!
知言之谓,不以言言;争鱼者,逐兽者趋,
非乐之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
所争者末.白公不得,其意而,浴室.
  《原文》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重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①。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②,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注释】

①厉——《释文》:“厉,涉水也。”

②忠信错吾躯——俞樾:“‘忠信错吾躯于波流’,‘忠信’字涉上句衍。”错,通“措”,安置。

【译文】
孔子从卫国到鲁国去,在河堤上停住马车观览。那里有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涡达九十里远,鱼鳖不能游动,鼋鼍不能居住,却有一个男人正准备渡过去。孔子派人沿着水边过去制止他,说:“这里的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涡达九十里远,鱼鳖不能游动,鼋鼍不能居住。想来很难渡过去吧?”那男人毫不在乎,于是渡过河去,从水中钻了出来。孔子问他说:“真巧妙啊!有道术吗?所以能钻入水中又能钻出来,凭的是什么呢?”那男人回答说:“我开始进入水中时,事先具有忠信之心;到我钻出水面的时候,又跟着使用忠信之心。忠信把我的身躯安放在波涛中,我不敢有一点私心,我所以能钻进去又钻出来的原因,就是这个。”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水都可以以忠信诚心而用身体去亲近它,又何况人呢!”
《原文》

白公问孔子曰①:“人可与微言乎②?”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③,易牙尝而知之④。”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⑤?”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⑥,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注释】

①白公——名胜。张湛注:“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其父为费无极所谮,出奔郑,郑人杀之。胜欲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伐郑。许而未行,晋代郑,子西、子朗将救郑。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欲杀子西、子期,故问孔子。孔子知之,故不应。”
②微言——卢重玄解:“微言者,密言也,令人不能知也。”
③淄涌之合——淄,水名,在今山东省内。渑,音 shéng(绳),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内。据说淄水与涌水的味道不同,合在一起则更难于辨别。
④易牙——春秋时齐国人,善于辨别滋味,曾以滋味说桓公,甚见亲幸。
⑤固——《集释》:“‘固’,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故’。王重民曰:《道藏》白文本、吉府本、《淮南·道应篇》、《御览》五十八引‘故’并作‘固’。伯峻案:作‘固’者是,今正。”
——沾湿。

【译文】
白公问孔子说:“人可以和别人密谋吗?”孔子不回答。白公又问道:“如果把石头投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吴国善于潜水的人能把它取出来。”白公又问:“如果把水投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淄水与渑水合在一起,易牙尝一尝就能辨出来。”白公说:“人本来就不可以和别人密谋吗?”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但只有懂得语言的人才能这样说吧!所谓懂得语言的人,是指不用语言来表达意思的人。争抢鱼虾的沾湿一身,追逐野兽的跑痛双腿,并不是乐意这样干的。所以最高的语言是不用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论的都是些枝微未节。”白公不能阻止自己叛乱的念头。终于死在浴室中。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