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一、孔子身世

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发布:一叶知秋

2020-8-20 18:56

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公羊傳和穀梁傳,卽西元前五五一年,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史記孔子世家,相差僅一年。前人爲此打了許多筆墨官司,實在不必。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卽西元前四七九年。終年實七十二歲。

孔子自己說『而丘也,殷人也』禮記檀弓上,就是說他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滅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啓於宋。

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國宗室,因爲距離宋國始祖已經超過五代,便改爲孔氏。孔父嘉無辜被華父督殺害見左傳桓西元年和二年。據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孔父嘉的後代防叔畏懼華氏的逼迫而出奔到魯國,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因此孔子便成爲魯國人。

殷商是奴隸社會,禮記表記說:『殷人尚神』,這些都能從卜辭中得到證明。孔子也說:『殷禮,吾能言之。』第3篇9章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興封建制逐渐興起的交替時期。孔子本人,便看到這些跡象。譬如微子篇第18篇6章耦耕的長沮、桀溺,不但知道孔子,譏諷孔子,而且知道子路是『魯孔丘之徒』。這種農民,有文化,通風氣,有自己的思想,絕對不是農業奴隸。在孔子生前,魯宣公十五年,卽西元前五九四年,魯國實行『初税畝』制。

卽依各人所擁有的田地畝數抽收賦税,這表明了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詩經小雅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奴隸社會的情況延章案:杨伯峻先生显然受『封建论』影响极深,导致对诗经此句误解如此偏颇。天下的土地全是天子的土地,天子再分封一些給他的宗族、親戚、功臣和古代延續下來的舊國,或者成爲國家,或者成爲采邑。土地的收入,大部爲被封者所享有,一部分還得向天子納貢。土地的所有權,在天子權力強大時,還是爲天子所有。他可以收回,可以另行給予别人。這種情況固然在封建社會完全確立以後還曾出現,如漢代初年,然而實質上却有不同。在漢代以後,基本上已經消滅了農業奴隸,而且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而在奴隸社會,從事農業的基本上是奴隸,土地既是『王土』,當然不得自由買賣。魯國的『初税畝』,至少打破了『莫非王土』的傳統,承認土地爲某一宗族所有,甚至爲某一個人所有。一部春秋左傳和其他春秋史料,雖然不曾明顯地記載着土地自由買賣的情況,但出現有下列幾種情況。已經有自耕農,長沮、桀溺便是。左傳記載着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出生後五年或六年,申鮮虞『僕賃於野』,這就是說產生了僱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魯國的季氏『隱民多取食焉』,隱民就是游民。游民來自各方,也很有可能來自農村。游民必然是自由身份,才能向各大氏族投靠。春秋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有時參與政治。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着鄭國商人弦高去犒勞秦軍,示意鄭國早有準備。昭公十六年,鄭國當政者子產寧肯得罪晉國執政大臣韓起,不肯向無名商人施加小小壓力逼他出賣玉環。到春秋晚期,孔子學生子貢一面做官,一面做買賣。越國的大功臣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吴國後,便抛棄官位而去做商人,大發其財。這些現象應該能說明兩點:一是社會購買力已有一定發展,而購買力的發展是伴随生產力,尤其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而來的。没有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農業生產力是不容有較快較大發展的。於是乎又可以說明,田地可能自由買賣了,兼併現象也發生了,不僅僱農和游民大量出現,而且商人也可以經營皮毛玉貝等貨物,經營田地和農產品。

至於『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傳統,更容易地被打破。周天子自平王東遷以後,王僅僅享有虚名,因之一般士大夫,不僅不是『王臣』,而且各有其主。春秋初期,齊國内亂,便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争奪齊國君位之戰。管仲和召忽本是公子糾之臣,鮑叔牙則是小白齊桓公之臣。

小白得勝,召忽因之而死,管仲却轉而輔佐齊桓公。晉獻公死後,荀息是忠於獻公遺囑擁護奚齊的,但另外很多人,却分别爲公子重耳晉文公、公子夷吾晉惠公之臣。

有的甚至由本國出去做别國的官,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便述說若干楚國人才爲晉國所用的情事。卽以孔子而言,從來不曾做過『王臣』。他從很卑微的小吏,如『委吏』倉庫管理員,如『乘田』主持畜牧者俱見孟子萬章下,進而受到魯國權臣季氏的賞識,才進入『大夫』的行列。魯國不用他,他又臣仕於自己譏評爲『無道』的衞靈公。甚至晉國范氏、中行氏的黨羽佛佾盤踞中牟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郸市之間,來叫孔子去,孔子也打算去。第17篇7章

這些事例,說明所謂『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傳統觀念早已随着時間的流逝,形勢的變遷,被人輕視,甚至完全抛棄了。

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盪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西元前五四六年,卽孔子出生後五、六年,晉、楚兩大國在宋國召開了弭兵大會。自此以後,諸侯間的兼併戰争少了,而各國内部,尤其是大國内部,權臣間或者強大氏族間的你吞我殺,却多起来了。魯國呢,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互相兼併現象不嚴重,但和魯國公室衝突日益擴大。甚至迫使魯昭公寄居齊國和晉國,死在晉國邊邑乾侯,魯哀公出亡在越國,死在越國。

這種動盪和變革,我認爲是由奴隸社會崩潰而逐漸轉化爲封建社會引起的。根據左傳,在孔子出生前十年或十一年,卽魯襄公十年,魯國三大家族便曾『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這就是把魯君的『三郊三遂』尚書費誓的軍賦所出的土地人口全部瓜分爲三,三家各有其一,而且把私家軍隊也併入,各帥一軍。但三家所採取的軍賦辦法不同。

季氏採取封建社會的辦法,所分得的人口全部解放爲自由民。孟氏採取半封建半奴隸的辦法,年輕力壯的仍舊是奴隸。叔孫氏則依舊全用奴隸制。過了二十五年,又把公室再瓜分一次,分爲四份,季氏得一半,孟氏和叔孫氏各得四分之一,都廢除奴隸制。這正是孔子所耳聞目見的國家的大變化。在這種變革動盪時代中,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主張。當時還談不上『百家争鳴』,但主張不同則是自然的。孔子作爲救世者,也有他的主張。他因而把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爲『異端』。還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第2篇16章

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第5篇26章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到陳蔡等小國,更不必說了。在衞國,被衞靈公供養,住了較長時間,晚年終於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代的最大貢獻也就在這裏。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