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8|回覆: 2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二十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5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解讀】

20.1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唯唯諾諾和阿世媚俗,相去能有多遠?

鮮衣美食和粗衣惡食,相去能有多遠?

【禮記.曲禮】云:『必慎唯諾。』古人對應答的禮儀也是十分講究的。且不論『唯之與阿』,就是『唯之與諾』,古人也在使用上,也區分地十分清楚。如【說文】曰:『緩應曰諾,疾應曰唯。』【禮記】云:『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那麼不僅僅上下尊卑之間的應答之詞有嚴格的區分,甚至在男女之間也是如此。如【禮記.內則】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老子】在這裏指出『唯』和『阿』不過都是人發出的聲音。為什麼『唯』就一定表示恭敬的心態呢?為什麼『阿』就一定表示輕薄的心態呢?這無非都是人為的規定。進一步,老子說對於社會上普遍的觀念和習氣,不管是抱着唯唯諾諾的心態,奉為圭臬,還是抱着阿世媚俗的心態,趨之若鶩,都不過是盲從,又存在多大的本質區別呢?

同時,老子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與『惡』又有多大的區別呢?在美與惡的背後,實質上是人們主觀的好憎。唐朝柳宗元云:『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嚴格來說,應該是『物不自美,因人而彰。』道創生天地萬物之時,並沒有自身的愛憎,不論美醜都平等的對待之。否則,人認為醜陋的事物也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才存在自身主觀的取捨。老子也並不反對有美醜之分,但是他反對『美之為美』。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和智者均沒有刻意地去美化山水,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受之。而『美之為美』則不然,是指人為的雕飾美化,如容貌上濃妝艷抹,服裝上鑲金飾玉,生活上綿衣玉食。這種以感觀上的享樂,心理上的虛榮為基礎的美醜意識,恰恰是折射出是人們無窮的欲望。這種庸俗的美醜觀,起源於人的審美本能,但是卻是其畸形發展的結果。人類的審美本能是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追求的是精神的娛悅和內心的自得。但是庸俗的審美觀,卻是以佔有、享樂、攀比、炫耀為目的,最背後往往是人類的欲望和虛榮。

從社會現實而言,老子並不否認美醜的存在,而是強調美、丑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所以,在其『小國寡民』的主張中,他指出『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實質上就是反對統治者的『泛道德論』,認為不能一味以服飾、飲食、風俗的不同,作為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後的標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防止了文化上的歧視和心態上的攀比。

但是儒家的理論則不然,儒家強調『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在先秦時期服飾文化和等級文化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以至於『垂衣裳』成為禮樂制度的代稱。以『飾玉』為例。【禮記•聘義】借孔子之口云:

玉之寡,故貴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

溫潤而澤,仁也。

縝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劌,義也。

垂之如隊,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

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孚尹旁達,信也。

氣如白虹,天也。

精神見於山川,地也。

圭璋特達,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云,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玉石再美,說到底也是一塊石頭,儒家居然總結出了玉有十一德。【禮記.玉藻】進而稱:『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而揖之,退而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說白了,就是只要一塊玉石掛在身上,就能達到『非辟之心無自入』的神奇效果。而『古之君子必佩玉』這樣的就法,潛台詞就是『若不佩玉就不足以為君子。』其導致的實質性社會效果,必然是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要弄幾塊裝飾一下。君子飾玉,可謂唯唯諾諾,小人飾玉,可謂阿世媚俗。正所謂『相去幾何?』難道『佩玉』就能使人的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就能使社會的風氣習俗得以淨化?事實上,世人佩玉只是為了虛榮,只是為了從眾,同時相互攀比誰的玉質地更加珍貴,誰的玉製作更加精美,這種盲從和攀比非但沒有使『於玉比德』,『非辟之心無自入』,反而使人們更加趨巧逐利,虛偽做作,至於所謂的『玉之十一德』早就拋之腦後。一塊玉石,經過『美之為美』,最終無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樣的美與丑之間又存在多大的區別呢?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6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20.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感嘆:『這就是人們的罪過啊,不可以不畏懼之。』『畏』既可以作『罪過』解,也可以作『害怕』解。

20.3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

大道荒廢啊,它一眼望不到邊。人世之間不管如何的喧鬧紛呈,在老子眼裏卻恰如冬季的田野,只有滿目的荒蕪。那麼老子既然相信『道』的存在,就不可能因為『民好小徑』,就相信『大道』就一去不返了。老子應該認為當時的時代,道正處於蟄伏之中。眾人樂不可支,如同享用太牢, 如同春臨桑台。

所謂『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在這裏泛指得道之人。『泊』同『怕』。『兆』是『徵兆』。老子說:『得道之人偏偏感到擔憂啊,大道蟄伏,還不見它復返的徵兆。』老子認為人們的所作所為已經離道越來越遠,必然會招致災禍,這實在令人擔憂。大道何時能夠回歸人間,老子還看不到它的兆頭。

所謂『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沌』同『忳』,本義是『不快樂』。老子對於當時的世道深懷隱憂,當時世人在熙樂不已時,老子卻高興不起來,看上去像一個嬰兒還不會笑。

所謂『累累兮,若無所歸。』『累累』是形容人精神疲憊,心情失落的樣子,看上去像找不到自己的棲憩之所。老子說:『失落啊,好像找不到歸縮。』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4-8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20.4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所謂『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老子說:『眾人都得到了欲望的飽足,而唯獨我好像丟失了什麼。』當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求尊達貴,務求盆滿缽盈,富顯貴榮時,而老子卻視之為敝履,甚至唯恐避之不及。與眾人的趨之若鶩相比,老子無欲無求,超然自處,在世人看來兩手空空,必然是一無所獲。老子說:『我偏偏就有顆愚笨的心啊!眾人把一切的利害算計得明明白白,唯獨我糊裏糊塗。眾人把一切的利益考量得清清楚楚,唯獨我渾渾噩噩。』在老子眼裏,得道之人看上去好像一個失心之人,正所謂『聖人恆無心』。

20.5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說:『迷茫啊,這個世道是如此的昏暗,不知道何處才是盡頭。眾人都有所用心,而唯獨我愚鈍,如同不可開竅。我的追求偏偏與眾不同,而重視天地之道。』【釋名】云:『海,晦也。』海在這裏作昏暗解。

【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個『母』實際上就是指『道』。所謂『食母』就字面而言就是食取母乳,老子在這裏把『炁』比作『母乳』,認為『炁』是天地之間真正的精華,老子通過追求大道,涵養自身的元氣。老子把得道之人比作嬰兒,而嬰兒食母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老子通過這個比喻,指出人也是如此,既然是天生地養,就不能摒棄自身的本源。

【老子】這一章如同一首古典的『朦朧詩』,在情志的抒發中又充滿了智者的哲思,在冷靜的旁觀中又飽含着憂慮的感嘆,在敏感的心靈中又透射出智慧的光芒。『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境已為此章所道盡,幾個『眾人』的連續鋪陳,如果說折射出老子對於『人之所畏』的無奈,幾個『我獨』的連續使用,所突顯的卻是老子『欲不欲』,『學不學』的決然。紅塵滾滾,物慾橫流,人世喧囂,濁浪翻騰,人人置身其中,要麼被名韁利索所絆,要麼為浮華虛榮所迷,往往自覺不自覺之間就已經被流俗裹脅而行,被世風毀形滅性。而面對這個貌似無奈的世界,老子作為覺醒者,在他看來只需學會『駐足放手』,無需說身不由己,不要說力不從心。

有道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老子在歷史的深處駐足回眸,豁然悟道。而我們今天回望歷史的深處,同樣應能從老子的話語裏體悟到一種回歸於道的超然獨處。老子的『愚頑』已經到了心如止水,澄明如鏡的境界。駐足於此,透過它,我們會發現塵世的一切,如同倒映在水中的浮雲,影影綽綽,若有若無,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浮雲已是幾重遠,幻影更是幾重虛。不經意之中,卻意識到你自己的身影也倒映其中,是模糊,還是清晰已經不重要了,或許一瞬間,你會發現只有眼前這一泓水是真實的,進而恍然大悟,原來生命本身可以如此的透徹。

當然,老子洞察世情,所以淡泊一切的虛華,直問生命的本源。這是一種智慧的透徹,而不是意識的虛無。這是一種境界的超越,而不是自我的放逐。人世的紛紛擾擾,往往讓人心難以自持,紅塵的營營逐逐往往令人心難以自勝。一個社會越是如此,就是越是需要老子這種淡定從容的心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