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8|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当道德遭遇利益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0-11-3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
昔R桓公不背曹沫之盟,x文公不伐原之利,魏文侯不虞人之期,秦孝公不U徙木之p。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Q刻薄,又鸸ブ世,天下於p力,q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r樗暮V纹街政者哉!
  
  上两天看到了一封信,看完以后很是沉重,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面对。这封信是一个学生家长写来的,说她的孩子在一次外出时看到了无偿献血车,孩子很善良,就跑去献血了。可是过了没有两天,学校里又组织献血,按说献过一次,是不能再献第二次了,也可以不献第二次了。可是学校的规定是,鲜血可以评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在班级综合排比中加分。于是,这个善良的孩子很苦恼,家长也很无奈?我们不禁疑惑:自愿献血的目的何在?学生献血的动机何在?一切都不再是目的,而是沦为手段。一些东西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分清,以至于出现了太多的无奈、尴尬和难题。  
  司马光上面举的几个例子无一不是如此。R桓公不背曹沫之盟,《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齐桓公伐鲁,鲁庄公请平,桓公许之,与盟于柯。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请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曹沫去匕首而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杀曹沫,管仲不可,遂反所侵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连续三次都打败了,于是献遂邑以求和。可是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刚刚结盟以后,鲁国的大将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可见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被逼无奈,只好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

  在这里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没有违背与曹沫的约定,原因不在于其境界高,演出必行,而在于其在“小利”和“大利”之间作了权衡,是为了得到援助采取的权益之计。这里,遵守约定或者承诺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工具。

  这种将“品质”功利化的倾向在中国古代社会表现的极为明显,一方面是对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将这种品质工具化,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数之不尽的“伪道德”。在普通民众那里,这种“伪道德”成为了压抑人的工具,演变成了“吃人的礼教”。但在权谋家那里,这种“伪道德”蜕化成了工具或者手段,难怪庄子子发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慨叹。

  孝公和商鞅不废徒木之赏,目的在于顺利地推行新法,而非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儒雅的“君子型”管理者。商鞅其人,好刑名之学,一切手法都在于追求外在的效果,而非执著地追求什么品质。只要有利可图,他马上就会换一张面孔: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O;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昂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昂,因攻魏师,大破之。
商鞅在这里露出的是一副出尔反尔的流氓嘴脸,他守信吗?如果不守信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他立即就会将“诚信”抛之脑后。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