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1|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3)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10-11-3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
晉國發生饑荒,請求秦國接濟糧食,秦穆公詢問群臣該怎麼辦,有人認為應當藉機伐晉。百里奚不同意說『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最後,秦穆公採納了百里奚的意見,運糧食給晉國。秦國糧船從雍都到絳(今山西翼城東南)絡繹不絕。這就是歷史上着名的『泛舟之役』。晉國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糧,無不感激秦國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去世的機會,企圖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勸諫,秦穆公不聽,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帶兵偷襲鄭國。結果被晉軍截擊,秦師全軍覆沒,三員秦將被俘。後來三將被放回,秦穆公對他們說:『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諫言,不勝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國,政事無不參預。他為相期間,秦國建樹國威的幾件大事,秦人俱歸功於他,口碑載道,傳頌不絕。這幾件事情正是【通鑑】中說得『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第一,『三置晉國之君』,晉惠公夷吾即位是藉助秦國之力;後與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國送回覆位;晉文公重耳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即位,亦是由秦國派兵護送。第二,『一救荊(楚)國之禍』,此事於史不詳,【史記索隱】謂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載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會晉、救楚、朝周之事。第三,『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請見』,安撫境內各族,戎狄親附,成就秦穆公稱霸西戎的大業。特別是由余入秦,對秦霸西戎至為關鍵,此事亦歸於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見秦人對百里奚的追思嚮慕之情。
  
百里奚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樹了輝煌的業績。他依靠出眾的才智和超群的謀略,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像【史記】所載孔子的評論,『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l(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間,內外安緝,充實秦的國力,奠定稱霸以及統一的基礎,在春秋時期已很明顯,為有識者所稱道。秦霸西戎,與晉國抗衡,成為諸侯爭霸中舉足輕重的一方勢力,都是秦穆公時期完成的,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於用人的結果,但與百里奚的相業也是分不開的。故論者稱許秦穆公的功業,總以任用百里奚為其大端。

百里奚的品德和修養,讓他成為了中國文化意義上的『無冕之王』。他道德高尚,註定了他以德治國,而非以暴欺民。在百里奚這裡,內聖和外王一一貫之,完全打通,領導者的道德感召是一個榜樣,是一面旗幟,在這種榜樣和旗幟下,民風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教化,還用得着外在強制性的規範和法律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領導者個人的道德修養最終打通了『內聖』和『外王』的隔閡,達成了個體和類的和諧統一。而這種狀態是中國政治文化所期盼的最終理想。這種政治理想是如此的美好和純潔,以至於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種文化的崇高和偉大。內聖和外王的統一,是一種高明的政治理想,它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是試圖解決問題,而是消解問題。通過對產生問題的土壤進行消除,把那些讓人陷入非此即彼兩難選擇的問題化解的無影無蹤。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