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5|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3)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0-11-3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
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这几件事情正是《通鉴》中说得“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像《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l(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百里奚的品德和修养,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意义上的“无冕之王”。他道德高尚,注定了他以德治国,而非以暴欺民。在百里奚这里,内圣和外王一一贯之,完全打通,领导者的道德感召是一个榜样,是一面旗帜,在这种榜样和旗帜下,民风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教化,还用得着外在强制性的规范和法律吗?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最终打通了“内圣”和“外王”的隔阂,达成了个体和类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状态是中国政治文化所期盼的最终理想。这种政治理想是如此的美好和纯洁,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种文化的崇高和伟大。内圣和外王的统一,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理想,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试图解决问题,而是消解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的土壤进行消除,把那些让人陷入非此即彼两难选择的问题化解的无影无踪。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