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4|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荀子的選擇(1)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1-3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涯
荀子也是孔子的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荀子作出的卻是和子思、孟子一系不同的選擇。如果說孟子將孔子關於『仁』的學說加以發揮,強調個體的心性修養,那麼荀子則沿着孔子關於『禮』的闡述進一步闡述,強調群體秩序和實踐的重要性。『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富貴輕重皆有所稱也。』『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在這裡,孟子深刻里領回了孔子『禮教』的社會意義。在孔子那裡,『仁』和『禮』是互動的,但在荀子這裡,卻把『禮』單獨抽了出來,強調它的群體實踐功能,而忽視了『克己復禮已為仁』中『禮』對『仁』的內化作用。於是,他向外追求『禮』的人性基礎,將人性定位為『惡』:『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勇。先王惡其亂也,故置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以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是禮義之所以起也。』
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無止境的,受欲望的驅使,人們必然產生爭鬥紛亂,所以才需要『禮』。其實在孔子那裡,並沒有否認人的欲望,孔子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是運用『禮』和『樂』。
一方面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另一方面又強調『情動於中,故形於聲』。禮樂的結合,不但讓人們在進退俯仰之間保持『文質彬彬』,有意識地克制欲望,而且還能在『樂』的陶冶中消解自身的欲望,將欲望在一種感性和理性不分的藝術感染中無聲無息地化解。所以孔子說:『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孟子和荀子作為孔子的學生,都沒有認識到『樂』的作用。孟子讓人們在『仁』的道德修養中做到『反身乃誠,樂莫大焉』,確實有點過於牽強,只能在『吾養吾浩然之氣』中進行單相思似的一廂情願地獨白。孟子抓住了『仁』,遺忘了『樂』過於強調人的自覺和道德超越,而荀子卻抓住了『禮』,遺忘了『樂』,過於強調人的動物性,從而提出了『性惡善偽』的理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