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5|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荀子的选择(1)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1-3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天涯
荀子也是孔子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老师,荀子作出的却是和子思、孟子一系不同的选择。如果说孟子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加以发挥,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那么荀子则沿着孔子关于“礼”的阐述进一步阐述,强调群体秩序和实践的重要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所称也。”“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在这里,孟子深刻里领回了孔子“礼教”的社会意义。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是互动的,但在荀子这里,却把“礼”单独抽了出来,强调它的群体实践功能,而忽视了“克己复礼已为仁”中“礼”对“仁”的内化作用。于是,他向外追求“礼”的人性基础,将人性定位为“恶”:“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勇。先王恶其乱也,故置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礼义之所以起也。”
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受欲望的驱使,人们必然产生争斗纷乱,所以才需要“礼”。其实在孔子那里,并没有否认人的欲望,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运用“礼”和“乐”。
一方面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强调“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礼乐的结合,不但让人们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文质彬彬”,有意识地克制欲望,而且还能在“乐”的陶冶中消解自身的欲望,将欲望在一种感性和理性不分的艺术感染中无声无息地化解。所以孔子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孟子和荀子作为孔子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乐”的作用。孟子让人们在“仁”的道德修养中做到“反身乃诚,乐莫大焉”,确实有点过于牵强,只能在“吾养吾浩然之气”中进行单相思似的一厢情愿地独白。孟子抓住了“仁”,遗忘了“乐”过于强调人的自觉和道德超越,而荀子却抓住了“礼”,遗忘了“乐”,过于强调人的动物性,从而提出了“性恶善伪”的理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