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0|回覆: 0

[史學] 道德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讀【資治通鑑】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0-11-3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仁』與『智』的糾纏,使得我們的文化把所謂的『目的』和『手段』混淆在一起,根本不是什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道德本身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個體的修身立命,另一方面是群體的政通人和。周文王滅商,在西歧『陰修道德』。講道德本來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為什麼還要偷偷摸摸呢?因為道德不僅僅是修身立命的目的,更是追求事功的手段。但是具體到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情,又有誰能將二者看清楚?一個人到底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是在真正地踐行道德還是以道德之名行齷齪之事?我們已經無法分清,更可怕的事情在於:我們沒有建立起相關的制度將為二者劃分界限,使得事實與價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地捆綁在了一起。
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王道還是霸道?如果是以德治國,從『仁君』到『仁政』的一一貫之確實能達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狀態。這也正是孟子苦苦追求的。可是,但一切都要靠拳頭的時候,你還有沒有心情在那裡平心靜氣地將道德,潛移默化地改良社會的土壤?所以,孟子在戰國時代不受歡迎。大家的眼珠子都紅了,你還在那裡說『與民同樂則王矣』,未免顯得迂腐了。如果以法治國,則勢必能夠減少國家的內耗,極大地加強國家內部的凝聚力,但關鍵的問題是:這個法是如何產生的呢?其產生的程序又是怎麼樣的?如果法的產生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合適的社會土壤,其產生的程序又是嚴格和公平的,那麼則為『良法』;相反,如果法是統治者強加在人們頭上的,是統治者為了某個功利的目的強迫人們去遵守的,則為『惡法』。不管這個目的在當時看來是如何地合理。這樣的法律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卻能達到預期的功效,但是一旦超出人們承受的底線,那麼就會自掘墳墓。就拿商鞅變法而言,商鞅依靠秦孝公變法,完全依靠秦孝公的支持自上而下強力推行,運用國家的機器強迫人民遵守。更因為孝公活的時間比較長,才讓商鞅能夠在秦國執掌大權19年。正是這19年,才使得新的法律在秦國切切實實起到了作用,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為以後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但是,當嚴刑酷法猖獗到一定程度,就會超出人民承受的底線,農民起義的爆發就是不可避免的。秦朝統一六國,虎狼之師所向披靡,何等的威風。可是想不到,秦帝國的滅亡又是如此地迅速,可謂呼啦啦大廈傾倒,一發而不可收,讓人瞠目結舌。秦國的治國方略沒有隨着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豈有不滅亡的道理?
赤裸裸地把惡表現出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實行不通的。對國家是如此,對個人也是如此。國家殘酷地對待子民,就會亡國,儘管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可能驟至富強。對個人而言,如果你是一個十足的小人,連偽裝的本事都沒有,結果也會死亡喪身之地。但反過來說,單純地講道德耶是要不得的。行仁義,講道德,守誠信,在武力爭奪的時代就會被別人當成猴來耍,當成傻子來玩弄。就像今天一樣,你做人太老實,太憨厚,只有被別人欺負的份。就像戰國時代,那些迂腐地固守『先王之道』的人只能成為歷史的玩笑,而不會得到任何的憐憫和同情。『政通人和』與『富國強民』好像是一對矛盾,不可兼得。哪個王朝的崛起是靠布施恩德,教化天下呢?同樣,通過高壓政策使得國力上升的王朝又會造成天幕人怨,從而禍起蕭牆,開始內耗。
對個人來說難道也不是如此嗎?那些恪守道德觀念的人又會如何呢?他們或者殺身成仁,或者就死取義,走上一條不歸路。還有的成了一個空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僅僅靠理想來治國,而不看形勢,不着實際,近乎笑話地失敗了。而那些小人氣十足的人下場也沒有好到什麼地方去,商鞅連逃跑的地方也沒有,反覆無常,不講誠信,給自己留下的就是死路。
於是乎,仁和智就開始糾纏在一起了,從漢朝開始,『外儒內法「的治國模式開始形成,並影響了中國政治幾千年。『外儒』,就是給人一種溫情脈脈的形象,是『仁之施』;『內法』,是通過嚴酷的專制來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是冷酷無情的馭人之術,可謂『智之用』。能將二者維持在平衡狀態的朝代就算偉大了。可惜,這樣的時期在歷史上往往是稍縱即逝,不能長久。過於布施恩德,實行仁政的國家的人民是幸福的,但國家是不幸的。一旦喪失了對外擴張的虎狼之心,就無法抵禦強敵,比如宋朝。經濟的繁榮和屢被侵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直至『暖風吹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而那些夢成為天朝大國的朝代,國富兵強,拓疆擴地,但勢必仁政不施,天怒人怨,禍起蕭牆。儒家倡導『中庸之道』的原因也就在於此。
對個人而言也是如此。野心只能隱藏在溫文爾雅的面孔下,仁之下,其實是智之用。道德不過是自己利用的工具,而非其安身立命之處。只有這樣的人估計才能生存。而像商鞅這樣一個才華橫溢,但卻赤裸裸地多行不義的人,死於非命在意料之中。而那些所謂的仁人志士,因不知變通,或被愚弄,或走上不歸路。如是而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