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7|回復: 0

[史學] 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增长(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11-19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历史千年
丝织业以外,其它纺织品的织造技术也有进步。广东的“女儿葛”就是其中之一。“女儿葛”是广东增城的少女用一种葛藤的丝织成的。据《广东新语》记载:“采葛藤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如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以银条纱衬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除此以外,还能把苎麻、芭蕉丝、竹丝、木芙蓉皮等纺织成布。棉纺织业技术的发展,尤其表明了这一时期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据元人记载,棉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的兴起,是元初的事情。到了明代以后,江浙等地的棉纺织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纺织技术好的,能够一手握三管,纺于锭上。这时的棉纺织业也进一步普及,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地区之间的专业性分工。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的棉织业以松江最为发达,技术最好,而染色、踹布业则以芜湖、苏州为最进步。
  

    冶铁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明代以前,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明代以后又有进步。第一、炼制熟铁时,把炼铁炉里流出的铁水直接流进炒铁炉炒成熟铁;节省了铁水凝成生铁、再把生铁熔化成熟铁的过程。在欧洲,这种冶炼熟铁的方法,直到十七世纪才开始使用。第二、炼铁炉连续冶炼,办法是在铁水流出后,用泥土堵塞出铁口,鼓风继续冶铁。这就使炼铁的时间大为缩短。第三、由灌钢冶炼法发展到苏钢冶炼法。后者即古代灌钢法的继续和发展,因创始于苏州而得名。苏钢法曾流传到许多地区,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炼钢方法。


    与生产技术进步的同时,手工业产品的数量也有所增长。例如,江西景德镇瓷窑所烧造供皇宫使用的御瓷产量在清代雍正六年 (公元一七二八年)时,一年之中生产了十数万件御器。而从雍正八年到雍正十二年这段时期里,平均每年烧造的御瓷达八万件左右。这时的产量比明代高得多。据《明史・食货志六》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从万历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至三十八年,历时二十年未能烧造出二十四万件御瓷。也就是说,当时景德镇烧造的御瓷产量,每年平均仅一万余件。清初,从明后期的年烧造一万余件上升至平均年产八万余件,产量提高了数倍。乾隆以后,景德镇烧造的御瓷产量比雍正时期又有提高。据乾隆五年唐英为《浮梁县志》所写的序中说:“虽岁糜帑项几及万金,而所得之大小瓷器,则岁亦不下数十万件。间有巨作,亦从未掠扰民间,而器卒以成。”这个记载可能有些夸大,但乾隆时的年产量比雍正时又有增长,当是事实。  


    当时钢铁的年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据计算:唐元和(公元八○六――八二○年)初年时,全国的铁产量为二、○七○、○○○斤;宋治平年间(公元一○六四――一○六七年)为八、二四一、○○○斤;南宋初年为二、一六二、一四四斤;元中统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为五、八四四、○○○斤;明永乐(公元一四○三――一四二四年)初年为一九、五七五、○二六斤(包括民营铁产量一、一○○、○○○多斤),明中叶以后,全国无铁课数可查考,难以统计全国铁产量。但就嘉靖元年至十三年(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三四年)广东一布政司的铁课推算,年产铁量达六、一二七、五○○斤,已相当于永乐初年全国铁产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把其他十二个布政司及南北直隶的铁产量统计在内,则全国铁产量是相当大的了 。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