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4|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语“文化”一词由来考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06-12-1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汉语“文化”一词,当今可谓耳熟能详。其出现频率之高,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之密,其他词汇难有其匹。但其最早出处安在,其所指为何,却关注者寡。笔者最近偶来雅兴,一番考释之后,撰成小文一篇,现冒昧奉上,以飨读者。   搜检《资治通鉴》,得“文”、“化”二字连结一起之出处11项,但考察其内容,皆是指宇文化及之事迹,如《陈记》九中之“帝江都之,宇文化及得之”便是。当与文化无涉。  
搜检我国古籍《十三经》,亦未见“文化”一词现身。但《易经・贲卦》之《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  
在西汉时刘向之《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已与当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这也是当今学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  
搜检《二十五史》,得文化之出处111项。但审慎甄别,不少出处二字虽前后连缀,但并未组成一个名词。如《陈书后主沈皇后传》有及炀帝为宇文化及所害,后自广陵过江还乡里,不知所终之语便是。经排查,上述情况共有87处。而真正将”“二字组成一词者,共计24处。  
《南齐书高帝纪》有云:及至权臣内侮,蕃屏陵上,兵革云翔,万邦震骇,裁之以武风,绥之以文化,遐迩清夷,表里肃穆。此处文化与武风相对,含义与当今本词含义颇为相似。可视为正史中最早出处也。  
《南齐书》为南朝齐梁之间萧子显撰,子显字景阳,乃南齐开国之君高帝萧道成裔孙,豫章王萧嶷之子,梁时曾出任吏部尚书,颇具文史才能。其生卒时限大致在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至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公元537年)之间。其所撰《南齐书》多取材于檀超、江淹等所撰《国史》。据今约1500年。1500年间出现24次,平均大约每620年出现一次,足见其出现频率并不很高。  
细究文化一词衍变轨迹和含义所指,亦颇有兴味。《旧唐书音乐志》三有云: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万域武功成。”“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K武威扬。《旧唐书李纾传》:诏曰:帝德广运,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礼教敬,国章孔明。自今宜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纾所奏。此处其与武功、武威相对,皆是以文化之之意。  
《旧唐书韦辞传》:韩、李二文公,于陵迟之末,遑遑仁义,有志于持世范,欲以人文化成,而道未果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传》:赞曰:国之华彩,人文化成;《新唐书舒元舆传》:(舒元舆)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上述三处人文化成,严格意义上讲两字未组成名词,却是取《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意。  
《新唐书南蛮传下骠传》:舞字,歌《海宇修文化》。此处文化作宾语,正式以一个固定名词面目出现。  
《旧五代史附录跋》:窃意是时南朝先已摈废《薛史》,北朝文化自知不逮,故起而从其后,自是其书遂微。此处将南朝与北朝相比较,北朝文化逊之,足见文化已有程度之分。  
《宋史职官志八合班之制》昔者讲求典礼,晋国以清,考核名实,汉朝称治,当文化诞敷之际,是旧章咸秩之时,见太平,正在今日矣。  
《辽史外国传五注辇传》:神武不杀,人文化成。此处用意与《易经》同。  
《辽史属国表》:高丽进文化、武功两殿龙须草地席。可知辽朝时曾以文化作为宫殿之名,足见其于文治教化之殷殷切切者也。  
《元史洪福源传附洪君祥传》:秋,改辽阳右丞,请于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设儒学提举官、都镇抚等员,以兴文化,修武备。表明元朝亦倾心于兴文化,而由儒学提举官等负责之。  
《元史忠义传三刘耕孙传》:乃为建学校,求民间俊秀教之,设俎豆习礼让,三年文化大兴。此处以学校与文化正式发生联系,其所指当与时下更为接近。  
《元史外夷传二安南传》:其略曰:祖宗以武功创业,文化未修。朕缵承丕绪,鼎新革故,务一万方。适大理国守臣安抚聂只陌丁驰R表闻,尔邦有向风慕义之诚。念卿昔在先朝已尝臣服,远贡方物,故颁诏旨,谕尔国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已戒边将不得擅兴兵甲,侵尔疆场,乱尔人民。卿国官僚士庶,各宜安治如故。此处文化所指为缵承丕绪衣冠典礼风俗,表述十分明确。  
皇皇《明史》,竟未找到文化一词之痕迹,实令人遗憾者也。  
由于《清史稿》乃民国初年成书,文化影响急剧扩大,故而此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笔者经穷搜细检,于《清史稿》中共寻到文化之出处9条,现分列于下:  
《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校条一》:是时天子右文,群臣躬遇休明,翊赞文化,彬彬称极盛矣。  
《清史稿曾国藩传》: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时。  
《清史稿饶应祺传》:又规复丰登书院,创修府志,文化蔚兴,士民为立生祠。  
《清史稿李端贝》:值回寇乱后,荒服道亘,前使者试未遍,端笔家灰话戳伲文化渐振。  
以上4条,文化皆与学校、书院和考试相联系,足见其与教育建立起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清史稿儒林传四孔荫植传》: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此处已将是否提倡文化,作为主是否圣、臣是否贤的一个重要标准。  
《清史稿邦交志六日本条》:(同治)九年,日本遣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赍外务卿书致总理各国事务署,略曰:方今文化大开,交际日盛。我近与泰西十四国订盟。邻如贵国,宜先通情好、结和亲。而内国多故,迁延至今,信谊未修,深以为憾。兹令前光等诣台下,豫商通信,以为他日遣使修约之地,幸取裁焉。”  
《清史稿戴鸿慈传》并奏言:中国地处亚东,又为数千年文化之古国,不免挟尊己卑人之见,未尝取世界列国之变迁而比较之。甲午以前,南北洋海陆军制造各厂同时而兴,声势一振。例之各省,差占优胜矣。然未尝取列国之情状而比较之也。故比较对于内,则满盈自阻之心日长。比较对于外,则争存进取之志益坚。然则谋国者亦善用其比较而已。”  
《清史稿属国传一朝鲜传》:琉球自入清代以来,受中国文化颇深,故慕效华风如此。  
《清史稿文苑传三林纾传附严复传》:穷无所之,日人聘讲东方文化,留东数年,归。  
以上4条出现之文化,均出现于与外国交流领域,其中关于文化大开,交际日盛数千年文化之古国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等提法,已完全与当今文化之定义相互吻合。  
其实,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而来。当时学界先贤在翻译英文Culture时,运用了文化一词与之对应,堪称巧思绝对,颇具匠心。查《美国传统词典》,(Culture)字源意义为:广泛传承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广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人类精神产品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水准。因对译关系,上述定义也就是当今汉文文化一词之定义。  
综上所述,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所撰之《说苑指武》,但其意旨在《易经》中即已存在;后应用日广,并与教育发生联系;清代时逐渐用于国际交流领域;19世纪末叶,学界先贤在翻译英文Culture时,运用了文化一词与之对应,虽是典型的古词新用,但十分贴切自然。其后便被普遍应用于诸多领域,成为当今最强势的名词之一。  
作者:邸永君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