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6|回覆: 0

[漢語詞典] 借代辭格的運用研究(10)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6-29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結  論
   借代是漢語修辭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辭格,古人對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見於詩話、文論中,缺乏系統的論述。現代的研究則重在微觀,爲此從宏觀上研究借代辭格的分類、功用和運用原則就顯得尤爲必要,本文在借鑑前人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爲借代是同一個概念域中相關概念的臨時替代。總的說來借代可分爲三個層次,一是借體是本體的一部分;二是借體不是本體的一部分,但有著固有聯繫的;三是借體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層次上的。借代辭格的功用具體地表現爲可以使語言具體形象、簡潔精練、富於變化、幽默詼諧等,可以總括爲稱說功能和描寫功能。相關性、顯著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辭格運用的三個原則。
   參考文獻:
   [1]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有志.心理學基礎[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希傑.修辭學論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希傑.漢語修辭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6]楊鴻儒.當代漢語修辭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
   [7]轉引自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楊伯駿.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
   [9]姚金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占福.古代漢語修辭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占坤.漢語修辭新論[M].瀋陽: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12]張煉強.修辭理據探索[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吳禮權.修辭心理學[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宗廷虎.修辭論集[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張鳳.借代的認知基礎考察[J].外國語言文學,2004,(2).
   [16]劉福元.試論語境對借代辭格的制約性[J].修辭學習,1998,(2).
   [17]吳明元.古漢語借代作用說略.安慶師範學院學報[J],2001,(4).
   [18]夏永聲.借代的定義和分類辨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3,(4).
   [19]吳禮權.借代修辭文本建構的心理機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6).
   [20]於廣元.借代發展史略.揚州師範學報[J],1996,(3).
   [21]蔣勇.特別概念結構的借代功能[J].外國語,2003,(6).
   [22]申小龍.中國古代修辭學傳統之闡釋形態[J].內蒙古民族師範學報,1994,(6).
   [23]褚修偉.從符號學的角度看借代生成與理解[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24]張寶勝.借代修辭格的認知心理基礎[J].語文建設,2002,(6).
   [25]徐學鴻.論聯想機制與模糊語言的解碼[J].修辭學習,2001,(2).
   [26]孫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觀[J].曲靖師專學報,1996,(4).
   [27]唐建新.借代的定義及其他[J].語文教學通訊,1999,(10).
   [28]劉鳳偉.試論借代在詞中的運用及作用[J].柳州師專學報,2003,(4).
   [29]汪平潮.英漢借代之比較[J].池州師專學報,1999,(2).
   [30]王希傑.借代的定義和範圍及本質[J].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
   [31]吳俊.借代的審美價值[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3).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