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6|回復: 0

[汉语词典]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10)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6-29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结  论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古人对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诗话、文论中,缺乏系统的论述。现代的研究则重在微观,为此从宏观上研究借代辞格的分类、功用和运用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相关概念的临时替代。总的说来借代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体是本体的一部分;二是借体不是本体的一部分,但有着固有联系的;三是借体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借代辞格的功用具体地表现为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简洁精练、富于变化、幽默诙谐等,可以总括为称说功能和描写功能。相关性、显著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个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有志.心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希杰.修辞学论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杨鸿儒.当代汉语修辞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7]转引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杨伯骏.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姚金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占坤.汉语修辞新论[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12]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宗廷虎.修辞论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2).
   [16]刘福元.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J].修辞学习,1998,(2).
   [17]吴明元.古汉语借代作用说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J],2001,(4).
   [18]夏永声.借代的定义和分类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3,(4).
   [19]吴礼权.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20]于广元.借代发展史略.扬州师范学报[J],1996,(3).
   [21]蒋勇.特别概念结构的借代功能[J].外国语,2003,(6).
   [22]申小龙.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之阐释形态[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报,1994,(6).
   [23]褚修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借代生成与理解[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24]张宝胜.借代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J].语文建设,2002,(6).
   [25]徐学鸿.论联想机制与模糊语言的解码[J].修辞学习,2001,(2).
   [26]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J].曲靖师专学报,1996,(4).
   [27]唐建新.借代的定义及其他[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28]刘凤伟.试论借代在词中的运用及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03,(4).
   [29]汪平潮.英汉借代之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1999,(2).
   [30]王希杰.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31]吴俊.借代的审美价值[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3).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