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7|回復: 0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水利:防洪治河之治思想(1)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07-11-9 15: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筑龙网
防洪治河

    中国的江河湖泊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华夏文明,同时江河泛滥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当社会生产方式从渔猎走入以农业为主的时期,人们从丘陵迁移到平原定居,就经常会受到洪水威胁。

    据历史记载的统计,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中国就曾发生大水灾达一千零九十二次。因此,治河防洪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流域,治水历史源远流长。

    从大禹治水传说开始,历代政府都在治河工作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汉武帝曾亲自主持黄河瓠子堵口;清康熙皇帝亦曾亲自乘船在黄河中下游视察河情。历代积累的防洪治河经验,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防洪思想,创造了规模宏大的堤防系统和配套的治河工程技术,制定了相关的防洪组织制度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119151139237.jpg



黄河下游的悬河形势


    当河床高出两岸平原,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好似悬在空中,这一奇特的景象叫做地上「悬河」。悬河的出现往往导致严重的洪水泛滥,威胁两岸居民的性命及财产。
    治水思想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治水思想。以黄河为例,古代治理黄河的思想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东西需要保护,对洪水采取逃避的办法而已。后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类逐渐定居,于是便有了鲧「障」洪水的传说,此即人们在部落定居地的周围垒土挡水。到大禹时期,出现了「疏」的方法。「疏」是利用「水流就下」的规律,使洪水尽快宣泄入海。从「障」到「疏」是治水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黄河下游被广泛开垦,加上随著铁器的普遍使用,有系统的堤防开始出现了。堤防的出现,加大了河床的容蓄能力,提高了防洪标准,至今仍然是治河防洪的重要手段。这是治河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虽然有了堤防,然而在大洪水时,堤防难免会出现决口而造成泛滥,由此人们又认为黄河为患的主要原因是下游河道的行载洪水能力不够,故主张多开支河分流。从堤防到分流是治河发展的第三阶段。分流不能解决黄河的泥沙淤积和河床不断抬高的困难。到明朝中叶,提出了「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思想,由是从单纯治水上的进步发展到治水与治沙相结合,这是治理黄河方略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古代治河发展经历了障(垒土挡水)、疏(宣泄河水)、堤防、分流及束水攻沙等多个过程。

2007119151230646.jpg


大禹治水画像石


    这幅大禹治水画像石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画中手执耒锸者为大禹;其背后的房屋里有一女子手抱婴孩,所描绘的正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图中下方左右分别有水工在干活,描写了大禹带领人们疏通九川的故事。
    1  大禹治水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连年大雨,洪水茫茫一片,人们只好躲到丘陵上去生活。大水经年不退,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最后,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推荐,禹承其父业,继续治理洪水。他联合了共工氏、伯益和后稷等许多部落,并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单纯的筑堤堵水办法,而采用疏导的策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才得以纷纷从高地回到平原之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业。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有人感慨曰:「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

    华夏子孙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造了大禹陵

    禹父鲧治水失败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办法,修筑堤坝阻挡洪水。但是洪水如此之大,所修筑的堤坝屡屡被大水冲垮。鲧在九年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未能制止水患。尧的助手舜巡视各地,发现鲧治水无方,便把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附近);不过,另一说法是舜把鲧处死在羽山。



2007119151314265.jpg


鲧入羽渊


    《山海经》所描绘的「鲧入羽渊」图,相传舜帝因鲧治水无方,把鲧放逐到羽山,另一说是舜把鲧处死在羽山。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