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4|回覆: 0

[古代科技] 簡析古代農業在全球的擴張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7-12-25 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哲夫網
人類自數百萬年前進入原始社會,一直以狩獵作為主要的生存手段,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逐漸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技術,而農業形成規模應歸功於早期人類技術的逐漸成熟。由使用工具的不同原始的人類階段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人們所使用的工具基本都是打制石器。婦女從事水果、穀物、根塊植物等的採集,男子則負責捕捉動物或魚類。舊石器時代末期,強有力的捕獵工具弓箭出現了,使男子可以組成狩獵團隊,從而在部落生活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在長期的食物採集中,人類意識到哪些植物是可食的,以及適合它們的生長地和生長周期,為保持食物供應的穩定性,早期人類開始嘗試植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馴養,從而進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主要使用磨製的工具,在其後期出現了新的工具:犁和輪子。耕種方法由鋤耕改進為犁耕以後,人們不再以採集和打獵作為食物來源的主要方法,而是靠栽培植物和蓄養動物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這樣做的後果是,種植業和畜牧業迅速發展,並逐漸因為氣候的原因而分裂成不同的產業區域。
  
  人類社會在新石器時代大概有三個相對而言獨立的農作物培養中心,它們分別是兩河流域、黃河流域,還有中美洲墨西哥的山地平原,它們之間的廣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虎視眈眈的游牧部落。
  公元前8000年左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畔就已經開始農作物的種植。然後,他們的種植技術向周圍不斷地傳播。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些技術傳到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使古埃及的城邦迅速崛起。大約2500年以後才因為鐵器的使用而越過蘇丹以南的雨林區向廣袤的非洲大草原迅速傳播。此外,兩河流域農業技術的傳播還分三條路線向歐洲傳播,它們分別是:向北經過土爾其越過高加索山脈到烏克蘭,再傳到波羅的海和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從土爾其海峽到巴爾幹半島,再越過中歐抵達大西洋沿岸;第三條路線是通過愛琴海到希臘,再到亞平寧半島,通過地中還沿岸到達伊比里亞半島。兩河流域的農業除向非洲和歐洲傳播外,還向東南越過伊朗高原傳到印度河流域,向東北經過裏海沿岸傳到中亞地區,其中的有些農業栽培技術如小麥、大麥等進一步傳到了中國,時間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
  黃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的時候已經可以種植水稻、高梁、大豆、桑樹等。豬、狗、羊、牛、馬、雞、蠶等動物也已開始飼養。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爭議,而且即使這個時間也比兩河流域晚了1500年左右)開始有了青銅器,但木製工具使用更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使用鐵器。傳說夏禹曾親自治水,如果傳說能被證實的話,說明當時中國的農業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只可惜中國文字的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中美洲也早在公元前7000年就開始了玉米的栽培,後來又學會了種植南瓜、葫蘆等。這些技術在美洲的傳播極慢,直到公元800年左右,大規模種植才成為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來源。
  早期的農業受到地域的極大限制,但隨着人類工具的不斷改進,人類的活動足跡向以前的不毛之地進軍,如茂密的原始森林、氣溫極低的苔原地帶、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帶等。人類征服南美大陸大約是在距今8000年左右,而征服格陵蘭島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而農業被傳到澳大利亞大陸幾乎是在18世紀的事情了。
  
  粗放經營的農業以上述三個中心向全球的各個角落傳播的同時,三個農業中心自身也不斷地發展着。特別是兩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由於有充沛的降雨和河流的灌溉用水,其農業經營向縱深發展,從而過渡到灌溉型農業。這種先進的穩定的農業模式很快被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和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所掌握。這四個地區有相似的農業經營的條件,洪水導致的沖積平原都綿延長達數千公里,土壤非常肥沃,溝渠眾多,易於簡單木製工具的耕種和灌溉。在長期的經營中,他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之孕育出令人震驚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些地區的灌溉農業促進了社會系統本身的極大發展,當地球上的其它地區還處於蒙寐狀態的時候,這些地區已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剩餘農產品的出現意味着這些地區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而大量的人口較為集中地生活在這些流域附近以及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產生,而反過來城市的產生又使農業的決策權集中在一起。城市的產生並不是說手工業和商業已經取代了農業,恰恰相反,它們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繁榮。
  如果以古代文字的考古成就來證明幾大文明的歷史,那麼蘇美爾人建立的最初的文明社會應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而中國應該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代。當然這些文明古國控制的範圍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非常狹窄的,大多局限於幾大河流流域的附近地區。中國的商代是一些有實力的部族的聯合,控制的範圍大約在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北的南部、河南與山東一帶。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向城市過渡。那時候,人們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冶煉技術,並能夠製造出青銅器。五百年後,兩河流域已經普遍用犁來耕地,而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製造最早的工藝品陶器。在後來的漢莫拉比時代,則開鑿了大量的運河,並設立了專門負責的河流管理的官員,不過這時候,蘇美爾人已經失去了統治權。到公元前1200年前後,兩河流域的人們又掌握了製鐵技術,從而為全世界的農業又帶來了一場新的革新。在漫長歲月中,那裡的人們種植了蠶豆、豌豆、大蒜、洋蔥等蔬菜類植物,還種植了田瓜、石榴,以及我們十分熟悉的蘋果。
  古埃及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裡西部和南部,以及東面的阿拉伯半島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北面是廣闊的地中海,東南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尼羅河固定的泛濫周期使埃及人可以在固定的時間來發展農業,為此他們還在尼羅河上修建了巨大的水利工程,並開發了完善的灌溉系統。法老控制着全國的王莊,其它土地則歸神廟、貴族、公社所有。埃及人普遍使用青銅器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而鐵器的使用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埃及人喜歡製造奢侈品,如珠寶首飾、化妝品等,他們發明了唇膏和假髮。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象克里特島的文明一樣曾長期被人們遺忘,但他們曾創造出了極為輝煌的文化。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古印度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以後鐵器出現了,許多林地被開發出來,農業迅速的取代了畜牧業,許多地方修建了水利工程。這裡的人們種植了棉花,並且織出了世界上第一塊棉布,他們還種植了柑蔗、芝麻、甜瓜、椰棗等植物。古印度人還馴養了雞、貓、水牛、氂牛等動物,直到現在,印度還是世界上牛的數量最多的國家。但最終,印度河流域以摩亨左*達羅為中心的文明在大自然的危害中消失了,直到20世紀初,它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黃河流域的農業模式最終擴大到長江流域應該是在鐵器在中國出現後的戰國時代,時間約在公元前4―5世紀。中國人種植了橘樹、桃樹、梨樹、山茶、菊花等植物,並在與中亞的交往中獲得了來自其它文明的新的農業品種,中國人引進了葡萄、蔥、黃瓜、無花果、芝麻等。在唐以前粟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唐以後,長江以南地區大力開發,到宋代,水稻成為最主要的作物。明代時候,玉米、馬鈴薯等美洲作物傳入中國。
  
  四個古國的農業都形成了穩定的系統,他們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管理農業,稅收,開發新的土地,建造灌溉系統並興修水利工程,包括開鑿運河。這些系統具有強大的創造力,使之影響的範圍不斷擴大,最終灌溉農業種植的方法傳到了全世界。到了公元1500年,全世界最集中的糧食產區是中國、印度和歐洲中西部,其餘地區的產量與它們比起來不值一提。
  除中國外的另外三個古代文明未能倖存下來,被一些歷史學家稱道的世界七大奇蹟現在只剩下了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長城。由於地域的因素,它們在歷史上都多次受到外族的入侵,最終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在外民族的入侵中比較完整的保存了下來。研究歷史的學者們對於中國特殊現象出現的原因提出了眾說紛紜,多種莫衷一是的說法。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第一,地域可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中國大農業系統不容易被輕易分割,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原因;文化方面的完整和統一是第三個主要因素。其實,這三個原因是互為影響的,它們使中國這個文明系統具有自己的運行機制,並且這種基於經濟的系統具有相當強的穩定性。其它外族即使來到這裡,也無力改變它內部的運行機制,從而只有自己融合到這個系統中來。
  四大文明的衰落不是因為工業的興起,因為在這之前它們就已經衰落了。但工業對全世界的現有農業版圖的形成卻居功至偉。正因為工業的發展,使機械和化肥得以使用,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單位產量,人力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從而使新興的適於農作物生產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幅增長。在公元初年,全世界的糧食產量不足5000萬噸,而到了2000年,全世界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19億噸。在19世紀以前,中國和印度的農業產量遠遠高出於其它國家的農業產量。但到20世紀中期,美國憑藉工業發展帶來的技術,農業產量一度超過了中國,而蘇聯的產量超過了印度。現代中國還在沿用以前古老的耕種方法,大部分地區還依靠牛和鐵犁在土地上耕種,所以到了1990年以後,雖然中國重新奪回糧食產量世界第一的位置,併到2000年達到了年產近5億噸的生產規模,但中國仍需每年從美國和澳大利亞進口數千萬噸包括小麥在內的穀物,以彌補國內需求的不足。
  由農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對農業最有影響的兩個因素:一是地域的因素。氣候條件好,降雨充沛,靠近水源的地區總是先發展起來。所以南極大陸,雪線以上的高寒區,北冰洋沿岸的苔原地帶就是農業的空白區。地域基本決定了當代農業的分布和人口的集中度。二是技術的因素。從最早的石器到木棒,再到金屬工具和機械工具,每一次新技術的產生都會改變原來的農業分布。當然,技術的發展還包括肥料、灌溉技術、水利技術等等。
  農業的地位隨着工業的發展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始降低,世界經濟的重心在向工業傾斜,但農業依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輕視它,人口眾多的中國更是如此。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