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0|回覆: 0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十八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2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8.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解讀】

這一章在郭店簡本【老子】與之有著根本的不同。簡本云:『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老子的本意應該是如果大道廢馳,如何有仁義可言?如果六親不和,如何有孝慈可言?如果國家昏亂,如何有正臣可言?也就是指出人們在思考『仁義』,『孝慈』,『正臣』這些道德觀念淪落的同時,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它們淪落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因爲背離了『道』這一根本的原則。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義』,實質上也是在強調『道』、『德』更加根本的作用。從整個歷史和社會而言,仁義孝慈的淪落,恰恰就是整個社會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從根本上違背了道,違背了德。所以不管孔子如何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道德的淪落是不可辟免的,孔子終其一生也無力回天。

那麼老子和孔子作古之後,天下進入戰國時代,整個社會的道義精神跌至了谷底,世事更加混濁不堪。那麼這個版本的【老子】所描述的恰恰應該就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此時大道已經徹底地被廢棄,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虛仁假義之說,故而能夠大行其道。所以【老子】認爲『智慧出,有大偽。』那麼這一句,是更早的【老子】中所沒有的。恰恰說明,老子當初『反智』的主張並沒有得到社會重視,人們對於智力的濫用更加是無復以加,陰謀詭計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同時也說明【老子】的修編者在這樣的世情面前有可能出現了更加極端反智的思想。統治者內部兄弟操戈,父子相殘,爲了權力和地位,六親不認,骨肉相煎。孝慈之說,故而往往被人們所屢屢提起。國家昏亂不堪,朝堂上才會出現忠臣。在郭店簡本中,此句作『國家昏亂,安有正臣?』所謂『正臣』者,就是輔正之臣,按照當時更古的制度而言,正是爲了防止國家的昏亂,天子權力是有限的,大臣的權力與後世相比要大得很多。如『伊尹放太甲』、『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從這些就能夠略見一斑。按照【尚書】的說法,『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於茲。』也就是說,對於司法,文王都不敢過問和干預。所以,正是因爲古人的大臣往往有『正其君,校其失』的實權,所以國家往往不會陷入昏亂之用。也正是因爲當時君臣地位的相對平等,所以也沒有後來的所謂的『忠臣』之說。那麼,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實際上,在更古而言,恰恰就是制止,防止。對君王失道之處,作爲大臣就必須加以制止,防止,那麼這個『止』就不是局限於極力勸諫,去職抗議。所以老子說『國家昏亂,安有正臣?』而不是說『忠臣』。

當然春秋時期的歷史,我們也能經常遇到『國人暴動』一說,實際上在春秋之時,在君主的廢立和國策的選擇上,大夫、士人、甚至工匠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但是這種民主遺風似乎在當時社會風氣下,也沒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而且往往成爲當時貴族捍衛既得利益,阻撓和反對君主進行社會改革的工具。一些所謂的『正臣』,『忠臣』也不過空有其名。所以【左傳】云:『上思利民,曰忠。』把『利民』作爲忠的根本標準。按照【老子】邏輯,『大道廢,有仁義。』那麼後世所謂的『忠』,恰恰就是統治者『不思利民』,而只思利已的結果。用今天的話說,後來封建統治及其思想所提倡的『忠』就是『愚忠』。類似於『忠』含義會發生巨大的變異一樣,應該說,『仁者親親爲大,義者尊賢爲大』,『門內絕義,門外掩仁』這樣的仁義觀大行其道,恰恰就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老子】指出『大道廢,有仁義。』實際上就是針對這樣的仁義觀出發的,那麼其所指出的問題,和簡本【老子】中『大道廢,安有仁義?』想表達的並無二致,只不過,『仁、義』二字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仁,含義要廣博得多。他只說『仁者愛人』又說『遍行五者於天下爲仁。』孔子沒有突出任何的血統觀念,反而強調君子『群而不黨』。正所謂『五族爲黨』,而『五族』恰恰又是指『五服之內親』。所以說,孔子的仁學,恰恰有突破血緣意識和鄉土觀念的傾向。而在【中庸》裡,『仁者親親爲大』這樣的觀點就十分明確地突出血緣意識和血統觀念。那麼可見儒家思想的發展對於孔子之說而言,是極大的退步和反動,甚至是在根本理念上的完全顛覆。基於仁義之說的嬗變,對於【老子】之說的流變,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