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98|回复: 35

[国学教育课程] [必读]国学入门-国学教育导引-国学学习指导-国学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入门-国学教育导引-国学学习指导-国学基本知识-utf8.zip (76.93 KB, 下载次数: 933)
国学入门-国学教育导引-国学学习指导-国学基本知识-gbk.zip (71.06 KB, 下载次数: 840)
目录
引子
  所谓的“韩国最新的研究成果”
  经学之亡
  国学复兴
国学名称的起源
  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学名词的产生
国学的内容
国学的分科
国学派别

第一章 小学
小学名称起源及演变
  研读古籍的阶梯
  小学名称起源与演变
  小学别称
文字学
  文字学涵义
  文字学的内容
  字形
训诂学
  训诂学涵义
  训诂学起因
  训诂的方法
声韵学

第二章 校雠学
校雠学内涵
版本学
  善本
  版本源流
目录学
  定义
  目录之源流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

第三章 经学
经的定义
经的形成与发展
  经之变迁
经学兴起
经学的内容
经学发展
  两汉经学
  今文经
  今文经的发展趋势
  古兴与今衰
  魏晋南北朝经学
  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的变化
  魏晋名士风流
  隋唐经学的统一
  宋代经学 理学
    对相权威的批判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清代经学
    辜鸿铭
易学
  《易》之源
  《易》之发展
  《易》如何演变成儒家经典
  《易传》
  《周易》
  《尚书》
  《诗经》
儒家的礼
  儒家称道的礼
  三礼
  儒家的礼治
春秋
  春秋大义
  春秋三传
尔雅
第四章 先秦诸子
诸子百家
尊子意义
子学意义
道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
  庄子与《南华经》
  其他
儒家(先秦时期)
  儒的起源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孟轲
  荀子
  孟荀之不同
墨家
  儒墨不同
法家
  代表人物
  起源
  派别
  管子
  商鞅与《商君书》
  《申子》
  《慎子》
  韩非子
名家
纵横家
阴阳家
  大九洲之说
  终绐五德
  自然观
  历史观
  政治伦理
杂家
农家
第五章 史学
概说
  史官之设置
  史之价值
  史之区分
  三长
  六家
史之分类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政制史
  学术史
  纪传体
史记
  《史记》残阙
  《史记》注释
汉书
  修撰者
  修撰动机
  纪事年代
  内容
  《汉书》剽窃之讥
后汉书
  修撰者
  修撰经过
  年代
  内容
三国志
  修撰者
  纪事年代
  内容
  正统问题
晋书
  主撰
  修撰经过
  纪事年代及内容
  晋书特点
宋书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宋书特点
齐书
  名称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齐书特点
梁书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陈书
  修撰者
  经过
  特点
魏书
  名称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缺点
北齐书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缺点
周书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南史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特点
北史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特点
隋书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特点
旧唐书
  名称
  经过
  纪事年代与内容
  特点
新唐书
  内容
  特点
旧五代史
  修撰者
  纪事年代
  内容
  传本
新五代史
  修撰者
  内容
  特点
宋史
  修撰者
  经过
  纪事年代及内容
  特点
  缺点
辽史
  修撰者
  纪事年代及内容
  缺点
金史
  修撰者
  纪事年代及内容
  优点
元史
  主撰者
  纪事年代及内容
  资料
  缺点
新元史
  修撰者
  修撰经过
  内容
  取材
  成就
明史
  主撰者
  纪事年代及内容
  特点
二十四史
  编年体:《竹书纪年》
  编年体:《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
  通鉴纪事本末
  其它纪事本末体史书
  政制史〈通典〉
  通志
  十通
  学术史
宋元学案
  修撰者
  经过
  价值
明儒学案
  修撰者
  内容
  价值
清儒学案
  修撰者
  态度
  取材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文章摘自互联网   作者 佚    整理 延章
引子

所谓的“韩国最新的研究成果”
– 孔子为韩国后裔
– 姚明有韩国血统
– 佛祖有韩国血统
对以上“学术”成果,一个儒者会怎么看。
经学之亡
    1906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废除科考(后果)
– 自隋朝设立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此消亡。
– 维系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就此消亡。
– 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经学,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1912年1月19日,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
1912年5月,第二道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 7月,蔡又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 。
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国语统一筹备会议,推动国语运动, 配合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强大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改文言文为 白话文 。
1920年,教育部接受胡适:学校国文课本改为语体文。
(后果)– 不读《十三经》,看不懂古文
国学复兴
2004年7月,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在海外 建立100所孔子学院“ 。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 。
2005年11月,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学员 为40多老板、行长、政府官员。 2006年8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宣布开办“精英国学班” 。
2006年10月,清华大学开办“中华文化精髓与现代企业谋略高 级研修(上海)班 。
2005年,苏州菊斋私塾开馆,挂孔子像 。
2006年,武汉出现首家蒙童学馆,湖南平江、江西南昌、江苏 徐州、重庆等地出现许多现代私塾。
2006年7月,上海出现全日制私塾孟母堂。
2008年8月8日,京奥开幕式三千弟子诵《论语》。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 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故不足以立国矣, 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 亡而国仍力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 即将影响国家之存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名称的起源

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

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章氏持此论) 。 即“中国学术”之省称,一般指清中晚叶以前中国所固有的各类学术系统总称,及其后中国及 世界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以文、史、哲为主) 的学术,以别于“西学”。

别称 别称 中学 国粹 国故 国故学 旧学 汉学

国学名词的产生

国学名词的产生 , 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义和团运动后,士人研究西学之风日盛,各种翻译、哲学、伦理、政治等有 义和团运动后,士人研究西学之风日盛,各种翻译、哲学、伦理、 异于旧有学说者, 新学“ 异于旧有学说者,为”新学“ 。

1901年 梁氏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 。

1902年,梁氏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护国粹为主义。

1902年 梁氏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 以保护国粹为主义。

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成立国学振起社

1906年 月章太炎在日本发起“国学讲习会” 。

1907年,刘师培、邓实、章太炎等人创办《国粹学报》

1907年 刘师培、邓实、章太炎等人创办《国粹学报》 。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师入驻讲学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

国学的内容

– 中国固有学术内容:

义理——哲学 哲学 义理 考据——史学 考据 史学 词章——文学 词章 文学 经世——应用科学 经世 应用科学

– 作为一门研究学术,其研究成果 作为一门研究学术,

国学的分科

四部

经 史 子 集

四门

义理(经、子、玄、佛、哲) 考据(考证学、小学、校雠学) 词章(诗、古文及赋、词、曲等,后世的小说) 经世(政治、经济、社会、兵、工、商、医等)

国学派别

按学术思想分 按研究类别 经学

学术思想派别: 道、儒、法、墨、名、阴阳、纵横、 农、兵、杂等

研究派别: 考据、义理、词章 经学方面: 古文派、今文派

藏书之灾

1)秦始皇焚书,只留秦纪者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 西汉末年,赤眉入京以火烧书

3) 东汉末年,董卓挟献帝迁都,书籍损失很多,后李、郭又闹 而烧之

4) 西晋末年,五胡之乱,刘聪入京心火烧书

5) 五胡乱华时,书籍随人南下,梁武帝末年,侯景进京,秘书 省被烧,梁元帝打败侯景,集文殿及民间书籍七万本,运往江陵。 周兵南下,元帝以书围身,一火而烬。

6) 隋文、炀帝皆好书,炀帝南游时,挟书前往,宇文化及广陵 兵起,损失不少。

7) 安史之乱,书又被毁

8) 唐僖宗年间,黄巢之乱

9) 宋钦宗时,金人入侵,书再被损

10)元兵南下,书又被损。

附录材料

国学之本体(章太炎): 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 。 历史非小说传奇 。

治国学之方法:辨书籍之真伪 。

通小学:通音韵——音韵学、明训诂——尔雅、 辨形体——说文 。 明地理 。 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 辨文学应用

蒙学常见书目: 。 千家诗 。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五字鉴 。 幼学琼林 。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 龙文鞭影 。 增广贤文 。 唐诗三百首

附录材料——国学大家

国学大家:康有为、梁启超、辜鸿铭、章太炎、蔡元培、胡 适、王国维、鲁迅、陈寅恪、顾颉刚、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 。

五十人版国学大家: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 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 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 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 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 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 漱溟、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钱锺书、梁启超、康有 为。

清华四大家: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教授中的 教授)

国学大师之康有为

– 1858年3月19日,生于南海县,自幼遍投名师,通读 先秦诸子典籍,少有霸气,志在创立新教。学理三年后,入深山,常产生幻觉,自以为圣人,为天下苍生而哭。 – 1879年,游学香港,佩西人治国有法度,于是开始阅读 西方著作,返家后,以新眼光研究“公羊” –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 自比孔子,字长素(长于素王),弟子称呼他为教主、南海 圣人,他称弟子陈千秋为超回、梁启超为轶赐、麦孟华为驾 孟、韩文举为乘参 。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小学

小学名称起源及演变       

研读古籍的阶梯

古书中的许多文字,现在已不通用 所代表的古代语言,已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古书多为辗转手抄或翻印,错误颠倒脱漏,在所难免 戴东原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 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小学名称起源与演变

研究古代语文之学,自汉以降,称为小学。其意有演变: 汉以后,小学成为考究文字的源流的大学问。 。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 六书。汉代以前,用小学来代表一种课程——六书,教儿童识 字的课程。文字学者,为古代孩童启蒙之学,故称为小学。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小学一类的书有:《仓颉》、《凡 将》、《别字》、《急就》 。 清代修《四库全书》,将小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种。

小学别称

语文、文字学、语言学 。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学

文字学涵义

文:郑樵:独体为文(日月) 。

字:郑樵:合体为字 (江河),《说文解字》:仓颉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 谓之字 。

文字学:研究形体、读音、词义的来源、结构、变迁的 系统知识,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知识 。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 先以六书。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代以前,用小学来 代表一种课程——六书,教儿童识字的课程。文字学者, 为古代孩童启蒙之学,故称为小学。

文字学的内容

字形:即狭义的文字学 。

字音:声韵学 。

字义:训诂学

字形

汉字六书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二三刃本中 末 )。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山水门手足目米)。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婆娑园圃闻 问 )。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苗炙绞祭 )。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颠顶、稿秆、 谋谟)。一意几字 。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来能剪 )。

汉字字形的演变

    古文 。 籀文(大篆) 。 小篆 。 隶书(秦篆、汉篆) 。 草书(章草 ) 。 楷书(八分书) 。 飞白 。 (真书)楷书 。 行书

汉字字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 行书、草书 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甲骨文

写在龟甲、骨头上的文字。

金文

记录于各种青铜、铁器等金属用具上的文字。

大篆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传说周宣王的 史官史籀 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 史籀 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 文”。大篆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 大篆 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 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秦篆

为秦朝丞相李斯 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 李斯 体。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 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隶书

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 的笔划,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 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 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 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

楷书

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 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 。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行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 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 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草书

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 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 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 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 “一笔书”。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训诂学

训诂学涵义

训:许慎《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段玉裁 注曰:“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许慎《说文解字》云:“诂,训故也。” 段 玉裁注曰:“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

训诂学:对古代语言、方言、难词等作出条理性解释的系统知识

训诂学起因

    – 通古今 – 兼四方 – 释疑义

训诂学所需知识:文字学 。 声韵学 。

训诂的方法

形训:于形得义:见字之形,得字之义,如,日、本、武等 – 凡某之属皆从某,如《说文·木部》收四百一十九字,皆木之属。 – 凡物之盛者,多三合其文,如《说文》云:“磊,众石儿。”

声训:声音关系之假借。如,不亦说乎?“说”为“悦”之假借,同以 “竞”为声母。

义训本字为训:如,《易·序卦》:“蒙者,蒙也”

异字为训:《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云:“硕,大也。”

相反为训:《论语》云:“予有乱臣十人。”乱臣即治臣。

两字为互训:《尔雅·释宫》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以今制释古制:《左传·僖公二十八》注:“大夫,治狱官也。”

以雅言释方言:扬雄《方言》云:“期侈,离也。”郭璞注云:“齐陈 曰斯侈。”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韵学

研究发音为声、收音为韵的原理,以及声之分类、 韵之分部方面的学问,进而探讨古今、地方发音 之不同,进行统一的解释的系统知识。

声韵学研究的分期: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近代音、 现代音 。

重要工具:古韵研究最为重要为工具书为《广韵》,清代有: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古 韵标准》、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戴震《声类 表》孔广森《诗言类》、黄季刚《音略》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校雠学

校雠学内涵

包括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

版本学

用来研究各种书籍的写本、刊本、稿 本、批校本的传抄源流和雕版源流,优劣对比, 以及纸墨、款式、字体、印记、装潢等等的学术。

善本

清藏书家所指出书目,多以明世宗嘉靖 为界。宋元刻本,多为善本。明神宗万历以后, 亦见严格。至于明代,应当看是否经过精校。

标准:足、精、旧 。

版本源流

版本之辨别

版式:版框、版心、鱼尾、象鼻、口、 界行

字体:宋版字体,瘦者学欧柳、肥者学 颜体 。

墨:宋刻书,墨色香谈 。

纸张:宋刻书纸张坚而密,元版则松而粗。

版本之功用

刊刻:刻书,必须选择最佳、最正确之 版本。

校雠:刘向校书,即取许多版本互校。 有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某书……

典藏:典藏书籍,必分抄本、刻本。刻 本又辨宋刻、元刻、明刻、清刻,以免 善劣杂置。

目录学

定义

依照群书之类别、性质、编定其次序,并标明其名称、作 者、册数、出版时间、地点,以便读者之需要,此一学术称为目 录学 。

目录之源流

– 西汉成帝时,使谒者收集天下书籍,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 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成,刘向即 “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称为《别录》。向卒,哀帝复使其 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卒父业,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辑略》、《六 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 略》)。

–魏秘书郎郑默整理书籍,作《中经》(宫中藏书目录) – 西晋武帝秘书监荀勖与张华整理宫廷之书,又得汲郡古文竹书,编《中经新簿》(分类为:甲、乙、丙、丁) – 唐魏徽、长孙无忌编《隋书·经籍志》,史称“经史子集”四部。 – 清乾隆三十七年编《四库全书》,四分法日臻完备 – 十进制分类法 – 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奉敕撰。 太平御览系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等 14人编纂,至八年完成,原名太平类编,旋因赵光 义欲每天阅读此部书,故易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 为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卅郡、居处、 封建等55部,部下分目。每个子目下之资料,系辑 录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 思博要》等类书,此些类书今仅艺文类聚尚存。后 人可利用太平御览所引经史,以订正今本之谬误。 故‘存古订伪’为御览之最大功用。

《册府元龟》

(明)李嗣京等重订 为宋代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历时八年完成。所 谓‘册府’,即古代帝王藏书册之府,‘元龟’即‘龟 鉴’之义,故册府元龟系从历代帝王藏书册之府中,撷 取精义,分门别类,使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之嘉言懿 行,可供君臣治国行事之典范,故初名《历代君臣事 迹》,后赐名册府元龟。此书取材严谨,仅及经传子史, 不录野史、小说、杂书、家传。此书优点为保存了丰富 的史料,尤其所引正史多为北宋以前古本,可以校补现 存史书之不足与缺乏。但此书编纂人手众多,故亦出现 征引资料错误、遗漏或互相矛盾之处,且所引书籍未注 出处,不便寻检原文,是为其缺点。

《文苑英华》

    宋太宗时李昉 、宋白、徐铉等编 。 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 、宋白、徐铉等编。 1000卷。选 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 人。作品近 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各 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目更繁琐。此书选录有滥、 缺之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曾指出它所收的唐赋“陈陈相 因”,但所辑文献相当丰富。宋初文集的印本很少,此书所收唐 人作品,有的全卷收入,有的原集后来失传,给后人的赏鉴、辑 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资料。 。 《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 校订后刊行, 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宋甯宗、明世宗时曾重刻。1966年,中华书 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 同时,还收入彭叔夏的 《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劳格的《文苑英 华辨证拾遗》。

《全唐文》

  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 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 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 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 士董诰任总裁。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 (1814)成书,共计1000卷。首先是搜采十分浩 博。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大典转到下一页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