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15|回復: 35

[国学教育课程] [必讀]國學入門-國學教育導引-國學學習指導-國學基本知識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入門-國學教育導引-國學學習指導-國學基本知識-utf8.zip (76.93 KB, 下載次數: 928)
国学入门-国学教育导引-国学学习指导-国学基本知识-gbk.zip (71.06 KB, 下載次數: 838)
目錄
引子
  所謂的“韓國最新的研究成果”
  經學之亡
  國學復興
國學名稱的起源
  國學:中國的傳統文化
  國學名詞的產生
國學的內容
國學的分科
國學派別

第一章 小學
小學名稱起源及演變
  研讀古籍的階梯
  小學名稱起源與演變
  小學別稱
文字學
  文字學涵義
  文字學的內容
  字形
訓詁學
  訓詁學涵義
  訓詁學起因
  訓詁的方法
聲韻學

第二章 校讎學
校讎學內涵
版本學
  善本
  版本源流
目錄學
  定義
  目錄之源流
  中國古代四大類書

第三章 經學
經的定義
經的形成與發展
  經之變遷
經學興起
經學的內容
經學發展
  兩漢經學
  今文經
  今文經的發展趨勢
  古興與今衰
  魏晉南北朝經學
  東漢時期今文經學的變化
  魏晉名士風流
  隋唐經學的統一
  宋代經學 理學
    對相權威的批判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清代經學
    辜鴻銘
易學
  《易》之源
  《易》之發展
  《易》如何演變成儒家經典
  《易傳》
  《周易》
  《尚書》
  《詩經》
儒家的禮
  儒家稱道的禮
  三禮
  儒家的禮治
春秋
  春秋大義
  春秋三傳
爾雅
第四章 先秦諸子
諸子百家
尊子意義
子學意義
道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莊子與《南華經》
  其他
儒家(先秦時期)
  儒的起源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孟軻
  荀子
  孟荀之不同
墨家
  儒墨不同
法家
  代表人物
  起源
  派別
  管子
  商鞅與《商君書》
  《申子》
  《慎子》
  韓非子
名家
縱橫家
陰陽家
  大九洲之說
  終紿五德
  自然觀
  歷史觀
  政治倫理
雜家
農家
第五章 史學
概說
  史官之設置
  史之價值
  史之區分
  三長
  六家
史之分類
  編年體
  紀事本末體
  政制史
  學術史
  紀傳體
史記
  《史記》殘闕
  《史記》注釋
漢書
  修撰者
  修撰動機
  紀事年代
  內容
  《漢書》剽竊之譏
後漢書
  修撰者
  修撰經過
  年代
  內容
三國志
  修撰者
  紀事年代
  內容
  正統問題
晉書
  主撰
  修撰經過
  紀事年代及內容
  晉書特點
宋書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宋書特點
齊書
  名稱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齊書特點
梁書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陳書
  修撰者
  經過
  特點
魏書
  名稱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缺點
北齊書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缺點
周書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南史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特點
北史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特點
隋書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特點
舊唐書
  名稱
  經過
  紀事年代與內容
  特點
新唐書
  內容
  特點
舊五代史
  修撰者
  紀事年代
  內容
  傳本
新五代史
  修撰者
  內容
  特點
宋史
  修撰者
  經過
  紀事年代及內容
  特點
  缺點
遼史
  修撰者
  紀事年代及內容
  缺點
金史
  修撰者
  紀事年代及內容
  優點
元史
  主撰者
  紀事年代及內容
  資料
  缺點
新元史
  修撰者
  修撰經過
  內容
  取材
  成就
明史
  主撰者
  紀事年代及內容
  特點
二十四史
  編年體:《竹書紀年》
  編年體:《資治通鑒》
  紀事本末體
  通鑒紀事本末
  其它紀事本末體史書
  政制史〈通典〉
  通志
  十通
  學術史
宋元學案
  修撰者
  經過
  價值
明儒學案
  修撰者
  內容
  價值
清儒學案
  修撰者
  態度
  取材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3:45 | 顯示全部樓層
注:文章摘自互聯網   作者 佚    整理 延章
引子

所謂的“韓國最新的研究成果”
– 孔子為韓國後裔
– 姚明有韓國血統
– 佛祖有韓國血統
對以上“學術”成果,一個儒者會怎麼看。
經學之亡
    1906年9月2日,光緒帝頒佈上諭:廢除科考(後果)
– 自隋朝設立的文官選拔制度就此消亡。
– 維繫儒家價值體系正統地位的根本手段就此消亡。
– 儒家價值體系最高形式的載體經學,在新式學堂中失去了主導地位。
1912年1月19日,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
1912年5月,第二道令: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 。 7月,蔡又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校不應祭孔 。
1919年,全國教育聯合會+國語統一籌備會議,推動國語運動, 配合新文化運動,掀起了強大的語言文字改革運動,改文言文為 白話文 。
1920年,教育部接受胡適:學校國文課本改為語體文。
(後果)– 不讀《十三經》,看不懂古文
國學復興
2004年7月,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在海外 建立100所孔子學院“ 。 2005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掛牌授課 。
2005年11月,北大哲學系“乾元國學教室”開辦國學班,學員 為40多老闆、行長、政府官員。 2006年8月,復旦大學哲學系宣佈開辦“精英國學班” 。
2006年10月,清華大學開辦“中華文化精髓與現代企業謀略高 級研修(上海)班 。
2005年,蘇州菊齋私塾開館,掛孔子像 。
2006年,武漢出現首家蒙童學館,湖南平江、江西南昌、江蘇 徐州、重慶等地出現許多現代私塾。
2006年7月,上海出現全日制私塾孟母堂。
2008年8月8日,京奧開幕式三千弟子誦《論語》。
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 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故不足以立國矣, 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 亡而國仍力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 即將影響國家之存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名稱的起源

國學:中國的傳統文化

包括文字學、經學、史學(章氏持此論) 。 即“中國學術”之省稱,一般指清中晚葉以前中國所固有的各類學術系統總稱,及其後中國及 世界研究中國傳統學術(以文、史、哲為主) 的學術,以別于“西學”。

別稱 別稱 中學 國粹 國故 國故學 舊學 漢學

國學名詞的產生

國學名詞的產生 , 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義和團運動後,士人研究西學之風日盛,各種翻譯、哲學、倫理、政治等有 義和團運動後,士人研究西學之風日盛,各種翻譯、哲學、倫理、 異於舊有學說者, 新學“ 異於舊有學說者,為”新學“ 。

1901年 梁氏在《中國史敘論》中提到“國粹” 。

1902年,梁氏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以保護國粹為主義。

1902年 梁氏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 以保護國粹為主義。

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成立國學振起社

1906年 月章太炎在日本發起“國學講習會” 。

1907年,劉師培、鄧實、章太炎等人創辦《國粹學報》

1907年 劉師培、鄧實、章太炎等人創辦《國粹學報》 。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四大名師入駐講學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

國學的內容

– 中國固有學術內容:

義理——哲學 哲學 義理 考據——史學 考據 史學 詞章——文學 詞章 文學 經世——應用科學 經世 應用科學

– 作為一門研究學術,其研究成果 作為一門研究學術,

國學的分科

四部

經 史 子 集

四門

義理(經、子、玄、佛、哲) 考據(考證學、小學、校讎學) 詞章(詩、古文及賦、詞、曲等,後世的小說) 經世(政治、經濟、社會、兵、工、商、醫等)

國學派別

按學術思想分 按研究類別 經學

學術思想派別: 道、儒、法、墨、名、陰陽、縱橫、 農、兵、雜等

研究派別: 考據、義理、詞章 經學方面: 古文派、今文派

藏書之災

1)秦始皇焚書,只留秦紀者及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2) 西漢末年,赤眉入京以火燒書

3) 東漢末年,董卓挾獻帝遷都,書籍損失很多,後李、郭又鬧 而燒之

4) 西晉末年,五胡之亂,劉聰入京心火燒書

5) 五胡亂華時,書籍隨人南下,梁武帝末年,侯景進京,秘書 省被燒,梁元帝打敗侯景,集文殿及民間書籍七萬本,運往江陵。 周兵南下,元帝以書圍身,一火而燼。

6) 隋文、煬帝皆好書,煬帝南游時,挾書前往,宇文化及廣陵 兵起,損失不少。

7) 安史之亂,書又被毀

8) 唐僖宗年間,黃巢之亂

9) 宋欽宗時,金人入侵,書再被損

10)元兵南下,書又被損。

附錄材料

國學之本體(章太炎): 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 。 歷史非小說傳奇 。

治國學之方法:辨書籍之真偽 。

通小學:通音韻——音韻學、明訓詁——爾雅、 辨形體——說文 。 明地理 。 知古今人情的變遷 。 辨文學應用

蒙學常見書目: 。 千家詩 。 三字經 。 百家姓 。 千字文 。 五字鑒 。 幼學瓊林 。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 。 龍文鞭影 。 增廣賢文 。 唐詩三百首

附錄材料——國學大家

國學大家:康有為、梁啟超、辜鴻銘、章太炎、蔡元培、胡 適、王國維、魯迅、陳寅恪、顧頡剛、梁漱溟、馮友蘭、錢穆等 。

五十人版國學大家:俞樾、孫詒讓、楊守敬、王先謙、劉師 培、嚴複、沈曾植、王國維、辜鴻銘、廖平、黃侃、章太炎、魯 迅、錢玄同、吳梅、羅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餘嘉錫、 柳詒徵、呂思勉、胡適、湯用彤、陳夢家、馬一浮、熊十力、張 君勱、蒙文通、陳寅恪、範文瀾、陳垣、郭沫若、唐君毅、顧頡 剛、吳宓、趙元任、徐複觀、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燾、梁 漱溟、錢穆、馮友蘭、任中敏、牟宗三、錢鍾書、梁啟超、康有 為。

清華四大家: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教授中的 教授)

國學大師之康有為

– 1858年3月19日,生於南海縣,自幼遍投名師,通讀 先秦諸子典籍,少有霸氣,志在創立新教。學理三年後,入深山,常產生幻覺,自以為聖人,為天下蒼生而哭。 – 1879年,遊學香港,佩西人治國有法度,於是開始閱讀 西方著作,返家後,以新眼光研究“公羊” –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 自比孔子,字長素(長於素王),弟子稱呼他為教主、南海 聖人,他稱弟子陳千秋為超回、梁啟超為軼賜、麥孟華為駕 孟、韓文舉為乘參 。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章 小學

小學名稱起源及演變       

研讀古籍的階梯

古書中的許多文字,現在已不通用 所代表的古代語言,已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古書多為輾轉手抄或翻印,錯誤顛倒脫漏,在所難免 戴東原雲: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 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

小學名稱起源與演變

研究古代語文之學,自漢以降,稱為小學。其意有演變: 漢以後,小學成為考究文字的源流的大學問。 。 許慎《說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 六書。漢代以前,用小學來代表一種課程——六書,教兒童識 字的課程。文字學者,為古代孩童啟蒙之學,故稱為小學。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小學一類的書有:《倉頡》、《凡 將》、《別字》、《急就》 。 清代修《四庫全書》,將小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種。

小學別稱

語文、文字學、語言學 。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字學

文字學涵義

文:鄭樵:獨體為文(日月) 。

字:鄭樵:合體為字 (江河),《說文解字》:倉頡 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 謂之字 。

文字學:研究形體、讀音、詞義的來源、結構、變遷的 系統知識,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的知識 。 許慎《說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 先以六書。班固《漢書·藝文志》雲:古者八歲入小學, 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漢代以前,用小學來 代表一種課程——六書,教兒童識字的課程。文字學者, 為古代孩童啟蒙之學,故稱為小學。

文字學的內容

字形:即狹義的文字學 。

字音:聲韻學 。

字義:訓詁學

字形

漢字六書

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一二三刃本中 末 )。

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山水門手足目米)。

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婆娑園圃聞 問 )。

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苗炙絞祭 )。

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顛頂、稿稈、 謀謨)。一意幾字 。

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來能剪 )。

漢字字形的演變

    古文 。 籀文(大篆) 。 小篆 。 隸書(秦篆、漢篆) 。 草書(章草 ) 。 楷書(八分書) 。 飛白 。 (真書)楷書 。 行書

漢字字形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幾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 行書、草書 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甲骨文

寫在龜甲、骨頭上的文字。

金文

記錄於各種青銅、鐵器等金屬用具上的文字。

大篆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傳說周宣王的 史官史籀 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 史籀 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 文”。大篆 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 大篆 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 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秦篆

為秦朝丞相李斯 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 李斯 體。小篆的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 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

隸書

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 的筆劃,從無角變成有角。到了西漢, 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 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磔:用筆 向右下斜 )更加明顯。

楷書

又名真書、正書、今隸。這種字體一直 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 。 唐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

行書

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 種書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 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

草書

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 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 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 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 “一筆書”。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訓詁學

訓詁學涵義

訓:許慎《說文解字》雲:“訓,說教也。”段玉裁 注曰:“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

詁:許慎《說文解字》雲:“詁,訓故也。” 段 玉裁注曰:“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 詁。”

訓詁學:對古代語言、方言、難詞等作出條理性解釋的系統知識

訓詁學起因

    – 通古今 – 兼四方 – 釋疑義

訓詁學所需知識:文字學 。 聲韻學 。

訓詁的方法

形訓:於形得義:見字之形,得字之義,如,日、本、武等 – 凡某之屬皆從某,如《說文·木部》收四百一十九字,皆木之屬。 – 凡物之盛者,多三合其文,如《說文》雲:“磊,眾石兒。”

聲訓:聲音關係之假借。如,不亦說乎?“說”為“悅”之假借,同以 “競”為聲母。

義訓本字為訓:如,《易·序卦》:“蒙者,蒙也”

異字為訓:《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鄭箋雲:“碩,大也。”

相反為訓:《論語》雲:“予有亂臣十人。”亂臣即治臣。

兩字為互訓:《爾雅·釋宮》雲:“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以今制釋古制:《左傳·僖公二十八》注:“大夫,治獄官也。”

以雅言釋方言:揚雄《方言》雲:“期侈,離也。”郭璞注雲:“齊陳 曰斯侈。”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聲韻學

研究發音為聲、收音為韻的原理,以及聲之分類、 韻之分部方面的學問,進而探討古今、地方發音 之不同,進行統一的解釋的系統知識。

聲韻學研究的分期: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近代音、 現代音 。

重要工具:古韻研究最為重要為工具書為《廣韻》,清代有:顧炎武《音學五書》、江永《古 韻標準》、段玉裁《六書音韻表》、戴震《聲類 表》孔廣森《詩言類》、黃季剛《音略》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章 校讎學

校讎學內涵

包括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輯佚學等。

版本學

用來研究各種書籍的寫本、刊本、稿 本、批校本的傳抄源流和雕版源流,優劣對比, 以及紙墨、款式、字體、印記、裝潢等等的學術。

善本

清藏書家所指出書目,多以明世宗嘉靖 為界。宋元刻本,多為善本。明神宗萬曆以後, 亦見嚴格。至於明代,應當看是否經過精校。

標準:足、精、舊 。

版本源流

版本之辨別

版式:版框、版心、魚尾、象鼻、口、 界行

字體:宋版字體,瘦者學歐柳、肥者學 顏體 。

墨:宋刻書,墨色香談 。

紙張:宋刻書紙張堅而密,元版則松而粗。

版本之功用

刊刻:刻書,必須選擇最佳、最正確之 版本。

校讎:劉向校書,即取許多版本互校。 有中書、外書、太常書、太史書、臣向書、臣某書……

典藏:典藏書籍,必分抄本、刻本。刻 本又辨宋刻、元刻、明刻、清刻,以免 善劣雜置。

目錄學

定義

依照群書之類別、性質、編定其次序,並標明其名稱、作 者、冊數、出版時間、地點,以便讀者之需要,此一學術稱為目 錄學 。

目錄之源流

– 西漢成帝時,使謁者收集天下書籍,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 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成,劉向即 “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稱為《別錄》。向卒,哀帝複使其 子侍中奉車都尉劉歆卒父業,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輯略》、《六 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 略》)。

–魏秘書郎鄭默整理書籍,作《中經》(宮中藏書目錄) – 西晉武帝秘書監荀勖與張華整理宮廷之書,又得汲郡古文竹書,編《中經新簿》(分類為:甲、乙、丙、丁) – 唐魏徽、長孫無忌編《隋書·經籍志》,史稱“經史子集”四部。 – 清乾隆三十七年編《四庫全書》,四分法日臻完備 – 十進位分類法 – 中圖法、科圖法、人大法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四大類書

《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奉敕撰。 太平御覽系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李昉等 14人編纂,至八年完成,原名太平類編,旋因趙光 義欲每天閱讀此部書,故易名為太平御覽。全書分 為天、時序、地、皇王、偏霸、皇親、卅郡、居處、 封建等55部,部下分目。每個子目下之資料,系輯 錄自北齊《修文殿御覽》、唐《藝文類聚》、《文 思博要》等類書,此些類書今僅藝文類聚尚存。後 人可利用太平御覽所引經史,以訂正今本之謬誤。 故「存古訂偽」為御覽之最大功用。

《冊府元龜》

(明)李嗣京等重訂 為宋代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歷時八年完成。所 謂「冊府」,即古代帝王藏書冊之府,「元龜」即「龜 鑒」之義,故冊府元龜系從歷代帝王藏書冊之府中,擷 取精義,分門別類,使歷代帝王將相、士大夫之嘉言懿 行,可供君臣治國行事之典範,故初名《歷代君臣事 跡》,後賜名冊府元龜。此書取材嚴謹,僅及經傳子史, 不錄野史、小說、雜書、家傳。此書優點為保存了豐富 的史料,尤其所引正史多為北宋以前古本,可以校補現 存史書之不足與缺乏。但此書編纂人手眾多,故亦出現 徵引資料錯誤、遺漏或互相矛盾之處,且所引書籍未注 出處,不便尋檢原文,是為其缺點。

《文苑英華》

    宋太宗時李昉 、宋白、徐鉉等編 。 大型詩文總集。宋太宗時李昉 、宋白、徐鉉等編。 1000卷。選 材時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 人。作品近 2萬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賦、詩等38類,各 類中又分為若干門目,比《文選》分目更繁瑣。此書選錄有濫、 缺之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曾指出它所收的唐賦“陳陳相 因”,但所輯文獻相當豐富。宋初文集的印本很少,此書所收唐 人作品,有的全卷收入,有的原集後來失傳,給後人的賞鑒、輯 佚、校勘、考訂等工作提供了資料。 。 《文苑英華》于南宋孝宗時周必大、胡柯、彭叔夏 校訂後刊行, 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宋甯宗、明世宗時曾重刻。1966年,中華書 局用宋刊殘本140卷、明刊本860卷影印,校正了原書的一些錯誤。 同時,還收入彭叔夏的 《文苑英華辨證》10卷和勞格的《文苑英 華辨證拾遺》。

《全唐文》

  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總集,也是迄今 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清嘉慶十二年(1807), 清仁宗以內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冊體 例未協,選擇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學 士董誥任總裁。全書凡六易寒暑,至嘉慶十九年 (1814)成書,共計1000卷。首先是搜采十分浩 博。其次是考證校勘較為精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3-16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永樂大典轉到下一頁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