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20|回覆: 5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十三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5 0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3.第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讀】

13.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老子說:『如果一個人寵辱若驚,患得患失,就要注意到真正的大患就在於人自身。』

13.2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字望文生義,就是『龍在室』,即高貴也。『辱』字古義就是『耕作』,後來以之爲賤業,衍生出『恥辱』之意。爲什麼說寵辱若驚呢?人們往往把高貴視爲上位,把恥辱視爲下位。當然,老子在這裡實際假設了一個中位,就是自身當前的處境。如果人們在當前的處境上到更加高貴的一層,內心往往會發生很震動,如果人們在當前的處境落到了更加恥辱的一層,內心會發生很震動。所以稱之爲寵辱若驚。不管是對於地位、名氣等等,人往往都是如此,就是因爲出於自身的虛榮心,名利慾,把自己能不能得到這一些看得太重。孔子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也從某一個角度,來闡明『寵辱若驚』的心態對於爲人處事的不良後果。

老子提出要『寵辱不驚』是基於他對於『道』的認識。他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他道並沒有爵位,但是萬物仍然『尊道而貴德』,就是因爲它『恆自然也』,從來不求得任何名利。

所以老子云:『故貴必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爲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也就是說既然『貴必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爲什麼不能順其自然,等閒視之呢?否則,就是『大患若身』。

從這裡,我們也能理解,【老子】第二章就直接提出『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因爲老子很多關於社會現實的觀點,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闡明的。

我們知道,夏朝就已經開始實行禮制,歷經商朝,在周朝發展到頂峰。特別是周禮往往使得社會等級更加森嚴。周禮固然包括著道德教化的功能,但是我們知道,周禮畢竟是一種原始的統治制度,不可能不體現統治者自身的政治意圖。同時周禮非常講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雖然周禮強調謙讓,節儉,和諧,經過長期禮樂教化也極大的推動華夏文明,但是周禮強烈的等級觀念,無形中也強化了人們的攀比意識和虛榮心理。同時,由於周禮制度最初的破壞者又是包括周天子在內上層貴族自身,那麼上行而下效,自然而然,周禮整個體系開始解體。那麼在周禮解體的過程,也自然包括和諧、節儉、謙讓精神的淪落,那麼在這種情況,由於周禮本身所強化的攀比虛榮之心就如同潰壩之洪水,在長期的積蓄之後,變得恣意汪洋,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對於地位,名利的追逐。周禮所包含的積極道德觀念,變質成了庸俗面子觀念,所包含的高雅禮樂文化變質成了低級粉飾玩樂。所以,一方面是厚葬成風,另一方面卻是臨喪不哀,一方面好禮重樂,另一方面是爲禮不敬。這就是真正的『禮崩樂壞。』面對這種現象,老子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實質上也就是指出『過猶不及』的道理。

所以,老子從個人出發,主張寵辱不驚。以孔子爲例,孔子一生在爲找回的禮樂的實質精神而奔走,但是遇到結果卻是被『禮崩樂壞』的社會所譏諷。孔子自己也說:『事君以禮,人以爲諂也。』但是孔子矢志不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義,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最終六十耳順,終於徹底在心態上參破了榮辱。孔子的修爲經歷說明,一個修道之人,參破富貴貧賤很容易的,但是對於『名欲』的參破,其實是最難的。許多後世的儒家學者,如果從地位,財富而言能做到『無私無欲』,但是在破除『名欲』之障上,往往是力所不及,甚至看得相當的重。常人之欲無外非名、權、利三者,但是有一些所謂的『君子』畢生的精力就是落實在一個『名』上,跟學道之人貪『永生』,學佛之人貪『來世』一樣,亦不可不謂之大欲。而且儒家入世,若有此類之人所作之禍尤爲嚴重,亦不可小覷之。一些儒家學家在學問上展開所謂的『道德』競賽,比的就是誰能把話講到極至,拼的誰能把事做到極端,許多儒家觀點不斷地無限上綱,實際上就是這樣造成的。在當時還無所謂,畢竟名不見經傳,但是一旦成爲所謂的『一代宗師』,充斥於其文字之中的『登峰造極』、『絕冠古今』之語,往往就成爲後人之枷鎖,後世之牢籠。

沙坡 發表於 2011-2-26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後面幾句話律精彩,另外有個猶問想請教一下,老子的寵辱若驚是否應當理解成一種出世思想而不是等級?人自呱呱未嘗入世,而世有尊卑貴賤,要生於斯世,必須入世,入世則有尊卑貴賤,至於寵辱若驚。
, H/ V) L' ?; c* S8 U) j因此問題就在於如何以出世之身處入世之事。

點評

觀點討論,應當禮貌些?  發表於 2011-3-1 11:24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7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13.3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

『貴』的本義是『物值高』,後來引申爲地位高.在此句中即重視之意。『貴大患若身』實際上是要重視真正的大患就是人自身。因爲人之所以患得患失,就是有了出於自身的私心。

老子云:『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爲心。』也就是指出聖人從來沒有從自身出發私心雜念,所以他心裡所裝著的都是天下。老子縱觀歷史,遍觀天下,指出:『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天子侯王不能把自身看得比百姓還重要,而應該『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否則『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把天下的利益棄而不顧,也就失去了天子的根本;憑自己的意志逞強使能,也就違背了統治的宗旨。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還因爲存在私心雜念,所以往往忌賢妒能,好諂喜佞,往往驕奢淫佚,橫徵暴斂,往往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往往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那麼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會失去天下。失去天下在當時也就意味著身死人亡,甚至斷子絕孫。對於古人來說,個人的生死還看得比較淡,但如果是宗嗣不保,那絕對是最大的災禍。由於一己之身之私足以導致命絕、族滅、國亡,不正是『大患若身』麼?

對天下而言,老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出於自身的私心私慾,有什麼擔憂的呢?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當天下當作其身,就相當於世人可以把天下寄托在他的身上。』對於天子而言,這就意味著他真正的得到了天下,而不會失去。所謂『以身爲天下』實質上就是『以天下爲身』,把天下的利益當作自身的利益,把天下的安危當作自身的安危,把天下的憂樂當作自身的憂樂。而不能局限於那個『小我』。而要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需要胸懷和境界的。所老子說:『心善淵,與善仁,政善治,事善能。』方能對天下之功做到爲而不爭,對天下之人做到利而不害。故而『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從『寄天下』和『托天下』的說法,就可以知道老子對於天子之位『合法性』的基本認識。所謂天子者,並非後世所說的君權天授,而是天下之人授權、委託他管理天下。那麼這個思想,後來就發展爲『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有能者居之。』當然,孟子的這種思想還是基於儒家『大德必受命』的天命觀。依然存在著以上天的意志來爲自身張目的思想。老子則要更徹底得多,老子說『以道蒞天下』,老子本身尚無尚虛,所以【老子】並不會不遺餘力地吹捧『道』,無限上綱地溢美『道』,反而說『道』本身可上可下,可小可大。同時他也不存在那種對上天無所不用其極的崇拜心理。對於天子也如此,他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並指出古代聖人說過:『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爲天下之王。』老子面對上天和天子並不是一種誠惶誠恐的心態,對於天子作威作福以顯得其截然不可輕犯,那麼他也是不會苟同的。其實在他的思想中聖明天子亦不可不謂『賢』,『天子之位』不可不謂難得之貨,『天子之富』不可不謂人人『可欲』,所以老子不可能違反自身的觀點去吹捧之,反而只會不尚天子之賢,使天下不爭;不貴天子之位,使天下不爲盜,不現天子之富,使天下人之心不爲亂。否則,老子的思想就很難自圓其說。

實際上一些儒家未流,極力抬高天的地位,使人對之頂禮膜拜,繼而只是爲了以君權神授的說法鞏固天子的專制地位,只是爲了把自己的一家之言說成任何人不得違逆的『天道』。而【老子】則不然,老子就是冷靜客觀地揭示他所認識到的社會規律。老子並非冷漠,就如同一位替病人做手術的大夫,不可能直接投入太深的個人情感而失去理智,但是在一刀一針的背後恰恰是大愛無聲,正所謂『聖人不仁,關心則亂。』當然,老子及其思想在後來的流變中也遇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吹捧,甚至被神秘化,從這一個版本的自身章節中就能略知一二。但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基於什麼動機,實際上吹捧老子及其學說和吹捧孔子一樣都背離二位古賢者生前的意願和思想,對老子、孔子的形象,對文化的傳承,對歷史的發展都造成極大的負面作用,甚至是惡果。


7 J0 C- _- d+ W) q: X1 H2 P# A5 l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解析得很好,感受到了道家與儒家的不同。不過某些觀點不敢苟同,若天者,賢乎貴乎?天賢而不爭耶?天貴而使不盜耶?抑或天本無賢貴而人譽之?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另有不解,請先生賜教,聖人不仁關心則亂,天子如何?以身爲天下是謂仁乎?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沙坡 的文章. T9 o/ S7 d  V. a& n; i" C

2 |' L. K8 [* b$ }貴賤富貧本來沒有什麼入世出世之說,不過入世者,分等級,有貴賤,出世者,自然而然,猶天之無貴賤賢不肖。+ x. G( d, |! V- V& j1 \
儒帥佛道法兄所解析的應該是入世之中,人之貴賤富貧吧。) r- H& W% z2 T  p& h
因此,現在社會把未成年人(視之出世)歸於法律之外(不完全)是有道理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