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3|回覆: 5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四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1 2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讀】
4.1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
   所謂『道沖』即『道盅』。『盅』是【老子】對『道』性質的描述,則特點就是虛而不盈、虛而不。至於何為『虛』,在【老子】也是說得比較清楚的:

8 H3 o# V. p; k& @$ k/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動而愈出。【第五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1)無形無狀、無色無味。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湛兮似或存』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2)無處不在,無所不存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3)無窮無盡、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動而愈出。
4)無邊無際、延綿不絕。

. A( r5 ~: ~6 V7 p! `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實際上,根據這一些特徵,在現實的世界上最為接近的物質,無非就是氣。但是古文氣字往往寫作『』或『。在道家的經典一直沿用這個『』字,認為『』並不同於『』。,此『』,不同於彼『』,是有原因的。老子認為可以用『』描述『道』的外在特徵,但是還不足以描述『道』的本質特徵。所以【老子】第二十一章指出: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認為和一般的氣不同,道之氣,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這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道最終生成的萬物各各有形態和物征。所謂『種瓜得瓜,種豆種豆』或者『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子也正是對於這種規律的認識。而這種規律恰如【老子】第三十四章所言『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在這個規律的背後,正是道在右左。當然進入現代社會,對於有生命的物種,我們進一步知道這是DNA在發揮作用。但老子那種時代則不可能深入到這一點。但是老子認為道雖然虛無,但是卻萬事萬物芸芸而作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生命物種,沒有空氣就會死亡這一點,想必老子那個時代,對於這一點是相當明確了的。顯然老子說的『』並非空氣簡單,『』對於天地萬物的意義卻和空氣對於生命的意義是同樣的。也就正是這一點,【老子】把『道』和『』緊密聯繫起來。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字有一個『灬』字底,則說明古人已經掌握了水這一種物質,具備了固態、液態、氣態的特徵。所謂『』恰恰就是水從液態經過加熱成為氣態的過程。同樣水對生命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寓的。在郭店古簡中就有【太一生水】一篇。指出『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
    所以,可知早期道家往往要麼把『水』作為『』一種特殊形態,要麼把『』作為『水』的一種特殊形態,視為同一種物質而已。老子在對於『道』的描述中也經常利用水的特徵來取譬:
    如: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四章】
   『渙兮其若凌釋』、『混兮其若濁』【第十五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第七十八章】
   不管是『道』作為哪一種形態,按照【老子】說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一旦演變為萬物的形態,存在萬物之中。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仍然是由道來支配的,這種規律就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雖然散佈在萬物之中,但是仍然以(或者水)方式來使萬物之間相互調和。
延章 發表於 2011-1-13 02:5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章了啊,拜讀了,可惜這段時間太忙,不然能及時與兄台探討探討,那該多好啊
延章 發表於 2011-1-13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1 20:31 7 Y, t2 I9 t& i0 y+ O$ O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 ...
$ M" n8 l9 j; z  h2 c0 q9 Y+ ?' X7 M
道沖,沖,即沖,是盅中盛水的一種狀態。5 X* n1 E4 T* a& |( g! L/ v8 b
漢字簡化後,沖字主要意義變成了『衝動』的『沖』,極易引起古文原義的誤解。% ?* @, `! X, |' p, m
沖字的康熙字典解釋) m1 T+ `$ _; f9 f7 f9 K2 P

! s1 s% A( \5 H  _7 \ ! _- R1 m) W0 N( i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3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 H" l( G! Z/ g( Y8 X: v5 {- r9 J5 }
! q% J9 ?' r! q2 ^孟子曰 身不懷道 不行於妻子 哈哈 你還是多跟你的新娘子探討吧 別不務正業 哈哈~~

點評

涮我啊  發表於 2011-1-18 13:42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3 12:35 | 顯示全部樓層
4.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本章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實際上指出『道』並不是外在的,而是和萬事萬物已經融為一體,無所不在,無處不行,不為人所直接察覺。但是仍然保持着『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特徵,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
   老子的視角和常人是不同的。就好比我們在河邊看見河床上水草,水流中的游魚,我們關注的往往是水草和游魚,但是老子卻是關注的水本身。如把天地萬物視同水草和游魚,道就如同水一樣,既浸入於它們的體內,也將它們所包圍。沒有任何事物能脫離於道而存在。但是與人對水的感受之不同,我們只要稍加留意,還是能意識到它的存在。而對於『道』畢竟是視而不見的『』。因為它不會阻擋我們視線,所以我們更加留意是天地之間,萬物紛紜,生生滅滅的有形世界。但是老子用透澈的眼光捕捉到了它的存在。所以老子說『湛兮似或存。』也就是『道』是如此的透明清澈,卻仍能讓人感愛的它存在。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5 04:35 | 顯示全部樓層
4.3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在這裏說,雖然不知道是誰創生了道,但他能確定的是道創生於天帝之先。這一句話是極有分量的。在老子之間,人們把天帝視為最高的主宰,對上天加以頂禮膜拜,唯上天的意志是從。在老子沒有闡明這一點之前,人們要了解上天的意志,全憑占卜。而老子提出『道』並指出『道』高於天地鬼神的地位之後,人們只要掌握『道』的規律,就能主動地了解上天的意志,而這就是孔子說的『知天命』。所謂占卜之術在人們社會生活的作用和地位,就顯著的下降了。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老子】五千文裏不談【易】。
   繼而【老子】在第二十五章指出: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這一章裏,老子明確指出『王亦大』並強調『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所謂『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顯然在這裏,老子把道至於天之上,同時又說『道可道』。實際上就是指出王也直接法道,也就正是因為這一點,作為人能知曉天命,就成為了可能。同時這種四大的說法,也就把除天神、地神以外的神靈至於了人之下,這種認識也進一步掃除了人們的迷信思想。【論語】上云:
   『子不說怪力、亂神』、
   『務明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不然,獲罪於天,無所謂禱也』
   孔子對於鬼神這種立場,恰恰是因為老子通過對『道』的揭示,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
  【老子】第六十章進一步指明: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在這裏直接就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雖然老子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但是鬼神也不過是天地萬物之一,也要受到道的支配。所以『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也就是說即使鬼神顯靈,也不會傷害人。
    所以老子提出道在『象帝之先』並『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把人從對上天的恐懼和迷信中解放了出來。雖然老子並不否認天帝的存在和其地位,但是人通過對於『道』的把握,就能知曉上天的意志。正是因為這種神秘色彩的淡化,人們祭祀上天時心態不再是恐懼,而是敬畏。
   祭祀和占卜在當時而言是社會生活極其重要的事情,同時也就成為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先秦時期並不是誰都可以去祭祀上天和占卜天意的。最早只有神權人員具有祭天的權力,同時天子也唯有其通過占卜才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實質上也就是神職人員壟斷了天命的解釋權。商朝後期天子開始親自祭天,至於占卜則仍然依賴於神職人員。周朝天子也同樣親自祭天,但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說法,恰恰折射出周朝的天子至少是可以自行占卜的,並不見得依賴於神職人員。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周天子是集君權與神權於一身。其結果自然是天子的意志就更加突出了,隨着占卜的作用日益弱化,君權也就比較徹底地從神權中解放出來。從此以後,神權在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壓倒過君權。
   老子提出『以道蒞天下』,雖然仍然只有天子才具備祭天的權利,但是其提出『以德交歸』就進一步降低占卜的地位,其實質上也就使得社會各個層次的人們都獲得了『知天命』的權力,從而主動把握自身的命運。從『以道蒞天下』到『大德必受命』,正是反映出古人對於天命觀的突破。
    【論語】中孔子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同時又云『五十以知天命。』這些言論在老子提出了道德之說,人們思想開始進一步擺脫盲目的迷信,使自身意志得以進一步的張揚。與此同時,孔子又云:『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就表明當時,與此同時神職人員流落到民間,使得占卜之術在民間卻開始日趨泛濫,甚至孔子也受到了其影響。類似於【易】這樣以前秘而不宣的王室典籍,隨着占卜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日益沒落,卻在民間開始大行其道。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老子本來和【易】是分道揚鑣的,故而貴道而重德。孔子讀【易】是明【易】之理,對於迷信占卜之術,他並沒有多大興趣。但是在老子和孔子身後,不管是老子的思想,還是孔子的思想,都重新和【易】結合。老子的思想在後來的流變中居然摻入占卜、八卦之術,而孔子的思想也曾經一度在東漢時期發展為讖緯神學。值得注意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走向這一步,最早恰恰並非是來自官方的推動,而是儒道之說自身在民間的流變。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