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5|回覆: 2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三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9 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解讀】
3.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爭』在甲骨文的寫法多達120種,『斗』亦有28種寫法。每個字各自寫法上大同小異,但是其出現頻度之高,倒是能反映出當時社會風氣,而『和』字不見於甲骨文,首次出現在金文中,和字的寫法在篆書中有25種。而『謙』和『讓』字則既不見於甲骨文,也不見於金文,直到篆書中才出現,寫法也均較多,分別為20和10多種。從爭、斗、和、謙、讓這些文字的出現和演變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文明進化的歷史。
   『盜』古文寫作『,從從皿。而,從氵從欠,即古文『涎』也就是流口水。所謂『盜』就是『垂涎器皿中的食物』,引申為偷食,後來具有了『私自取物』之意。那麼無獨有偶,『偷』、『盜』、『竊』三個字均不見於甲骨文和金文,而首見於篆書,也可以作為當時社會風氣敗壞的一個旁證。歷史發展到春秋時期,人們相互謙讓的社會風氣卻發生了逆轉,爭鬥之心開始日趨嚴重,偷盜之人開始與日俱增,而偷盜風氣從文字上而言,似乎是個新生的現象。這恰恰折射出的周禮所形的道德觀念正在發生解體。老子的思想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在這一章裏【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所謂『不尚賢』,一說是不尚賢者,老子既然主張功成不居,自然反對刻意推崇賢者,所以這說得通的。另一說是『賢』即『多財』,或者是『富人』,這也是說得通的。但是後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財與貨正如相對。財是指平常的貨物積蓄,而難得之貨,則是稀有的珍寶之類。但是由於【老子】有多個版本,而其最終成篇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所以【老子】後來的編者對『賢』均不按其『多財』的本義來使用。如『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所謂『不見可欲』是精華之語,『見』即『現』實際上老子發現人的欲望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刺激,是無限膨脹、無限複製的。所謂『慾壑難填』就是這樣形成的。比方說,更為典型的是當時的儲侯為了個人野心,發動侵略戰爭,往往對老百姓誘之以利,以土地、擄掠、軍功等等相引誘。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0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3.3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繼而說『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就是主張使老百姓長期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樸狀態。這樣,即使有智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在郭店簡本【老子】裏則云『人多智,而奇物滋起。』同時又指出『民多利器,則邦滋昏。』老子在這裏說的『知』,並不是指文化知識,而是指『奇技淫巧』
其實在儒家的經典【禮制.王制】中,老子的思想同樣得到了體現,如『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奸色亂正色,不粥於市。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木不中伐,不粥於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以上引文中『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和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又如『
* i, X: d# F) u9 S% A' o8 `% E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凡執禁以齊眾,不赦過。』
這些內容不得不說,和老子『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和『若使民恆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的思想如出一轍。事實證明儒家思想和老子之間也是有着很深的淵源的。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9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3.2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在第十二章中, 【老子】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實際上在這裏,【老子】說法是比較誇張的,可能是因為『語不驚人死不休』原因,但是如果作為思想家,這種表達方式不足為取的。但是老子畢竟說出了類似於『玩物喪志』、『利令智昏』的道理。這也就是民爭利、民為盜、民心亂的根源。【老子】認為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正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實質上在這裏『腹』是指代正常的生理需求,而『目』、『心』、『志』則指代超出這種正常的生理需求之外的欲望,比方說『名望』、『地位』、『權力』等等,甚至還包括了作為人的審美需求。當然,當時平民百姓也往往沒有實力,甚至權力講究這些。在五色、五音、五味的背後,實質是統治階層奢移的生活,但是作為地位僅高於野人的國人還是可以跟風而至的。雖然這其中也包括了文化和文明,問題是孔子指出魯國三桓『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時候,這些大夫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推崇文化和崇尚文明呢?所以,老子和孔子在許多觀點上並沒有絕對的衝突,但是對於同樣的社會問題,提出的解決之道有所不同,難免也出現對立的觀點。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