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7|回覆: 5

孔子不是標題黨--【論語☆鄉黨第十】串讀

[複製鏈接]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7-31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0-8-1 06:13 編輯 ; e5 j+ _" D2 J' y* ^
' D! d  C9 y+ X- b0 V! M; a1 @

論語☆鄉黨第十

【鄉黨】是【論語】中着重反映了孔子在魯國與弟子學禮、習禮、行禮的重要篇章。但是這一篇如何斷章,如何編排,往往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爭議頗多。【論語】編者和注者往往從『君子三畏』之『畏大人』出發,把『畏』解釋在『畏懼』、『害怕』而不是理解為『敬畏』、『敬服』,所以刻意渲染其在一些場合『誠惶誠恐』的心態,再加上【論語】編者在文筆上的生澀、呆板,特別是我們自身將孔子言行的記錄與孔門習禮教義的混淆,以至從此篇出發垢病孔子和禮學的人非常之多。但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作為一般的讀者,主要是從整體上去把握當時的社會風情,體會禮在當時社會交往中重要地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正確的解讀,去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場合行禮時態度為何有所區別。從中,我們才能明白孔子是如何把他的思想理念以禮儀的方式貫徹到日常生活之中。這部分內容由於涉及古禮的部分相當的多,相當的細,需要注釋的也比較多,有興趣者可以自行詳加研究。但是其中一些關鍵的細節,涉及到孔子對於禮的根本立場,涉及到夫子自身人格和性格特徵,則不能不加以詳察。否則就不能真實地還原孔子的風範。

另外,在本文中用★表示此章為孔子的行禮實錄,☆表示是孔門提倡的禮儀規範,當然大家可以置疑,沒有標識的,我自己也存疑。之所以這樣區分,是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孔子。說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去按照【學生守則】的行文格式去描寫一個人物,這個人物最終會是一個什麼形象當然可想而知。

10.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擅言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裡、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恂恂(xù)』,形容人『溫和恭順』,『便便(pián)』,辯,指善於辭令。

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在平常的生活中,雖然誨人不倦,但是也不是好為人師,更不會擺出一套師道尊嚴的樣子,對人溫和恭敬,平易近人。在宗廟朝堂上,卻能說會道。『唯謹爾。』說明,孔子平時跟朋友、弟子一起說話、聊天時,其實往往意氣風發,說不定談笑風生。所以,【論語】在這裡側重交待一句,夫子在宗廟、朝廷談論祭禮或政事時,只不過比平常要嚴謹。如果孔子平時一貫如此,那就沒有特別交待的必要了。

10.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直而不犯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侃侃』指說話理直氣壯,不卑不亢,溫和快樂的樣子。『誾誾(yín)』指正直,和顏悅色而又能直言諍辯。 『 踧踖(dí jí)』形容人態度恭敬而慎重的樣子。『與與』指小心謹慎、威儀適中的樣子。

孔子跟下大夫和上大夫說話的態度還有微妙的不同,正如『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所以他對下大夫說話更加親切,對上大夫說話更加直陳。『踧踖如也』雖然傳統一般都解釋為『恭敬而不安的樣子』,但個人不敢苟同,恭敬足矣,何來不安之說。可能正如同上文『唯謹爾』,可能孔子在態度上更加小心謹慎吧。『與與如也』,楊伯峻先生解釋為步態安詳。

10.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國君召去接待賓客,臉色要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向和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姿態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做事情要周到,也很注意禮節。『揖所與立』表明離開自己的位置時,對周圍的人禮數要很周到,不能有迫不及待的樣子;從『必復命』可以加深『對事君以忠』的理解,就是做到盡心盡力,故而有事必復;從『賓不顧』可見禮儀要求必定目送客人,直到其不再回頭,才離開去復命。

所謂『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雖從傳統的解釋,個人認為沒有那麼複雜,是指整理左右兩邊衣袖,前後的衣裳,使穿着變得整齊。


0 y! r$ U+ ~/ m5 T* i- P) A/ t

點評

孔子跟下大夫和上大夫說話的態度還有微妙的不同,正如『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為何需要這樣的不同態度呢?其中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題外話,在西方,提倡人人平等——在言談   發表於 2010-7-31 23:49
延章 發表於 2010-7-31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作為一般的讀者,主要是從整體上去把握當時的社會風情,體會禮在當時社會交往中重要地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正確的解讀,去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場合行禮時態度為何有所區別。從中,我們才能明白孔子是如何把他的思想理念以禮儀的方式貫徹到日常生活之中。 ...
. t& g& t- G9 H; l* I) i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7-31 21:43
& e6 z6 V2 ~, t6 I
說的很好,天道之應用到人道,這應該是孔夫子的倫理理論的原則,如果只是用文學的方式去翻譯一部經典之作,而丟棄其理論原則,那對這部經典是個侮辱。
: l& Y% f6 b* [; W3 D& n作為一種指導人類關係建設的理論,探究論語時,我們就應該持『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場合行禮時態度為何有所區別』這樣的態度去閱讀,這遠遠勝於沒有標準的所謂批判與繼承的方式。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1 0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鄉黨第十【鄉黨】是【論語】中着重反映了孔子在魯國與弟子學禮、習禮、行禮的重要篇章。但是這一篇如 ...$ R. ~" Z* |' @! y! V2 \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7-31 21:43
- @- O) N1 ~5 K1 A
----------------------------------------------------------------------------------------------------
* g3 C8 j1 o& w2 Q* [" P3 s在言談上"不凌下,不援上."前者鼓其暢所欲言,直言相陳;後者不對其溜須拍馬,阿諛奉承.至於你說的人人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本質上應該沒什麼區別.這種平等也不是簡單的說話口氣和神情上的雷同.5 W$ N1 N# S9 y7 V9 `

點評

難道一個人跟老爸和兒子說話的態度是一模一樣的?  發表於 2010-8-9 22:16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這種態度的不同,明顯不是一種無條件的平等   發表於 2010-8-4 21:31
我的意思應該是指態度,西方的人人平等,應該更傾向於無條件的同等,而不凌下不援上,似乎只是其中一種。無條件平等,或許還包括不管經驗學識多少,一概視之同等的經驗與學識   發表於 2010-8-4 21:26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1 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翼如也,復其位,椒措如也。】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神情收斂。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莊重,腳步也加快,儘量壓低說話的聲音。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要恭敬謹慎,屏氣凝神。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舒展,做到自然平和。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仍然保持恭敬的樣子。

在這裡摘錄一段基於傳統解釋的譯文,供大家先對比一下:『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

應該說如果按照傳統的解讀,孔子在君王面前簡直就是如同『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只要從君王那裡出來立即就『恬然自得』,心情舒暢得不得了。個人認為這不符和孔子不卑不亢,從容中道的性格,給人以做作之感。所以,認為【論語】作者和注者為了突出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形象,在描繪和演繹孔子時,使用了一些渲染和誇張的手法。而且在【論語】中,『□□如也,如□□』這樣的語法格式只見於本篇,看來為『栩栩如生』的描繪出孔子的形象,【論語】的編者是煞費苦心。但是『如不容』、『其言似不足者』、『屏氣似不息者』這類的誇張式比喻實在是不敢恭維。

『鞠躬如也,如不容』的中『鞠躬』並不是曲身行禮,而是『恭敬謹慎的樣子』,在這裡應該是收斂心身,端正儀容,使之不松馳、不散漫、不放肆的意思。倒不一定非要做到畢恭畢敬的地步。所謂『如不容』一般解釋為『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個人認為『如不容』就是表情平淡的意思,形容人沒有什麼表情。

所謂『其言似不足者』,是指孔子在經過國君位置會儘量壓低自己說話的聲音,好像中氣不足一樣。而『屏氣似不息者』,一般是態度下比較嚴肅、端重、認真,往往是收斂心神的表現,特別是在氣氛比較肅穆和凝重的場合出現自然而然的生理反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害怕,驚恐造成的。

所謂『逞顏色,怡怡如也』就是流露出自然的表情之意,在這裡是指臉色適當的舒展開來。『怡怡如也』也不是怡然自得的意思。『怡』的本義是『和』,並無側重強調『愉悅』之意,是指表情平和。

按照上面的修正過的注釋,白話譯文所表達出來的行禮過程,更加自然,也更加穩重。反而不會給人以矯揉造作、裝腔作勢的感覺。我想孔子對於禮儀當然也注重儀容舉止,但是他更加明白『誠於心方能形於外』,所以在各種場所能做到自然得體,收放自如。

10.5【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縮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出使別的諸侯國,)拿着圭,恭敬謹慎,像是生怕拿不穩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在鄭重地交給別人東西。臉色莊重得像面臨戰鬥,步子邁得又狹又密,仿佛行於一線,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露一臉和氣。以私人身份會見時,則是愉悅歡快的樣子。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這裡,『如不勝』一般被理解和解釋成了『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可能禮儀要求圭執在手裡,要持得端正,並有一定的力度。防止顯得動作輕飄的,有失莊重。當然如果失手掉在地上,那想必是嚴重的失禮了。在【儀禮•聘禮】中描寫類似場面的手法似乎更強一些,如:『執圭,入門,鞠躬焉,如恐失之。』

『勃如戰色』也有譯為『臉色莊重得像戰慄的樣子』的。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在這種場合,往往是惶恐不安的樣子。既然是出使別的諸侯國,更加要體現出於不卑不亢的原則。既不在各種場合失禮,表達出來出使誠意也應該最大限度的體現和維護本國的尊嚴。

所謂『足縮縮,如有循』有的解釋為『步子縮得很小,好像沿着一條直線往前走。』

『有容色』按照【儀禮•聘禮】上『及享,發氣焉盈容。』的說法,就是『發氣焉盈容』。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得態度更加虔誠,精神更加飽滿。可以譯『滿臉和氣』。所以說,前文中的『鞠躬如也,如不容』 根本不是『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的意思。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0-8-2 00:05 編輯 1 L& }, G+ u; w; T

! o0 c# ^6 @5 `: T# i

10.6【☆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弔喪。大年初一,一定要穿着禮服去朝拜君主。

這一段因為涉及古禮,需要注釋的內容比較多,有興趣者可自行了解。此段以『君子』開頭,嚴格來說,應該是孔門對弟子的具體穿着禮儀要求,當然孔子在平日也是如此。總的來說,本篇中除了明確提及孔子的以外,其它各章,當可視作孔門弟子當時習禮的規範。其實作為後人,如果,我們把這一篇的許多內容,如視之為孔門自身學禮和習禮的教材或規範,並不是對孔夫子的行禮的描繪,才能理解其語句為何變得『生硬』、甚至『機械』。作為學禮的教材,畢竟只是文字的描繪,往往是言不及意,詞不達意,甚至以詞害意,正是強而言之的結果。在本篇里,如果是明文提到孔子的,語氣則自然、生動許多。

10.7【☆齊,必有明衣。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割得不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或者違禮。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在國君祭祀典禮上助祭時,不能上呈過了夜的肉。各種場合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這裡基本參照傳統的解釋,但是唯有『祭於公,不宿肉。』一般解釋為『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士人和大夫在國君舉行祭祀典禮時,也要當天宰殺牲畜,用最新鮮的肉去助祭,是不能用過了夜的肉的。另外,『割不正』是指宰殺牲畜時的分解方式,不是指『切不正』。『正』也不一定是方方正正,而是指有一定的解剖路數,不能胡砍亂剁。

10.9【☆席不正,不坐。】坐席擺得不符合禮數,不坐。

10.10【★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鄉里人舉行飲酒禮時,只要老年人先出去了,孔子自己也就跟着離開。鄉里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着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灘(nuó),迎神以驅逐疫鬼。『阼(zuò)階』即大堂東面的台階,一般說是主人所立,迎接賓客之地。也許這裡是想進一步展示孔子是如何『不為酒困』的,只要長者離開了飲酒的場合,孔子也就跟着離開了。可能『朝服而立於阼階』也有一點『敬鬼神而遠之』的意味。

10.11【★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以表示親自拜謁朋友之意)。季康子派使臣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不能當面拜謝,所以不敢品嘗。』

對於『丘未達,不敢嘗』一般解釋為『我不明藥性,所以不敢嘗』。也許有可能這些藥品按照禮制的規定不是孔子能使用的。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9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10.1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10.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於君,君祭,先飯。】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吃飯後吃菜。

10.14【★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着,身上蓋上朝服,拖着大帶子。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10.15【★入太廟,每事問。】見【論語.八佾】

10.16【★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殮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朋友的饋贈,即使是車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行拜禮。在古人眼裡祭肉是神聖之物,也是精神載體,既是代表子孫後人的虔誠之心,也是代表上天先人的賜褔,所以孔子當然要拜之。

10.17【☆寢不屍,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做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10.18【☆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着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大意是不要東張西望,不要高談闊論,不要指指點點的吧。

10.19【★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可能孔子和弟子在路上遇到被一群野雞。有的弟子對野雞『大聲以色』的驅趕,但是野雞飛上天空之後,過了一會兒仍然聚集到大家的周圍。於是,孔子說:『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振一振翅膀,象是回禮一般,然後最終飛走了。 『嗅』按照一些解釋,疑作『狊(jù)』,指『張兩翅之貌』

末章是【論語】中的千古懸疑,往往是各執一詞,眾說紛紜。所謂『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其實可能示意弟子由它去吧,不必哄趕了,古人對萬物生靈都有惜生的思想,在植物的生長季節和動物繁殖季節往往對它們是十分愛惜,唯恐傷之。這樣的事情見於史是相當多的。比方說,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在單父當政三年,孔子派巫馬施前往觀察政績,巫馬施來單父碰到一個打魚者,見他打到魚,又放走一些,巫馬施問他緣故,打魚者回答:『大夫(指宓子賤)很愛它們,大夫想叫小魚長大,所以打到這種魚我們就放掉。』巫馬施回去告訴孔子說:『宓子賤的德行真是達到極處了,使得人們暗裡做事,好像有嚴厲的刑罰在身旁似的,他是用什麼方法達到的呢?』孔子說:『這一方面用了力,那一方面就能表現出來』。

所以孔子說『時哉!時哉!』這正是野雞的繁殖季節,就不要使它們驚恐吧。子路這個時候出來,對着野雞拱了拱手,也許是表示歉意吧。不料,這些野雞居然像也懂得禮數一樣,振動翅膀以示還禮,並飛走了。其實這一段話,多有附會之嫌,不過是【論語】編者想從『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出發,渲染孔子『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的思想,強調以禮相待,禽獸都能明禮,何況是人呢?

通觀全篇,也是如此,如何斷章,如何編排,也是各有各的見解。在閱讀【論語】時,建議有勇氣對【論語】的編排進行調整。特別是對於這樣的篇章通過適當的斷章和組合,把孔門禮儀的教材和習禮的規定歸為一類。把對孔子本人行禮的描繪歸為一類。

正所謂『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應該說,這是【論語】重點反映孔子及弟子習禮、行禮規矩和情況的內容。【鄉黨】的本來主旨是想體現孔子及弟子在魯國國內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各種禮儀文化。但是難免在文字上顯得呆澀、教條。讓人費解的是篇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一句,貌似與全篇主旨無關。然而這恰恰是全篇的神來之筆、點睛之筆。禮以人為本,人以仁為本,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如果我們在崇禮、學禮、行禮之時,捨本逐末,買櫝還珠,徒具形式,附庸風雅,忘記了夫子『人而不仁,如禮何』的警醒之句,那麼這樣的禮儀搞得再鋪天蓋地、繁文縟節,也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名禮實利,鋪張浪費,極盡奢靡,甚至會無端生事、無事生非、殃及百姓,禍害蒼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