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3|回復: 5

孔子不是标题党--《论语☆乡党第十》串读

[複製鏈接]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7-31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儒帅佛道法 於 2010-8-1 06:13 編輯 $ w0 F8 B  [0 N3 b8 q
3 \4 m& n( A+ d' V" C3 [

论语☆乡党第十

《乡党》是《论语》中着重反映了孔子在鲁国与弟子学礼、习礼、行礼的重要篇章。但是这一篇如何断章,如何编排,往往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论语》编者和注者往往从“君子三畏”之“畏大人”出发,把“畏”解释在“畏惧”、“害怕”而不是理解为“敬畏”、“敬服”,所以刻意渲染其在一些场合“诚惶诚恐”的心态,再加上《论语》编者在文笔上的生涩、呆板,特别是我们自身将孔子言行的记录与孔门习礼教义的混淆,以至从此篇出发垢病孔子和礼学的人非常之多。但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一般的读者,主要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当时的社会风情,体会礼在当时社会交往中重要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解读,去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场合行礼时态度为何有所区别。从中,我们才能明白孔子是如何把他的思想理念以礼仪的方式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这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古礼的部分相当的多,相当的细,需要注释的也比较多,有兴趣者可以自行详加研究。但是其中一些关键的细节,涉及到孔子对于礼的根本立场,涉及到夫子自身人格和性格特征,则不能不加以详察。否则就不能真实地还原孔子的风范。

另外,在本文中用★表示此章为孔子的行礼实录,☆表示是孔门提倡的礼仪规范,当然大家可以置疑,没有标识的,我自己也存疑。之所以这样区分,是为了更加真实的还原孔子。说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去按照《学生守则》的行文格式去描写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最终会是一个什么形象当然可想而知。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擅言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恂恂(xù)”,形容人“温和恭顺”,“便便(pián)”,辩,指善于辞令。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诲人不倦,但是也不是好为人师,更不会摆出一套师道尊严的样子,对人温和恭敬,平易近人。在宗庙朝堂上,却能说会道。“唯谨尔。”说明,孔子平时跟朋友、弟子一起说话、聊天时,其实往往意气风发,说不定谈笑风生。所以,《论语》在这里侧重交待一句,夫子在宗庙、朝廷谈论祭礼或政事时,只不过比平常要严谨。如果孔子平时一贯如此,那就没有特别交待的必要了。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直而不犯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侃侃”指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訚訚(yín)”指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 踧踖(dí jí)”形容人态度恭敬而慎重的样子。“与与”指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孔子跟下大夫和上大夫说话的态度还有微妙的不同,正如“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所以他对下大夫说话更加亲切,对上大夫说话更加直陈。“踧踖如也”虽然传统一般都解释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但个人不敢苟同,恭敬足矣,何来不安之说。可能正如同上文“唯谨尔”,可能孔子在态度上更加小心谨慎吧。“与与如也”,杨伯峻先生解释为步态安详。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国君召去接待宾客,脸色要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向和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姿态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做事情要周到,也很注意礼节。“揖所与立”表明离开自己的位置时,对周围的人礼数要很周到,不能有迫不及待的样子;从“必复命”可以加深“对事君以忠”的理解,就是做到尽心尽力,故而有事必复;从“宾不顾”可见礼仪要求必定目送客人,直到其不再回头,才离开去复命。

所谓“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虽从传统的解释,个人认为没有那么复杂,是指整理左右两边衣袖,前后的衣裳,使穿着变得整齐。


1 L' w) ]& @9 k+ f3 `" C

點評

孔子跟下大夫和上大夫说话的态度还有微妙的不同,正如“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为何需要这样的不同态度呢?其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题外话,在西方,提倡人人平等——在言谈   發表於 2010-7-31 23:49
延章 發表於 2010-7-31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一般的读者,主要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当时的社会风情,体会礼在当时社会交往中重要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解读,去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场合行礼时态度为何有所区别。从中,我们才能明白孔子是如何把他的思想理念以礼仪的方式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
  _) ]' v7 y9 v+ q4 \"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7-31 21:43
8 d( B; e4 ?, o$ b3 q
说的很好,天道之应用到人道,这应该是孔夫子的伦理理论的原则,如果只是用文学的方式去翻译一部经典之作,而丢弃其理论原则,那对这部经典是个侮辱。* d: v. _( X0 D( P$ ~4 f
作为一种指导人类关系建设的理论,探究论语时,我们就应该持“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场合行礼时态度为何有所区别”这样的态度去阅读,这远远胜于没有标准的所谓批判与继承的方式。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1 0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乡党第十《乡党》是《论语》中着重反映了孔子在鲁国与弟子学礼、习礼、行礼的重要篇章。但是这一篇如 ..." s$ T; Y( c# a0 u* w) k* t% C- R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7-31 21:43

; l8 U4 _5 y! w# w9 P! n7 D9 q----------------------------------------------------------------------------------------------------
1 l% N, \9 G. t1 H在言谈上"不凌下,不援上."前者鼓其畅所欲言,直言相陈;后者不对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至于你说的人人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本质上应该没什么区别.这种平等也不是简单的说话口气和神情上的雷同.& ?2 p3 s* V0 C3 ?9 M. K

點評

难道一个人跟老爸和儿子说话的态度是一模一样的?  發表於 2010-8-9 22:16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这种态度的不同,明显不是一种无条件的平等   發表於 2010-8-4 21:31
我的意思应该是指态度,西方的人人平等,应该更倾向于无条件的同等,而不凌下不援上,似乎只是其中一种。无条件平等,或许还包括不管经验学识多少,一概视之同等的经验与学识   發表於 2010-8-4 21:26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1 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神情收敛。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庄重,脚步也加快,尽量压低说话的声音。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要恭敬谨慎,屏气凝神。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舒展,做到自然平和。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仍然保持恭敬的样子。

在这里摘录一段基于传统解释的译文,供大家先对比一下:“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

应该说如果按照传统的解读,孔子在君王面前简直就是如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只要从君王那里出来立即就“恬然自得”,心情舒畅得不得了。个人认为这不符和孔子不卑不亢,从容中道的性格,给人以做作之感。所以,认为《论语》作者和注者为了突出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在描绘和演绎孔子时,使用了一些渲染和夸张的手法。而且在《论语》中,“□□如也,如□□”这样的语法格式只见于本篇,看来为“栩栩如生”的描绘出孔子的形象,《论语》的编者是煞费苦心。但是“如不容”、“其言似不足者”、“屏气似不息者”这类的夸张式比喻实在是不敢恭维。

“鞠躬如也,如不容”的中“鞠躬”并不是曲身行礼,而是“恭敬谨慎的样子”,在这里应该是收敛心身,端正仪容,使之不松驰、不散漫、不放肆的意思。倒不一定非要做到毕恭毕敬的地步。所谓“如不容”一般解释为“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个人认为“如不容”就是表情平淡的意思,形容人没有什么表情。

所谓“其言似不足者”,是指孔子在经过国君位置会尽量压低自己说话的声音,好像中气不足一样。而“屏气似不息者”,一般是态度下比较严肃、端重、认真,往往是收敛心神的表现,特别是在气氛比较肃穆和凝重的场合出现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害怕,惊恐造成的。

所谓“逞颜色,怡怡如也”就是流露出自然的表情之意,在这里是指脸色适当的舒展开来。“怡怡如也”也不是怡然自得的意思。“怡”的本义是“和”,并无侧重强调“愉悦”之意,是指表情平和。

按照上面的修正过的注释,白话译文所表达出来的行礼过程,更加自然,也更加稳重。反而不会给人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我想孔子对于礼仪当然也注重仪容举止,但是他更加明白“诚于心方能形于外”,所以在各种场所能做到自然得体,收放自如。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生怕拿不稳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在郑重地交给别人东西。脸色庄重得像面临战斗,步子迈得又狭又密,仿佛行于一线,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露一脸和气。以私人身份会见时,则是愉悦欢快的样子。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如不胜”一般被理解和解释成了“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可能礼仪要求圭执在手里,要持得端正,并有一定的力度。防止显得动作轻飘的,有失庄重。当然如果失手掉在地上,那想必是严重的失礼了。在《仪礼•聘礼》中描写类似场面的手法似乎更强一些,如:“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

“勃如战色”也有译为“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的。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在这种场合,往往是惶恐不安的样子。既然是出使别的诸侯国,更加要体现出于不卑不亢的原则。既不在各种场合失礼,表达出来出使诚意也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和维护本国的尊严。

所谓“足缩缩,如有循”有的解释为“步子缩得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

“有容色”按照《仪礼•聘礼》上“及享,发气焉盈容。”的说法,就是“发气焉盈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态度更加虔诚,精神更加饱满。可以译“满脸和气”。所以说,前文中的“鞠躬如也,如不容” 根本不是“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的意思。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儒帅佛道法 於 2010-8-2 00:05 編輯 , R4 `) `, ]) ]9 m

' L7 [$ o, ?2 ]1 S# ]. }# E  b

10.6【☆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大年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这一段因为涉及古礼,需要注释的内容比较多,有兴趣者可自行了解。此段以“君子”开头,严格来说,应该是孔门对弟子的具体穿着礼仪要求,当然孔子在平日也是如此。总的来说,本篇中除了明确提及孔子的以外,其它各章,当可视作孔门弟子当时习礼的规范。其实作为后人,如果,我们把这一篇的许多内容,如视之为孔门自身学礼和习礼的教材或规范,并不是对孔夫子的行礼的描绘,才能理解其语句为何变得“生硬”、甚至“机械”。作为学礼的教材,毕竟只是文字的描绘,往往是言不及意,词不达意,甚至以词害意,正是强而言之的结果。在本篇里,如果是明文提到孔子的,语气则自然、生动许多。

10.7【☆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割得不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或者违礼。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在国君祭祀典礼上助祭时,不能上呈过了夜的肉。各种场合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这里基本参照传统的解释,但是唯有“祭于公,不宿肉。”一般解释为“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士人和大夫在国君举行祭祀典礼时,也要当天宰杀牲畜,用最新鲜的肉去助祭,是不能用过了夜的肉的。另外,“割不正”是指宰杀牲畜时的分解方式,不是指“切不正”。“正”也不一定是方方正正,而是指有一定的解剖路数,不能胡砍乱剁。

10.9【☆席不正,不坐。】坐席摆得不符合礼数,不坐。

10.10【★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里人举行饮酒礼时,只要老年人先出去了,孔子自己也就跟着离开。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滩(nuó),迎神以驱逐疫鬼。“阼(zuò)阶”即大堂东面的台阶,一般说是主人所立,迎接宾客之地。也许这里是想进一步展示孔子是如何“不为酒困”的,只要长者离开了饮酒的场合,孔子也就跟着离开了。可能“朝服而立于阼阶”也有一点“敬鬼神而远之”的意味。

10.11【★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以表示亲自拜谒朋友之意)。季康子派使臣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不能当面拜谢,所以不敢品尝。”

对于“丘未达,不敢尝”一般解释为“我不明药性,所以不敢尝”。也许有可能这些药品按照礼制的规定不是孔子能使用的。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8-9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10.1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10.1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吃饭后吃菜。

10.14【★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10.15【★入太庙,每事问。】见《论语.八佾》

10.16【★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行拜礼。在古人眼里祭肉是神圣之物,也是精神载体,既是代表子孙后人的虔诚之心,也是代表上天先人的赐褔,所以孔子当然要拜之。

10.17【☆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10.18【☆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大意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高谈阔论,不要指指点点的吧。

10.19【★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可能孔子和弟子在路上遇到被一群野鸡。有的弟子对野鸡“大声以色”的驱赶,但是野鸡飞上天空之后,过了一会儿仍然聚集到大家的周围。于是,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振一振翅膀,象是回礼一般,然后最终飞走了。 “嗅”按照一些解释,疑作“狊(jù)”,指“张两翅之貌”

末章是《论语》中的千古悬疑,往往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所谓“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其实可能示意弟子由它去吧,不必哄赶了,古人对万物生灵都有惜生的思想,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和动物繁殖季节往往对它们是十分爱惜,唯恐伤之。这样的事情见于史是相当多的。比方说,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单父当政三年,孔子派巫马施前往观察政绩,巫马施来单父碰到一个打鱼者,见他打到鱼,又放走一些,巫马施问他缘故,打鱼者回答:“大夫(指宓子贱)很爱它们,大夫想叫小鱼长大,所以打到这种鱼我们就放掉。”巫马施回去告诉孔子说:“宓子贱的德行真是达到极处了,使得人们暗里做事,好像有严厉的刑罚在身旁似的,他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呢?”孔子说:“这一方面用了力,那一方面就能表现出来”。

所以孔子说“时哉!时哉!”这正是野鸡的繁殖季节,就不要使它们惊恐吧。子路这个时候出来,对着野鸡拱了拱手,也许是表示歉意吧。不料,这些野鸡居然像也懂得礼数一样,振动翅膀以示还礼,并飞走了。其实这一段话,多有附会之嫌,不过是《论语》编者想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出发,渲染孔子“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的思想,强调以礼相待,禽兽都能明礼,何况是人呢?

通观全篇,也是如此,如何断章,如何编排,也是各有各的见解。在阅读《论语》时,建议有勇气对《论语》的编排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这样的篇章通过适当的断章和组合,把孔门礼仪的教材和习礼的规定归为一类。把对孔子本人行礼的描绘归为一类。

正所谓“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应该说,这是《论语》重点反映孔子及弟子习礼、行礼规矩和情况的内容。《乡党》的本来主旨是想体现孔子及弟子在鲁国国内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各种礼仪文化。但是难免在文字上显得呆涩、教条。让人费解的是篇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句,貌似与全篇主旨无关。然而这恰恰是全篇的神来之笔、点睛之笔。礼以人为本,人以仁为本,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如果我们在崇礼、学礼、行礼之时,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徒具形式,附庸风雅,忘记了夫子“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警醒之句,那么这样的礼仪搞得再铺天盖地、繁文缛节,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名礼实利,铺张浪费,极尽奢靡,甚至会无端生事、无事生非、殃及百姓,祸害苍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