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4|回覆: 0

中醫如何『治未病』?

[複製連結]
延章 發表於 2010-7-19 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治未病』的內涵& Z# N. ], C: b! F7 h

! [0 k/ H, K1 l7 ~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防治思想。這裏的『治』,並不單純指醫療,還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內容。『治未病』,就是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大致講,可以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漸』,三是『既病防變』。它要求人們在平時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釀成大患,在病變來臨之際要防止其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Z( V% I# T( a4 X

2 i; x! K' Y% g$ \/ n- A  具體說來,中醫『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x% R6 z, d$ D& ]* l9 V& h, b% K
    平素養生,防病於先。毫無疑問,『治未病』首先應該着眼於平素養護和調攝,未雨綢繆,積極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生。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強調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平時注意保養身體,從培養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襲兩個方面預防疾病的發生。1 p4 Z. P. |% u4 P
9 u2 ^+ e% T7 K: L! q7 |: G7 N1 ]
    防微杜漸,欲病救萌。【黃帝內經】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說疾病雖然還沒有發生,但已經出現了某些徵兆,或者是疾病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漸,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 _& Z+ T- x$ c# G5 b
% L8 Q! L# Q/ y1 ~; c% K2 C  N
  我們知道,健康與疾病之間並沒有一個截然的界限,中間可能存在一個『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在『第三狀態』,儘管事實上體內已開始發生某些異常變化,但病象尚未顯露,或雖有少數臨床表現,卻不足以據此確診病症。『第三狀態』的前途有兩種可能:或者向健康態轉化,或者向疾病態轉化。中醫『治未病』的任務就在於促進其向健康態轉化。【黃帝內經】中提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顯然,這裏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雖未發生、但將要發生之時,採取措施治其先兆。臨床上像中風之類的病證,多數有先兆症狀,如頭眩、肢麻、手顫等,如能及時發現,採取果斷措施,就可以避免發病。還有一些發作性疾患,如哮喘病,當出現先兆症狀時,或在緩解期,預先採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發作。
) R- E& X- Z& O" O/ ^9 [4 F  O' G$ Y& N5 D6 L) V7 o/ Z
    已病早治,防其傳變。【HT】疾病發生的初期,就應該及時採取措施,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這也屬於『治未病』的內容。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講到:『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又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都是在強調疾病的早期治療。4 R& o! f$ I- t: @$ [
8 U+ o' l: x' Y+ \3 D9 [8 M" W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較淺,病情較輕,正氣受損不重,因此早期治療很容易解決問題。正像【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故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癒,就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否則,等到病邪強盛、病情深重時再去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0 A: g1 d7 I, O0 ]/ s/ H6 Y. t
3 x# _2 W9 r7 Z! U8 `4 N  從根本意義上講,人類醫學應該是關於『健康』的學問,而不是關於『疾病』的學問。治療『已病』只是在疾病發生後不得已的應對措施,是『消極醫學』;而『治未病』,防患於未然才是積極主動的。預防為主,防重於治,應該說是中、西醫的共識。但是現代預防醫學主要是針對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發展規律,探索和分析環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並通過公共衛生措施達到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目的。而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則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繫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維護『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健康狀態。(摘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王琦主編【中醫中醫治未病解讀】)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