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72|回覆: 14

孔子不是標題黨--【論語.公冶長第五】串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7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公冶長第五

經常遇到一些朋友問,就算是說讀了【論語】也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做?其實我們應該多了解孔子的弟子,孔子雖然是『吾不試,故藝』但是『無行不與二三子』,實際上孔子的許多思想都是通過他的弟子的從政經商等在社會上付之實踐。當然孔子與弟子之間也會存在觀念上的分歧,有一些實際上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造成的。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經常發牢騷,但是也沒有把他們逐出師門。通過對各種各樣學生的培養和出仕,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影響深入到具體的政治領域,擴大到更大的社會範圍。這種既不隱,又不仕的方式,實際上是其自己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做出的理性選擇和巧妙妥協。



孔子作為思想家,自然會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所以他追求道德學說上的精雕細琢,而孔子學生包括向他求教的諸侯、大夫、朋友,則來自社會的各個層次和方面,他們不可能做到和孔子一樣超脫,他們要面對更多的現實問題,在許多具體事情上進行權衡與把握,有一些在現實社會中和而不同,義與之比,做出相當了不起的成績,如子貢、子賤,有一些在現實社會中和而不流,義與之比,在大是大非面前,用生命捍衛自身不能放棄的根本原則,如子路、還有經常被孔子作為反面典型的宰我。



通過了解孔子弟子的事跡,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無道則隱,有道則仕』的真正含義,才能明白中庸的實質內涵。春秋是個亂世,但是嚴格來說仍然介於無道與有道之間,在當時對於天下而言,孔子及其弟子雖然沒有能夠挽狂瀾於既倒,但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層次,不同的冶理範圍內,也短暫的、局部地而又富有示範意義地取得了實際的效果。當然也才能更加深入的明白,先秦儒家思想為何會沿着孔子---孟子---荀子的一脈,從『禮樂之冶』最終走向『隆禮重法』的必然結果,從而達到時代性的頂峰。



另外通過了解孔子的弟子的歷史事跡,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深遠的時代背景,也才能讓【論語】中的夫子寥寥數語,因故事情節的完整而變得生動起來。



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說自己的弟子公冶長:『這個人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現在惹了官司,但不是他的罪過。』於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子嫁給過她。在這裡,通常將『雖在縲紲之中』譯為『曾經坐過牢』,個人不敢苟同。這公冶長也真是好福氣,身在牢獄之中還能娶老師的女兒。孔子說自己學生南容:『國家太平時,他不會被廢棄不用;國家無道混亂時,他也不致受刑罰。』於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做妻子。縲紲(léi xiè):縲,黑色大索,紲,牽繫義。古獄中用黑索系罪人。



【公冶長】以孔子嫁二女開篇,特別嫁自己的女兒給公冶長,主要是表明孔子知人之深,看人之深。這位公冶長在七十二賢人中位列第20位,可謂是德才兼備,後來專心致學,傳授孔門精義,魯國國君請他做大夫,他一概拒絕。可見其後來在魯國的聲望和他自身的操守。孔子把自己女兒嫁給他,既是不避世俗,給弟子在危難中以援手,也是獨具慧眼,別有青睞。



至於南宮适也就是南容,【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讀詩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後因以『三復白圭』謂慎於言行。『三復』就是反覆,多次。所謂歌以言志,正如同,諸葛亮好為【梁父吟】一樣,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和志向,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品位和格調。當然『白圭』是指這一篇詩,還是這一句詩,在【先進篇》裡,我們再繼作討論。

從這裡,我們多少也可以知道夫子做事情的『言性與天道』,對他而言,不管是『雖在縲紲之中』或者『免於刑戮』,都不是關鍵性因素。而是他通過這些事情對一個人的內在品性有深刻洞察。【論語】前文中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也就是說孔子觀察一個人往往是:『觀察他的動機和意圖,觀察他的方法和途徑,觀察他的心態和志向』,所以通過多個方面的審視,一個人的品性在孔子眼裡是無所逃也。

當然也有人說,孔子不以其兄之女嫁公冶長,而以其女嫁南容,也是表現孔子要避嫌,免得被人認為自己把自個女兒嫁給了貴族出身而又萬無一失的南容有私心,當然也有說這正是表現孔子的道德高尚的。呵呵,這個事情,還是把幾個人的年齡大小搞清楚再說吧,還不知這兩樁婚事各是哪一年的事呢。所以,讀【論語】,不能因為孔子是聖人,就非要在【論語】胡挖亂掘聖人的光輝之處,以至於『走火入魔』,反而失去平常人過日子的簡單邏輯。



5.2【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賤姓宓(音虛),名不齊,子賤是他的字,孔子弟子魯國人,魯哀公時任單父宰,為政三年,單父大治。【史記】中說:『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



所謂『民不忍欺』,老百姓都不忍心欺騙他,這個評價還是相當高的。有興趣者,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個人。孔子說:『這個人是君子啊!但是如果魯國如果沒有君子,他從哪裡學到這種良好的品德呢?』



『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也說明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會受到環境的薰陶,孔子作為魯國人,其實他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魯國是周公旦兒子伯禽的封國,實質上也就周公的封地。所以,當時周禮能夠完全得到貫徹的也就是魯國,時人稱『周禮盡在魯矣』,是其他諸侯國前來學習的地方。『近水樓台先得月』,所以,魯國人禮樂教養對民間風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治賢明,民風純樸。當然,魯國後來也衰落了,也出現了『八佾舞於庭』,甚至骨肉相殘這個樣的事情,但是其情況相對於其他國家相對來說,還是好得多。以至其國力日下,卻仍然『小國親魯』。應該來說,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包括孔子在內的君子賢人輩出,也是自然而然。



當然禮樂文化受到衝擊之後,魯國雖然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孔子無論是從天下出發,還是從魯國出發對於人才的培養都是深感憂慮。所以,他在下面還要說到:『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但是他正是認識到『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所以從陳國歸國後,把更多的經歷放到了教育事業上。

讀【論語】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深入的了解孔子所說的每一句話的真實含義和【論語】編者的良苦用心。

點評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後世常有阿諛小人,如是乎?  發表於 2010-6-26 20:53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5-18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
這個似乎很多私利小人都能做得到。也就是說,智慧君子多能做到如此,但是能做到如此的,似乎不必是君子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8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5.3【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子貢問道:『賜怎樣呀?』先生說:『你是一件有用之器。』子貢說:『何種器呀?』先生 說:你像是放在宗廟中盛黍稷的瑚璉。』 首先解釋一下:瑚璉,是宗廟盛黍稷(小米、黃米)的禮器,一般與鼎相配,尊貴稍次但絕非一般的盛食器,它超絕華美、實有大用,貯能裕養,是上到天子,下至大夫的宗廟之上莫不欲世代享有的大寶禮器。

 

夫子為什麼把他比作『瑚璉』?了解一下子貢也就是端木賜就更明白了,他是孔子弟子裡成績最為突出的一個之一,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從某一個角度而言,時人甚至認為其不下於孔子,但是他很謙虛,始終把老師放在第一位。特別是當夫子遇到人生最大的危機,被圍於陳、蔡之間,正是這位子貢到楚國說服楚王,搬來救兵得以解圍。

 

其實,在孔門之中,孔子是精神領袖,而子貢則是敏於言,又敏於行的實力派人物,德才兼備,又善經營。所以,司馬史在【史記】說:『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結駟連騎,束帛之幣,收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5.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沒有口才。』孔子則說:『用不着口才啊。靠空洞的說辭來管理人,屢屢被人所憎惡,那裡談得上仁德!口才好又什麼用呢?』

 

【論語】中【雍也】提到『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這個冉雍也是孔子弟子中評價比較高的,用現在的話說,孔子認為他比較合適做高級公務員,擔任地方長官。所謂『可使南面』,當時天子諸侯大夫官員皆南面向民,倒不是說冉雍有天子諸侯的氣象,而是說他的德行之高。作為一個地方長官治理人,所謂人在春秋時期一般指士人貴族。最怕的就是口惠而實不至,不能以德服人。所謂『聖人恭而南面而已』,孔子認為治理之道的最好高境界就是如此。

 

當然也有人認為『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是『快嘴利舌地跟人辯駁,每每惹人討厭』,也有其道理,但是似乎不合孔子原意,孔子評論一個人往往跟對一個人的期望相關。比方說:『管仲之器小哉!』要和『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樣的評價對照來理解。同樣,孔子既然說:『雍也,可使南面。』那如果將『不知其仁,焉用佞?』解釋為『我不知道冉雍這個人仁德不仁德,但是用不着口才』也有牽強之處。

 

對於冉雍這個人物,在【雍也】,我們再繼續介紹。

 

5.5【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他回答說:『我對這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哪孔子為什麼高興呢?有些說法認為是漆雕開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德行還不足以勝任,有些說法是因為漆雕開這麼說是婉拒,表達了專心治學、不想從政的意願,甚至與跟孔子一樣『吾與點也』。也有人認為孔子並不以不仕為高,然亦不願其弟子熱中利祿,汲汲求仕進,故聞漆雕開之謙退而喜悅。

 

但是個人認為這個『信』,應該是『真心誠意』的意思,也就是漆雕開對夫子敞開心跡,『我的志向不在做官上,即使我做了,如何又能做到實心實意呢?』孔子為什麼高興?做官要至少居敬臨簡,既然失之於志,則自然是難以言敬。就如同一個人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那麼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必然難以做到『敬』,做到『竭心竭力』。孔子當然高興啊,漆雕開如果把當官作為一種謀生或富貴的渠道,是說不出這樣的話來的,恰恰表現了漆雕開對忠,對敬,對信的深刻理解。『與人謀,忠乎?』不正是一日三省吾身的主題之一麼!孔子對於做官與不做官本身並不是特別在意,關鍵你做與不做的動機和原因是什麼。若志不在此,則自然不能忠,若要與人謀,則必須忠。既然如此,與人謀,不忠,則不與人謀。這個漆雕開後來『習【尚書】,不樂仕』,並開啟孔門漆雕宗,著書立說,繼續將夫子的思想加以傳承和發揚。

 

所以有道是『無君子之懷難解夫子之語』。誠然。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樓延章於2010-05-18 08:59發表的: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
這個似乎很多私利小人都能做得到。也就是說,智慧君子多能做到如此,但是能做到如此的,似乎不必是君子
--------------------------------------------------------------------------------------
對於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更加妥當,在後文將繼續談到,此處故不專門回覆。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5.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這一段通常的理解是『孔子說:『在這世間,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飄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會和我同行吧!』子路聽了大喜。』其實不然,夫子一生奔生,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不過是感嘆一下而已。孔子說:『現在天下無道,動盪不已,而我現在所做作為就好乘着一隻小木筏飄浮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一樣。』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乘桴浮於海』可是既需要勇氣,又需要沉穩的高級藝術活。當然,無勇自然談都談不上,是首要條件。所以孔子繼續說:『能夠跟隨我的也就是子路了』。子路是孔子學生中以勇著稱的一位。子路聽到老師這麼說,那當然是高興啊!可是子路一得瑟,孔子馬上過來澆冷水。他說:『子路這個人比我還好勇,我拿你如何辦啊?』是啊,子路做事情太衝動了,萬一把船搞翻了,還搭上牲命,那也是徒勞無功啊。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但是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雖入孔門,但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所以孔子總是擔心他『不得其死』,怕他『不得盡享天年而善終,可能死於非命』。其實,應該說,夫子的本義應該是怕他死得不值得。但子路最後是死得其所。

 

5.7【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問:『於路這個人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先生說:『他還不明白仁德的真正含義。』孟武伯繼續追問。孔子說:『子路啊,一個具備千乘兵車的大國,可使他去治其軍事,但是還沒有達到仁德的境界。』孟武伯又問:『冉有怎樣呢?』先生說『冉有呢,一個千戶的大邑,具備兵車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總管。至於仁德,他還是沒有明白。』孟武伯再問:『公西華怎樣呢?』先生說:『公西華呢,國有賓客,可使他束起帶,立在朝上應對一切,至於仁德也還是沒達到啊。』

 

在這裡所謂的『仁』,也就孔子所推崇那完美的道德極至,雖孔子的弟子都具備了一定的君子品性和氣質,都有在不能層次上能有所建樹,甚至獨擋一面。但是離孔子所說的那種『仁者』的完美人格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

 

所以把『不知其仁也』解釋為『我不知道他仁不仁德』,認為是這是老師推介弟子時的謙辭,個人並不贊同。從孔子對於『舜』、『周公』的推崇而言,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來說,在其眼裡都是望其項背而不可及的。

 

5.8【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較起來,誰好一些?』子貢回答說:『我那裡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論而知道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論而知道兩件事。』孔子說:『不如他啊,我跟你都不如他啊。』

 

 『顏回之樂』應該說,後來特別是宋儒理學家們所追求的境界之一,甚至在孔子之時,他老人家也抱怨過,顏回這個學生對自己幫助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孩子德性高而且悟性也高,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但是『退而首其私,亦足以發』。其實,孔子說『後生可畏』,對於顏回來說,綜合各方面孔子對其的評價和態度而言,如果不是不幸早亡,他跟老師之間互砌到磋,互琢互磨,亦師亦友,教學相長,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應該沒有問題的。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 13:36 | 顯示全部樓層
吾與汝弗如也 ...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20:20

也有解釋為『我同意你不如他的觀點』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10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經常遇到一些朋友問,就算是說讀了【論語】也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做?其實我們應該多了解孔子的弟子,孔子雖然是『吾不試,故藝』但是『無行不與二三子』,實際上孔子的許多思想都是通過他的弟子的從政經商等在社會上付之實踐。

也難怪,我們從小學的不是為人禮儀道德,而古時代的教育卻是先行後知,則先學會去做,然後才追究為何要這樣去做,並且如何去做才更好。
不過,雖然我們沒有古人的自幼實踐基礎,但只要認真學(理解)、習(練習實踐)論語,學一句,習一句,耐心地由少積累,始終有朝一日會發現自己的轉變的。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6-14 23:40 | 顯示全部樓層
也有解釋為『我同意你不如他的觀點』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 13:36

----------------------------------------------------------------------------
可能有些人認為老師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學生吧,但是縱觀<論語>或本章"汝與回也孰愈?"一句這種解釋是比較勉強的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6-14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也有解釋為『我同意你不如他的觀點』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 13:36

----------------------------------------------------------------------------
可能有些人認為老師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學生吧,但是縱觀<論語>或本章"汝與回也孰愈?"一句這種解釋是比較勉強的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6-14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0-6-14 23:53 編輯

5.9【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宰我白日睡覺(也許是睡懶覺,也許是上課打瞌睡),先生說:『腐爛的木頭不能再雕刻,骯髒的土牆不能再粉飾,我對於宰予,說了也是白說!』先生又說:『以前我對人,聽了他說話,便信他的行為了。現在我對人,聽了他說話,再得看他的行為。這一態度,我是因對宰予而改變的。』

對於這段話,爭議比較多!關鍵一,話不好聽;二,稱了他的名。當時一般情況下稱字不稱名,否則有批評,貶斥、責備、蔑視的意思。

奇怪的是對於這個宰予,排名在子貢之前,是孔子門下的言科狀元。才肯定是有的,但是他有幾個毛病,首先思想活躍,也有點喜歡玩弄小聰明,如質疑『三年之喪』,又如『井裡有仁焉』的設問。也可能有點玩世不恭,甚至臉皮還有點厚,搞不好還有點生活不規律,生物鐘混亂什麼的。

當然,在沒證據證明的情況下,我在解釋論語時樂意把人往往好去想,宰予能長期留下孔子門下應該說,本質不壞,可能夫子只是不喜歡他那個性格和作風而已。當然孔子也有可能愛之切而責之深。夫子既然說:『於予與何誅?』,這個宰予很可能長期被批,甚至口舌犀利、振振有辭,比方說,孔子問他:『汝心安否?!』,他照樣能回答:『安!』。對於這樣的學生那是不能用啟發式、鼓勵式教育方式,必要時要給以負面刺激,使其有所促動。所以,夫子發火也沒什麼。這也是因人而異的一種教育方式。

5.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孔子說:『我原來對於一個人聽了他說話,我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對於一個人,我聽了他說的話,我通過觀察他的行為,看這個人到底如何。我就是因為宰予而改變的!』其實,孔子說過:『觀其所以,視其所由,察其所安。』他不會這麼輕信於人。我想,可能孔子對於宰予,表面上的玩世不恭,油嘴滑舌,和這個人本質還是了解的。只不過,可能一時有過反感甚至厭惡,但是最終認為這個學生還是不錯的,並不是真的那麼不可救藥或道德敗壞。於是改變了對其的態度,這在現時生活中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他老人家應該還是很生氣,所以提到他,就是沒好話說。

5.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倀。』子曰:『倀也欲。焉得剛!』】孔子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剛烈剛正之人。』有人回答說:『申倀。』孔子說:『申倀也有嗜欲,那裡談得上剛烈剛正啊!』我們知道一個人無欲無求,往往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性格,一種是與世無爭,但是性格柔和,甚至軟弱,還有一種呢,往往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性格剛毅,也就是孟子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既能做到與世無爭,又能做到剛毅不阿的君子那的確是難得。話說回來,在這裡,孔子主要還是講無欲則剛的道理。

【禮記.儒行】中也提到『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大家可以從中感受一下剛者的形象。

那麼【道德經】中也提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雖然沒有強調『無欲則剛』,但是也強調了『無身』則『無患』的事實,則做事情也不會患得患失,而畏手畏腳,也不會寵辱若驚,而進退失據。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