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93|回覆: 3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三十三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20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3.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解讀】

3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通常解釋為:『了解別人的人智慧,了解自己的人高明。』【尚書】中【皋陶謨】云:『知人則哲,能官人。』但是在這裏,所謂『知人』應該是『使人有智』之意,即能使別人變得智慧的人,才是擁有真正的智慧。能使自己變得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明。

【論語憲問】云:『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真正了解我啊!』子貢說:『沒有人真正了解您是什麼意思啊!』孔子說:『我不是埋怨天,也不是埋怨人,通過平常生活裏注意學習和思考的積累,繼而融會貫通,明理達道,真正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啊!』

因為子貢的不解,孔子首先解釋他說沒有真正了解他,不是埋怨上天,也不是埋怨別人。孔子一再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又云:『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吾知也。』所以孔子的學問和思想完全是靠自己學而不厭的精神,以信而好古的基本立場,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點點滴滴地積累和摸索出來的。

其實『莫我知也夫』在這裏孔子很可能是感嘆『莫我智也夫』,也就是說他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來引導他,傳授他學問和智慧。出身微低的孔子,從小接受不到系統和正規的教育。但是他沒有埋怨上天給他的命運,沒有埋怨人世對他的不公,不自暴、不自棄,孜孜以求,鍥而不捨,最終能夠無師自通,成為一代集大成者。正如孔子所說『為仁由己』、『進,吾進也,退,吾止也』,孔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相對其他人而言,其自身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但是孔子有天命思想,是無庸置疑的。他說『天生德於予』,即使他自己付出極大的努力,最終成為『博學而多能』之士,但他仍然認為這是天意的使然,是自己天命的所在。所以他感嘆道,難道傳授我學問和智慧的人就是上天嗎?也許正是因為孔子從自身經歷出發,感受到作為一般的社會下層人物求學的艱辛,所以才立志於教育事業,誨人不倦。所以,『莫我知也乎!』很可能是孔子在感嘆:『沒有人傳授給我知識和智慧啊!』如果譯作『沒有人了解我啊』在這裏已經是有所埋怨了,那裏談得上『不怨天,不尤人』呢?

按照同樣的理解,那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實際上當作『智人者智,自智者明』。

【老子】第四十七章云:『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

【老子】第十五章云:『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道者』,『為道』實際上包括了求道和用道。兩者結合,謂之為修道。也就是說古代擅長修道之人。所謂『微妙玄通』,微的本義是潛行,這裏作『隱秘』解。妙的本義是美好,這裏作『精明』解。微妙,直譯就是『隱秘精明』。『玄』的本義是『繁衍』,這裏作『推理』,通就是『通曉』。『玄通』直譯就是『推理通曉』。『微妙玄通』其實就是形容古代得道之人,能夠靜觀默察,心領神會,聞一推百,見微知著。所以老子認為他們深可不測。

那麼老子所稱道的『自知者明』,『微妙玄通』,『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的依據是什麼呢?其實在【老子】第二十一章能找到答案。

【老子】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很顯然,人之所以能自智,就在於『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崇尚自然,強調道法自然,同時老子又是史官,能夠鑑古知今,通過對自然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深入觀察,能透過紛紜的表面,發現和總結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並做出自身的推理和歸納,從而洞悉人世的福禍之道。

所謂『自知者明』更有一層,『深不可識』同時又『明白四達』即『照臨四方』之意。在老子看來,聖人如同日月,普照四方,澤被萬物,但是無聲無息,無取無求。正所謂『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所以『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應該說,這是一種更加高明的智識。老子說:『上德不得,是以有得。』事實上,老子始終在講『不欲而得』的道理。

所謂能夠『明白四達』的『自知之明』,實際上就是老子提倡的『道』。老子第五十四章云: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24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1-9-24 19:18 編輯 6 k2 a$ D3 M' K& V8 w# b, x

- p' z6 n: J! {0 m; {- v8 G

33.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克制別人的人有力,克制自己的人強大。所以老子反覆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及『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均是從福禍成敗的角度強調一個人要自我克制,才是真正的強大。孔子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實際上也是這種自我節制的功夫。

作為聖人天子,老子主要是指『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態度。

33.3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古者『富』可通『福』,【禮記•郊特牲】載:『富也者,福也』。古稱富貴壽考為福,【詩•大雅•瞻卬】所云『何神不富?』【書•呂刑】所云:『典獄非訖於威,惟訖於富。』均是富與福通假的古例。老子在這裏指出:真正有福氣的人都是知足的人。

所謂『強行者有志』,老子的思想裏似乎是一直反對『用強』的,所以『強行者有志』放在在道德經裏顯得比較突兀。其實上,『強行者有志』和『強梁者不得其死!』在這裏含義不同。後者是當時人們通常意義所理解的『強』,如剛強,強橫等等。說文曰:『強,弓有力也。』可知『強』的古義更傾向強調事物的韌性。無獨有偶,老子對什麼是真正的『強』也自身的定義。【老子】第五十二章則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那麼這個『柔』,其本義我們也解釋過,【說文】曰:『木曲直也。』段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可見『柔』的本義古時並非強調柔和鬆軟,而是更加強調的是一種韌力,一種韌勁。故而,『強行者有志』,以一種堅韌的態度去做事的人才有真正的意志。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25 20:29 | 顯示全部樓層

33.4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的古義本為『伐木聲』,說文曰:『伐木聲,乃此字本義。用為處所者,假借為処字也。』關於『処』字,說文曰:『処,止也。從夊,得幾而止。』可知,此句當作『不失其止者久。』

【老子】第三十二章云:『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老子】第四十四章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關於『知止不殆』均可參見相關章節的解釋,這裏不再贅言。

『死而不亡者壽』,古者『死』更側重於強調人的生命自然終結,也就是說一般是指人自然的壽數耗盡,終其天年。『亡』有『丟失』,『失去』之義,所以同樣是生命的終結,更強調出於意外等原因,導致生命的完結。老子在這裏實際上指出:『一個人死了,但是能夠頤養天年,壽終正寢,並不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丟失了生命,甚至『不得死』,這樣的人就稱得上長壽。

延章 發表於 2017-11-8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知足者富
( P% Y! F* ^7 s- p( Y  F不是很理解這一點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