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21|回覆: 3

[漢服各類形制]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

[複製連結]
乖乖小貓咪兒 發表於 2018-10-23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說起漢族傳統服飾的大功臣,非黃帝、胡曹或伯余莫屬了。

『胡曹作衣』、『胡曹作冕』、『伯余製衣裳』,這是【呂氏春秋】、【世本】等古書中的記載。

胡曹,傳說是黃帝的臣子,衣服的發明者,種花家歷史上第一個製衣專家。

伯余,同樣是黃帝時期人,也是黃帝的臣子,華夏民族最早製作衣裳的人。【淮南子·泛論訓】中說:『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

胡曹或伯余是最早製作衣服的人,並不是說在他們之前,我們的祖先就沒有衣服穿,事實上以獸皮為材料的『原始服飾』,很可能早就自成產業。我們所說的,是指歷史發展到這裏,做為服裝材料的紡織品問世了,從上文【淮南子】中,就可以看出當時已經用麻作衣服了。

西安半坡遺址、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的一些麻布、羅紋葛布,都說明當時人們大量穿戴葛麻質料的服裝。同時,更為高檔的絲織衣服,也閃亮登場。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

黃帝的元妃嫘祖,就是養蠶制絲的發明人。那麼黃帝呢?怎麼看好像也沒黃帝啥事啊。

唔,大家要有大局觀,若不是黃帝領導有方,怎麼會有那麼偉大的服飾出現?再說上古時代的發明創造,哪樣不是三皇五帝的功勞?

因此【易・繫辭下】和【尚書大傳・略說】等書中,雖然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黃帝始……垂衣裳』之類的描述,我認為這裏的『黃帝』,是指黃帝統治天下的時代,而非黃帝發明了衣服。

黃帝等人是原始社會的部落長、大巫師,用『垂』字描述他們的衣裳,應該還有人性寬博,示天下以禮,無為而治的意思在裏面。

再結合文中的『蓋取諸乾坤』,可以看出黃帝時代的服飾,不僅僅有了上衣下裳(華夏先民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之分,它還跳出了服飾最初的遮羞取暖等實用性功能,和天尊地卑等聯繫在一起,在為政治服務,成為不同人群社會地位的象徵了。

夏、商、西周,中國奴隸社會興盛發達,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都是在這一時期逐步確立起來的。

商代紡織技術進步,絲麻織物已經佔據重要地位,精細的薄綢和提花幾何紋的錦、綺等,都被人們給造了出來,貴族和奴隸主們,往往一身華麗光鮮。

商代的衣着通常是上衣下裳制,一般小袖,衣長大多在膝蓋上下,腹前還會垂一條各種圖樣的『蔽膝』(圍裙)。『蔽膝』是古代奴隸社會權威的象徵,並用不同的質料、色澤花紋,來區分各人等級。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四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四

西周時確立了等級制度,也出現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冠服制度。種花家的冠服制度,其實是夏商時期初建,在周代完善,到春秋戰國之交,已被納入禮制了。

禮制,德治夢想的具體化,指通過禮儀定式與禮制規範,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通過法律的懲罰,維護禮法的絕對權威。

禮制中最拉風的服飾,要屬【尚書·益稷】中所載的十二章服了。

章服,以圖案為等級標誌的禮服。別和服章搞混了,服章是古代表示官階身份的服飾。

十二章服,封建歷代帝王傳承的冕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龍等12種極具象徵意義的圖文。章服制度,起源於西周或更早,延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五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五

威不威風,霸不霸氣?!

回到西周的服飾上,它重大意義在於不但上衣下裳分明,奠定了種花家服飾的基本形制,還使『衣裳』兩字,成為服飾的通稱。

西周人穿的衣服,比商代的寬鬆,大多長度過膝,衣袖有大有小,衣領樣式通用交領右衽,腰間用絲帶系束,還出現了長大寬博式樣。像西周貴族等佔有大量奴隸的統治階層,因為不事生產,就喜歡穿着寬大闊綽的衣服,來刻意顯擺身份。

春秋戰國是個很特別的時期。別看那時候周王室已然大權旁落,種花家的大小諸侯為搶地盤打成了一鍋粥,但那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不僅指人們的思想等上層建築,還包括紡織材料、服裝剪裁和裝飾工藝在內的各種手工業,都呈現百花齊放之姿。

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深衣服式,就是那時候發明的。

深衣,就是把上衣﹑下裳分開裁剪,再縫合到一起,使身體深藏不露,顯得雍容典雅的一種服飾。

深衣男女通用,漢代以來的朝服絳紗袍也是深衣制,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為深衣,深衣是漢代以來的女性大禮服。還有廣義的說法,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都屬於深衣概念。

春秋戰國時,衣、裳連在一起的服裝,也可以看作是深衣的變式。

下圖湖南長沙仰天楚墓出土的彩繪木傭,就穿着一種變化形式的深衣,據說這類服飾剪裁縫紉技巧考究,涉及到人體活動較大的部位,都斜向開料。但我覺得裹得跟粽子似的,行動真能方便?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六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六

這一時期還發生了一件有關服飾的大事,就是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

所謂胡服,是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胡人』大多是馬背上的民族,這點也反映在他們的服飾上。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鈎,穿靴子,便於騎射活動,這是胡服的主要特徵。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實物,和山西侯馬出土的人形陶范都表明,胡服對當時的華夏服飾,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秦漢時沿襲深衣形式,但等級差別十分明顯,冠服已從因襲舊制,發展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誌。這時隨着社會的發展、紡織技術的提高,深衣已經有了新的發展,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女子深衣,是西漢時最典型最精美的女子深衣。

魏晉南北朝社會動盪,種花家打了三百多年的仗,皇帝都朝不保夕,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社會財力窘困的結果,就是兩漢的冠服制度已經維持不下去了。

這一時期很多文人用服巾代替冠帽,褒衣博帶成了世俗風尚。

而隨着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傳統的深衣長袍已然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

圓領對襟,袖子小,衣長不過膝,小口袴,是當時男子的常見服飾。

女子則穿襦裙套裝。

襦裙,一般認為是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一種服飾。

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襦』,即上衣,通常長度較短,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是上身穿短衣和下身束裙的合稱。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七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七

襦裙種類繁多,可以根據裙腰高低,領子式樣,是否有夾裏等來區別,直到明末清朝前,襦裙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穿着服飾,當然是指女性。

男性襦裙多稱為衣裳。

等到了隋唐,種花家由亂世轉為盛世,服飾也呈現出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參照前朝舊制,改革了輿服制度。天子、百官用官服顏色來區分等級,官階則用不同的花紋來表現。

總的來說,隋唐的男子,上層人士穿長袍,官員頭戴幞巾,百姓着短衫。

這裏說一下幞巾。

幞巾,就是幞頭。幞,軟巾的意思,幞頭,以巾裹頭。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八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八

幞頭之制是北齊搞出來的,隋唐初期定的型。這是一種黑色紗羅做的軟胎帽,式樣有三、五種。帽子的帶子,兩條系在帽頂前部,兩條垂在脖子後面。到五代時,後垂的兩條帶子由軟變硬,平直分向兩邊,終於在宋朝變成了展翅漆紗幞巾,又稱烏紗帽,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

至於唐朝的女性,嗯……熱情奔放,展現在服裝上,就是喜歡爭奇鬥豔。襦裙在唐代女性中尤其受歡迎,裙腰高系,幾乎到腋下。

另外各種材質和式樣的半臂、披帛等,也是唐代女性的心頭好。

隋唐社會富裕,因此中上層和殷實之家,多用漂亮的彩錦、絲綢做衣服,平民百姓也有用素色絲綢的,主要還是穿麻布類的便宜織物。

宋代的官服,沿襲唐制,但幞頭名目繁多,花樣百出。

宋代的上層人士,喜歡穿着長可掩足的長袍,平民大眾的衣服,則變得更短,往往捋袖敞襟,繫着裹腿,方便幹活。

宋代的女性,一改唐朝風氣,以瘦為美,服飾因此盡顯苗條婀娜之態。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一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一

元代不足百年,漢官仍為唐式的圓衣領和幞頭。

明政權建立後,為了消除蒙古族服制的影響,曾力圖『悉命復衣冠如唐制』,可惜沒能真正實施下去。不過明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廣種植棉花,普及了棉布,使得普通百姓的衣着,有了不小的改善。

明朝又因皇帝姓朱,以朱為正色,明朝官服的式樣,沿襲了宋元,卻又稍有不同,最大特色就是補子了。

補子,一塊4、50公分見方的綢料,上面因官階不同,繡着不同的花紋,縫在官服的胸前和背後。文官的補子是禽鳥,武將的補子是走獸。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二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二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飾,基本沿襲了舊傳統,不過在青年女性中,非常流行一種長身背心,因狀似士兵的罩甲,叫馬甲。

明朝還有兩種全國士庶都通用的帽子——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統帽,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製定的。六合一統帽後來還有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瓜皮帽。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三

從上古時代走來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三

再然後,漢族的傳統服飾,嗯,沒有然後了。


貓貓滴微信公眾號:ggxmme,歡迎大家關注,或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
遊客  發表於 2018-10-23 17:46
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就是超美漢服!
遊客  發表於 2018-10-23 20:05
華夏先人,新石器時代就有布了,西方人應該是千年前才有吧
知秋 發表於 2020-8-4 16:31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胡曹作衣』、『胡曹作冕』、『伯余製衣裳』,這是【呂氏春秋】、【世本】等古書中的記載。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