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学书法时『笔力』如何反映在纸上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20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

如『万岁枯藤』、如『百钧弩发』、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坠石』 …… 一言以蔽之,曰笔力。关于笔力的强弱,是人所有目共鉴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却是学书法的初学们所十分关心,但又感到求之无术的问题。

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而达之于纸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笔力雄健,必须具备执笔、书写姿势、正确地运笔,以及关于笔力的纸上反映等等的正确知识。

首先,古人常说,学书法作书『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言之容易,做之实难。要将全身的力量凝集到锋尖之上,绝非单凭用力所能达到。一般说来,学书法笔力弱的人,在这方面,大率有以下一些问题:执笔不得其法,以指运笔。

试想,执笔不牢,力量如何通过指传递下去?即使有了正确的执笔,如果刻舟求剑,思想只停留在『擫押勾格抵』上,力聚指端,致使光有指力而无腕力臂力,更不要说全身之力了。单凭指力,其书必弱。这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此外,元代陈绎曾曾提倡学书法有枕腕、悬腕沉肘的作书方法,因能偷懒取巧,影响颇大。殊不知,沉肘则肘以上之力受阻;枕腕则腕以上力被滞,都是破坏笔力的书写姿势。大抵,只有指、腕、肘、肩、腰等关节都松动通畅,全身之力方能使之于毫端。黄山谷曾评苏东坡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而东坡自己却说:『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由此可知,学书法执笔用力,在于自然。

执笔用力,在于自然

执笔用力,在于自然

其次,运笔之法,要数汉代蔡邕述之最详,他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所谓『涩』乃是我们通常说的『逆势』,即逆笔推行,发挥笔毛的弹性,致使『万毫齐力』,方能『力透纸背』。所谓『疾』,乃是指得势奋笔,迅捷飞腾而无所阻碍。

一如王羲之所说的『爽爽若神』,又如黄山谷评米芾书所说的:『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这正是初学最难之处。由于运笔不熟练,初学行笔常有粘滞现象,欲速不能,造成势背,笔力自然被破坏。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加强作书的熟练程度,须『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当然,这是功力问题。

第三,谈一谈笔力的纸上反映问题。现实中,不知何为真正的『笔力』。如果以讹传讹,必致堕入迷津而不能自拔。一般,对笔力有以下错误的表现方法:

1、盲目用力。将笔锋尽根按下,强行硬拖,导致无笔触,无墨韵,用墨过丰,字形粗而无神,如同『墨猪』。这种用力,实则为背道而驰。南齐王僧虔所说的『拙力』,正是指这种情况。

2、蔡邕曾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确实,笔力必须藏之于点画的内在,而不是强显其形,不见古人就有过『绵里藏针』的说法。有些人,不明此道,不知刚用柔显,致筋骨暴露。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说:『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曰壮哉!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3、有些人受到不良习气影响,作书有意袅袅,如绾蚯蚓;机械顿挫,如排算子。忸怩造作,故作姿态。这种书法,貌若苍老,其实无病呻吟,最为可憎,学书断然不能涉此邪道。

4、有人认为写字必须『笔笔中锋』,但也有人认为学书法写字不一定要『笔笔中锋』,验之古人书迹似乎也不全是『笔笔中锋』。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

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纳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

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纳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

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纳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此说并不是贸然而发的,乃是总结了近二千年历史经验的结果。早在东汉末年,著名书家蔡邕就曾有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话,这连同他的『勒若横鳞』的比喻,常被视为千古一言,而后历代大家莫不以此为作书准则,故中锋之说代不乏人。如唐李世民的『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颜真卿的『屋漏痕』,柳公权的『笔正』之说。

又如黄山谷『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米芾〖群玉堂法帖〗:『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明清以后更是赘述不烦,其中以笪重光〖书筏〗讲得最透彻:『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正因为中锋运笔代相沿袭,无怪元代赵孟兆页的『用笔千古不易』之说,能成为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

中锋运笔应该说是被肯定的,即使不强调中锋者,往往也并不是否定中锋,而只是认为『偶出偏锋,无伤大雅』而已。所以,症结所在,在于中锋杂以偏锋是否可行。

认为『偶出偏锋,无伤大雅』的,一般出自两种情况:一种,由于笔笔中锋难度较大,部分书者,虽知中锋的好处,但力不从心,只能依醉就醉而已;另一种,他们的书法犹如文人画一般,着眼点在于意趣上面,相应对于运笔的要求就显得不太严格。

还得借用沈尹默先生曾说过的话。沈老曾经把习书之人分为两大类——书家和善书者。书家的作品法度森严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一向为人们所欣赏和保重,并能作为学书法的范本。有的作品则不然,它们虽然也能令人赏心悦目,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度,则不足以为人师表。沈老把这种作品的作者称做『善书者』。

由此可知,强调不强调中锋,是个目的和要求的问题。如果有人偶尔写几张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陶冶情性,那就不妨随便一点,不必考究中锋;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书法家,希望自己能悠游于书法艺术的园地之中,则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掌握作书的高难度技法。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事实上,即使是『善书者』也并不是不用中锋,只是不强调笔笔中锋而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不经过一定的中锋运笔的操练,其结果必定使你连书法大门都无法摸到。

最后还要谈一谈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笔笔中锋和偶出偏锋者相比,是否肯定前者胜于后者,回答是,从局部技法上来说是这样,从整体上来看则不一定。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