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94|回覆: 1

[講古] 歷史人物:韓信爲什麼被貶爲淮陰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13 1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就在韓信舉棋不定的時候,手下有人出主意:『皇帝最痛恨的,是鍾離眛。只要您殺了鍾離眛,將他的人頭獻給皇帝,皇帝準會高興,一定不會處罰您。您還擔心什麼呢?』

韓信更加猶豫了。

殺了吧,不夠朋友,人家走投無路來投奔自己,以前對自己還有很大的恩情,自己也答應庇護他了;不殺吧,劉邦那關怎麼過?

思來想去,韓信還是將鍾離眛找來,希望借鍾離眛的人頭用用,幫助自己渡過這個難關。

歷史人物鍾離眛失望的對韓信說:『你錯了。正因爲我在你這裡,劉邦才不敢貿然派兵進攻楚地。他害怕你我聯合起來對付他啊。現在你把我獻給劉邦,下一個就該輪到你了啊。』

歷史人物韓信並不認可鍾離眛的話,堅持要借。鍾離眛人在矮檐下,遇到了這個豬隊友,無可奈何,自刎而死。

這裡應該說,韓信的做法非常不符合其無敵統帥的身份,無情無義,又格局狹小,屬於既不敢做,又不敢當。如果你韓信不想造劉邦的反,就規規矩矩的做個忠心臣子,不要私下做那些小動作,更不要挾勢要挾,凡事多從劉邦的角度想想,這樣,也許能有個好結果;要麼,就鐵下心來,找准機會,或者起兵造反,爭奪天下,或者占地爲王,割據獨立。不管這兩種中的哪種選擇,都好過現在這樣既不服氣劉邦對待自己的態度,又不敢徹底和劉邦翻臉,只能在下面搞點小動作的做法。歷史人物韓信的作爲,只能讓人想起和大人置氣的小孩子的表現。

結果當然不像韓信希望的那樣。

當韓信捧著鍾離眛的人頭來覲見劉邦的時候,劉邦依然沖沖大怒。

歷史人物劉邦本來就是來找茬徹底解決韓信的,怎麼可能因爲鍾離眛的人頭就放過韓信?韓信捧著自己的人頭來認錯還差不多。

劉邦指著韓信大罵:『你窩藏鍾離眛這麼長時間,怎麼早不將他殺了?現在事情敗露了,才殺了他來請罪,可見你只是迫不得已,根本不是出於誠心。』當即喝令左右的武士,將韓信抓了起來。

此時的韓信,基本處於任人宰割的地步,恰如歷史人物陳平所說,一個武士就將這位無敵統帥抓了起來。

歷史人物韓信當然大呼冤枉,連連解釋。可惜劉邦早就暗恨韓信,又怎麼可能聽得進去他的解釋之詞。

不過劉邦也有顧及。

畢竟國家剛剛建立,而且韓信的功勞太大了,又沒有真的造反,真要殺了韓信的話,難免落個刻薄寡恩的名聲,而且會大大的寒了其他臣子的心,難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覺,如果再逼得其他幾個異姓王起兵造反,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思前想後,劉邦決定,暫時放過韓信,留下韓信的性命。當然,劉邦深知,即使韓信以前沒有反心,經過自己這麼一折騰,也沒準就有了,所以防患於未然,對韓信,必要的處分還是要的。

最終,劉邦將韓信的楚王之職免掉,改封爲低一級別的淮陰侯,並且帶在身邊,一起回到已經初步建好的都城長安。

接下來,劉邦將原來韓信的封地拆分爲兩個侯國,封給自己的子弟,即劉氏一族的族人。這裡的劉邦,已經決定,非劉氏不封王了。

韓信不管願意不願意,也只得接受了這個結果。

不過直到此時,韓信依然傲氣凌人,看不上劉邦手下的其他武將。

一次,劉邦找韓信聊天,讓韓信點評一下朝中各位武將的本領。這些武將的本領,對韓信來說,確實如同掌上觀紋一樣,所以韓信胸有成竹,一一點評,無不中肯。

劉邦接著問:『那以你來看,我能帶多少人馬?』歷史人物劉邦的意思,是問問在韓信心裡,自己的本領怎麼樣?

韓信想了想說:『以陛下的本領,能帶十萬兵馬。』

『那你呢?』劉邦繼續問道。

韓信傲然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韓信的意思是,自己領兵,越多越好,不管多少,都能有效的統領。

這就是成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來歷。

劉邦一聽不高興了,合著你還是覺得比我強很多啊?於是再問:『你既然這麼厲害,怎麼還是作爲我的臣子,要聽從我的命令呢?』

韓信好在多少還有點政治智慧,知道自己說走嘴,惹劉邦不高興了,急忙話鋒一轉,捧劉邦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爲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的意思是,陛下您雖然帶兵打仗的本領不如我,但是您善於指揮、駕馭將領啊。這就是爲什麼您是皇帝,我只是個將軍的原因啊。而且,您駕馭將領的本領乃是老天賦予您的,您就是天生的應該當皇帝的啊,這不是靠後天的努力能達到的。

這裡的韓信,爲了消除劉邦的猜忌,已經將劉邦捧到天生聖人,君權神授的高度去了。

歷史人物劉邦見韓信還算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對於韓信的話,也就一笑了之了。

是飛 發表於 2019-8-15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信被貶,實質上是漢高祖特意給韓信一條生路。每個朝代的建立初期,最高領導都需要清洗一批功臣,一是擔心他們日後持功跋扈,二是需要清洗那些不忠於自己的人,以鞏固政權,不管什麼朝代都是如此,即使現代的蚊革亦是如此。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