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2|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7-7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

文|黃飲冰

對大禹之都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大禹之都不是堯舜禹時期的中國之都,堯舜禹時期的中國就是『天子之國』;大禹之都也不是夏後朝之都,夏後朝多次遷都,如同商朝在成湯之前有8遷、成湯之後有7遷一樣。今天就這個東西來談一談。

一、從有關文獻看,夏禹與陽城、平陽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大禹之都在陽城或平陽

如【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這些歷史記敘,都說明大禹與陽城與平陽關係密切。大禹居陽城,目的是迴避商均。

商均是誰呢?是帝舜的兒子。帝舜確定大禹爲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大禹爲了講客氣,表明自己願意讓商均繼承帝舜的帝位,所以以陽城爲居向天下人表明態度。這也說明,既然大禹能夠居陽城,陽城當然是大禹自己的封國的中心,即大禹自己的封國的都城。但是陽城不是堯舜禹時期的中國之都。

平陽可能是大禹在迴避商均於平陽的時候,覺得迴避不了,就又把自己封國的統治中心移到了陽城,故說『又都平陽』。平陽在哪裡呢?『或在安邑,或在晉陽』,不確定。這大概是大禹在迴避商均的時候,躲了幾個地方吧!

據【史記】引帝王紀云:『禹受封爲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所以我傾向於大禹之都在陽城。大禹自己封國的統治地域在河洛穎水一帶。

二、堯舜禹時期,天子之國是『冀』,即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是古冀州

【古本竹書紀年】說: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鈴,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長有聖德。長九尺九寸。夢自洗於河,取水飲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當堯之世,舜舉之。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於淵。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是爲【洪範】。三年喪畢,都於陽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於邦國。

這段文字有意思的地方是,『三年喪畢,都於陽城』,說明在帝舜三年喪期結束後,大家還是擁戴大禹登上帝位,大禹登帝位的地點是在陽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於邦國』,即在大禹元年(壬子年),大禹正式即天子位,到冀地居住。

爲什麼不在陽城而去冀?這就讓人想起【史記.五帝本紀】說帝舜即天子位時的一句話『之中國而踐天子位』。帝舜崛起於民間,在登天子之位前被帝堯啟用,成爲有虞氏國之君。舜是平民之子,是沒有封國和子民的,但是中國上古實行的是氏族統治和封建統治,像有虞氏這樣的氏族國家,儘管其自己的歷史有1500年的時間,但是有虞氏國被納入到帝堯的統治系統之內,就必須接受陶唐氏族的領導,帝堯是陶唐氏族國家的君主,也是當時的天子。對於有虞氏國來講,陶唐氏國是上國,對有虞氏國有統治權,就可以用封建的辦法派人去當有虞氏國的君主,領導有虞氏。有虞氏國的君主舜成爲天子後,是到『中國』去即天子位的。

根據這個傳統,大禹即天子位,就也要去『中國』。

【古本竹書紀年】在說黃帝即位是『元年,帝即位,居有熊。』,說顓頊時是『元年,帝即位,居濮。』,說帝嚳時是『元年,帝即位,居亳。』,說帝堯陶唐氏時是『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說帝舜有虞氏時是『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大禹一樣是『。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很明顯,堯舜禹都是『居冀』,說明堯舜禹時期,天子之居固定在『冀』。『居冀』是什麼意思呢?『居』是『天子之居』,『冀』是天子之居的範圍,就是古冀州。天子之居就是天子之國,天子之國就是『中國』。有人把『冀』解釋成『北方共有之田』,實際也是蠻有道理的,天子之國是天下的中心,是共同的地方。

堯舜禹具體居在冀州的什麼地方呢?也就是說冀之都在哪裡呢?【古本竹書紀年】說陶唐氏帝堯在帝堯八十九年,作游宮於陶。在帝堯九十年,帝游居於陶。 帝堯一百年,帝陟於陶。這就把冀都確定在『陶』。『陶』在哪裡呢?在現在陶寺遺址就是。帝堯實際是逐步從東部遷移到山西臨汾堯都區的,最後才定居於古冀州的陶城。

三、堯舜之陶唐變大夏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在夏后氏國的一個小城邑——陽城,希望由帝舜的兒子商均繼承帝堯的帝位。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大禹即帝位,居住在陽城。第二年(大禹元年)到當時的中國冀州正式即天子位,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大禹的原有封國夏后氏國依然在河洛之間。大禹把夏后氏國的曆法頒布於天下,改定曆日稱爲夏曆,以建寅之月爲正月。這個變化,也讓夏后氏國的文化成爲了中心文化,也許大禹用自己原先的封國名稱『夏後』稱其天子政權爲『夏後』,陶寺遺址在大禹時期可能逐步轉稱爲『夏』。後來大禹的兒子啟搶奪天子之位後繼續『居冀』,冀之都陶城才演變成了『大夏』。『大夏』的名稱,一直到秦始皇時期,還在沿用,這就是秦的疆域『北過大夏』的來歷。

我這樣推論吧:大夏這個名稱本來不是現在考古發現的陶寺遺址的原始名稱。在陶唐帝堯時期,山西陶寺遺址這裡是陶唐帝堯的都城,不叫大夏,叫做陶唐。虞舜起自平民,沒有自己的原始封國和氏族,所以在帝舜繼承『天子』之位的時候,是到『中國』區繼承帝位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爲帝舜。)這裡的『中國』,是天子之國,也就是帝堯稱帝的陶唐國。

陶寺遺址就是堯舜禹時期的中國之都城。而中國的範圍,應該就是古冀州。【古本竹書紀年】從陶唐帝堯開始,冀的位置就很重要,如帝堯『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八十九年,作游宮於陶。』『九十年,帝游居於陶。』『一百年,帝陟於陶。』。帝舜『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帝大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諸侯從帝歸於冀都。大饗諸侯於璇台。』。從帝堯到帝啟,即位均『居冀』。所以這裡的『冀』就是當時的『中國』範圍,即天子之國,也就是天子的直轄區。而『陶』就是現在的陶寺遺址,由於帝堯之子丹朱被大禹封建於唐,即現在的太原,導致『陶』與『唐』在地名上的分離。陶唐是帝堯時期的陶寺遺址的原始地名,帝堯時期不叫大夏。

大夏之名稱來自夏啟,這從【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的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諸侯從帝歸於冀都。大饗諸侯於璇台。』是可以對應的。大禹把兒子夏啟分封到夏邑(現在的石峁古城遺址就是),夏啟利用石峁古城勢力驅趕在陶寺準備繼位的益,在石峁古城(夏邑,也就是大夏)稱帝,然後率領歸順的諸侯從石峁古城歸於冀都,也就是回歸中國之都城——陶寺。這個時候夏啟就把陶寺遺址命名爲大夏了。

【史記.夏本紀】說『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所以大禹的中央政權叫『夏後』,不叫『夏』。

四、夏代都城之變化

同樣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諸侯從帝歸於冀都。大饗諸侯於璇台。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尋。畋於洛表。羿入居斟尋。四年,陟。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尋。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一作『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九年,相居於斟灌。少康自綸歸於夏邑(乙巳年)十八年,遷於原。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遷於老丘。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抃。三年,築傾宮。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於郕,獲桀於焦門,放之於南巢。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終壬戌)。

總結以上,夏代之都就有『夏邑』、『斟尋』、『商丘』、『原』、『西河』、『斟抃』等。夏代之都城,是變化的,這個變化的原因,一是上古農耕會導致地力枯竭,形成了上古人的『游耕』習慣。二是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促成上古人遷移。三是族群之間的爭鬥。所以夏代有多個都城,如同商代有多個都城一樣。我們現在發現的安陽殷墟,是商代後275年的都城。

對於『夏邑』,我認爲『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之『夏邑』,我認爲是『石卯古城』遺址。而『少康自綸歸於夏邑』與『商自陑征夏邑』中的『夏邑』應該指夏的統治範圍,不是一地一隅之名稱。現在有個叫夏邑的地方,在漢代此夏邑叫做『下邑』,與夏朝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五、再談夏后氏留於中原、放之南巢和避居北野

這裡先說一說『鳴條』。同樣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而夏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於郕,獲桀於焦門,放之於南巢。』中也有『鳴條』,所以『鳴條』就是現在的湖南『九嶷山』一帶。帝舜是很悽苦的,他實際是被大禹驅逐到了南方蒼梧之山,歷史採用隱晦的辦法來交代這個事件,如同周人之『昭王南巡而不返』的隱晦記敘一樣。周之昭王被沉船於漢江,因爲昭王南征,在荊楚被當地土人用計滅了。土人獻船給昭王,結果船在漢江中心散架了,昭王一去不復還。

『鳴條』與『蒼梧』的聯繫,說明夏桀歸於南方。

夏朝滅亡後,夏桀帶著不少夏后氏人員被放逐於南巢,這便是南支。南巢是南部老巢的意思。夏后氏早期的活動區域,就在四川到湖南湖北,遷移的方向是由西向東入湖南,向北入湖北河南。以前說過,湖南幕阜山有湛姓族譜記載,湛姓是在躲避后羿寒浞之難而回到南方幕阜山的,同樣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顓頊高陽氏三十年,帝產伯鯀,居天穆之陽。』,湖南幕阜山也叫天岳幕阜山,就是伯鯀之『居天幕之陽』。

夏朝滅亡後,還有一支進入大漠草原一路發展,形成秦漢之時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有一部叫【括地譜】的書說得更爲詳細:『其(指桀)子獯粥(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中國謂之匈奴』。

夏朝滅亡後,夏后氏主要還是留在中原。商湯封夏后氏一支於杞國,以奉大禹的祭祀。這個杞國,就是『杞人憂天』之杞國,【史記.陳杞世家】說『杞在商時,或封或絕』。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大禹的祭祀。

不絕他國之祭祀,是上古新王天下者之優秀風範,這也導致上古各氏國的歷史不被泯滅。

黃飲冰2018年7月1日星期日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