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0|回復: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董并生·编造『伊索寓言』出于耶稣会士手笔

[複製鏈接]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6-26 2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董并生:编造『伊索寓言』出于耶稣会士手笔

『伊索寓言』在中国家喻户晓,被指称为出于古希腊的古典文献。然而,所谓的古希腊『伊索寓言』中,不仅有出于佛经的故事,甚至还有出于唐代柳宗元的小说笔记的内容。原来,所谓的『伊索寓言』并非出于虚构的古希腊,而是耶稣会士在中国布道时出于对抗中国传统文化而杜撰出来的『证道故事』的翻版。

明末耶稣会士在华布道的『证道故事』

耶稣会士入明布道,以天主教文献不敌儒学经典及佛经之规模,于是使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展开布教活动,在几十年间,居然形成几百种相关书籍。不料这批书籍却成了后来西方人伪造『古希腊文献』的渊薮。

明末耶稣会士在中国布道七十余年

耶稣会士在明末布道七十年,其间译、著中文书籍约有四百五十种。[1]

明末耶稣会士『以寓言为教』

『早在1583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抵达广东之际,「以寓言为教」(fabula docet)就已交付日课,布道时故而多的是以寓言为喻的情形。李嗣玄(fl.1645)所记福州传教时期的艾儒略,金尼阁的〖况义〗似乎随手一册……』[2]

寓言之定义:『虚构』的『言谈』

『「寓言」(fabula)乃泽维尔的伊希朵(Isidore of Seville)所谓「虚构的言谈」(loquendae fictae),而寓言之所以为「虚构」,原因在这种故事系凭空捏造而得,伊希朵以「言谈」称之,因为寓言源出口语。』[3]

『寓言的拉丁语义乃「虚构」(fabula),本身除了动物寓言外,兼指神话与一般虚拟性的故事,所以何尝不可以入史?』[4]

所谓『伊索寓言』的『德墨催』版本

『我们今天所知最早的伊索故事集,乃纪元前四世纪德墨催(Demetrius of Phalerum)的散文本〖伊索寓言〗。培理(Ben Edwin Perry)的研究显示,这本语言集乃当时雄辩家的参考手册,专供举证与取材之用(BP,xiii)。』[5]

『德墨催』版本实际上没人见过

『希腊上古的伊索故事集如今荡然无存,我们可见的早期伊索寓言都是罗马人演绎德墨催的结果。』[6]

『伊索寓言』版本的『罗马三脉』

『一世纪费卓士(Phaedrus)的拉丁文本〖伊索寓言书〗与巴柏里(Babrius)的希腊诗体〖伊索寓言诗〗。四世纪时,亚维奴(Avianus)又用拉丁牧歌体重写巴柏里,费本也经人重编而形成风行一时的罗穆斯本〖伊索〗(Romulus)。后世的各种〖伊索寓言〗---包括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欧洲教育机构中所接受者---大多便由费卓士/罗穆斯与巴柏里/亚维奴这两条〖伊索〗祖脉演化形成。话虽如此,上古晚期仍有第三条〖伊索〗线脉可寻,此即现代学界所谓的奥古斯都本〖伊索寓言〗(Augustana)。这个本子多数用希腊文散体写成,祖本难考,或为某二世纪之作。奥古斯都本虽然罕用于上古材料,上述〖伊索〗三脉一经会通,倒也形成中古动物语言型证道故事的主要源泉。』[7]

『罗马三脉』不靠谱

『罗马三脉在内容上的分歧,本身甚为吊诡,暗示寓言的形态无从捉摸。』[8]

「寓言」和「神话」都是杜撰

『本质上,「寓言」和一般所谓「神话」(mythos)实可交涉互通,要之都经「杜撰」而成(注:这一点参见孙红梅〖伊索寓言在中国〗,硕士论文[北京大学,2001]页23),有别于常态观念下的史传。……有趣的是,文艺复兴以前博雅教育的这条脉络,到了晚明耶稣会士手中,纷纷开花结果,而且汇为一流,变成证道的艺术的部分凭借,而其首先表现便在「神话」之借为证道故事。』[9]

『故事新编』早于『如实复述』

『明末耶稣会史上,故事新编的现象出现得远较〖伊索寓言〗的如实复述为早。会士自编喻道新戏目的在说明教义或开示教众,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便是这种风气的「始作俑者」。』[10]

伊索寓言晚于故事新编,实际上,所谓〖伊索寓言〗不过是后世欧洲人将各种在埃及、印度、阿拉伯、中国等地曾经流行的故事,归在了『伊索』的名下,结集而成的一部伪书。

先有金尼阁〖况义〗,后有〖伊索寓言〗

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用中文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在西安刊行,由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口授、中国天主教徒张赓笔传,取名为〖况义〗共收寓言小故事38则,正编22则、补编16则,全书约六千余字。[11]

一般研究者都以为该书是〖伊索寓言〗最早的中文节译本。然而,天启年间刻本已佚,如今只有抄本传世。[12]

为何说它是〖伊索寓言〗的中文节译本呢?

原来,据说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两种〖况义〗版本,其中之一封面上写有「伊索寓言选集」字样。

『其一有拉丁文书目〖伊索寓言选集〗(Selectae Esopi Fabulae),封面上又书「金尼阁神父所译的某些伊索寓言」(Quaedam Aesopi Fabulae a Patre Trigault)。见戈宝权著作,页407-409页。』[13]

中国学者强调〖况义〗是〖伊索寓言〗,说是由金尼阁『写成或译出』,『殆为伊索寓言』。(同上第320页、第76页)究竟是『写成』还是『译出』呢?『殆为』也是不确定的语气。

实际上,与其说先有一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全集〗,再据以译出『伊索寓言』选本〖况义〗,毋宁说,是金尼阁神父为了布教编纂了〖况义〗,之后才被托名为『古希腊』奴隶伊索创作的〖寓言〗,最终被扩编为〖伊索寓言全集〗。

〖况义〗使用儒学概念、收入柳宗元的作品

巴黎所藏〖况义〗全文本分正编与补编两部分,其中正编22篇,补编16篇。正编『义曰』部分,间或采用儒学的概念,如第二篇:『义曰:治人以刑,不如以德』,为〖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政治理念。

补编中包括〖罴说〗、〖蝜蝂传〗两篇唐代柳宗元的作品。[14]怎么可以说这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呢?

〖况义〗中收有来自印度的故事

例如〖况义〗的第3则故事〖三友〗,就是一则来自印度的故事。『〖三友〗风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圣坛,但其始也,则不在欧洲中古,而在七八世纪的小亚细亚。其时圣若望达马瑟「撰」有希腊文本〖巴兰与约撒法〗一书,述印度王子约撒法在圣徒巴兰开示下改宗基督,而劝化过程中巴兰所述的五个最重要的比喻故事里,〖三友〗赫然居一(BI,190-199)。中世纪拉丁文的〖三友〗各本,其实都是根据若望的「原本」辗转重译或改写而成,是以彼此间差异不大。……

约撒法既为印度王子,那么〖巴兰与约撒法〗莫非原生印度?答案正是。若望所传,不但其拉丁文译本风靡罗马公教的世界,希腊文原本更是席卷东方教会,中世纪迄二十世纪前夕,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证道故事之所以广收〖三友〗,原因也是在此。』[15]

明末耶稣会士所述证道故事与佛经故事关系微妙

耶稣会士创作时,或用类似佛教〖百喻经〗文体(如〖况义〗),而其某些所谓古典故事,则有袭用汉译佛典故事情节者。

『明末耶稣会士为布教而译写的西方古典证道故事---尤其他们「以为」系出古典的某些故事---之中,有部分和汉译佛典的关系微妙,若有重叠,从而在中国宗教史、翻译史与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不能算小的讽刺。』[16]

最典型的是〖况义〗的第2则故事〖南北风相争〗。这篇故事所使用的文体,是典型的佛教中文譬喻类文献的文体:

『南北风争论空中。北风曰:阴不胜阳,柔不胜刚,叶焦花萎,百物腐生,职汝之由。我气健固,收敛归藏,万命自根,尔无与焉!南风答曰:阴阳二气,各有其分,备阴偏阳,两不能成。若必觭胜,我乃南面,不朝不让,是谓乱常。南言未毕,北号怒曰:勿用虚辩,且与斗力。乃从空俛地曰:幸有行人,交吹其衣,不能脱者,当拜下风。南风不辞,北乃发飏,气可动山。行人增凛,紧束衣裘,竟不能脱。于是南风转和,温煦热蒸。道行者汗浃,争择荫而解衣矣。北风语塞,怅悔而去。』[17]

『金尼阁和张赓所为,与其说是「不自知」师法佛教,还不如说两人心中于佛门譬喻的汉译早有认识,是以沿袭其体。』[18]

来华耶稣会士第一人利玛窦所述证道故事也有出自佛经者

如利玛窦所述〖空井喻〗云:

『尝有一人,行于旷野,忽遇一毒龙欲攫之,无以敌,即走,龙便逐之至大阱,不能避,遂匿阱中,赖阱口旁有微土,土生小树,则以一手持树枝,以一足踵微土而悬焉;俯视阱下,则见大虎狼张口欲翕之,复俛视其树,则有黑白虫许多,龁树根欲绝也,其窘如此;倏仰而见蜂窝在上枝,即不胜喜,便以一手取之,而安食其蜜,却忘其险矣;惜哉食蜜未尽,树根绝,而人入阱为虎狼食也。』[19]

这篇〖空井喻〗实际上是来源于唐代僧人义净(635-713)所译〖佛说譬喻经〗。该〖经〗全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

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尔时世尊告言。大王。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言彼人者。喻于异生。象喻无常。井喻生死。险岸树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龙喻死。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旷野无明路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无常 井喻生死岸

树根喻于命 二鼠昼夜同

啮根念念衰 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

火同于老病 毒龙方死苦

智者观斯事 象可厌生津

五欲心无着 方名解脱人

镇处无明海 常为死王驱

宁知恋声色 不乐离凡夫

尔时胜光大王闻佛为说生死过患。得未曾有。深生厌离。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戴。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当如说行。勿为放逸。时胜光王及诸大众。皆悉欢喜。信受奉行。』

明末耶稣会士捏造历史

『戴奥吉尼士、苏格拉底和亚历山大每每在世说中行我们所不能行,言我们所不能言。我们一旦体认及此,理智上自觉或不自觉就会师之法之,奉为圭臬。问题是:这些人虽然是历史实人,他们在世说中的言行却是经过明末耶稣会士「假捏而得」,正是修辞的开花结果。』[20]

『戴奥吉尼士』,就是著名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a,公元前412-323年)。所谓『古希腊』伟大人物们,如第欧根尼、苏格拉底和亚历山大的故事,原来都是由明末耶稣会士们「捏造而得」!

第欧根尼「白天打灯笼」的故事

希腊犬儒哲学家戴奥吉尼士的故事。他曾在白天打着灯笼,人问其故,对曰:「欲寻诚实之人。」对三世纪史家迪莪吉倪(Diogenes Laertius)来讲,这个故事真而又真,是个典型的历史轶事,可以视同传记(LEP,6.41)。然而在罗马作家费卓士笔下,同一「史事」却经改编,摇身变成了伊索式的寓言,连原来的传主都已改为伊索本人。[21]

所谓『犬儒哲学家』始见于来华耶稣会士中文文献,本故事在罗马作家费卓士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伊索式寓言,传主也成了伊索本人,这是欧洲人在虚构『伊索的寓言』过程中更晚的文本。

第欧根尼与『犬儒』概念

『西方古人中,戴奥吉尼士和世说生成的关系最深。他不仅在历史上开创用世说性金言教学的传统,并且投身变成此一文类最主要的角色之一。高一志对他情有独钟,〖励学古言〗和〖达道纪言〗收录的相关世说不少。后书且有片段述及其人癖性与犬儒称号之由来。「是士嘲諛而善为諛,故众以犬称之。或问故,答曰:「凡有与我者,我媚之;不与我者,我吠之;不善者,我亦龁之。」」』[22]

由此可知,西方所谓『犬儒』的概念,实际上是来自中文。『犬』即『狗』,『儒』指『儒生』,『犬儒』概念起源一定在耶稣会士了解了『儒学』之后,以此揶揄、影射『儒学』,谓不如天主教之真之正也。

西方『古典历史学』不过是虚构的『文学』而已

『史家在「文直」与「事赅」之外,务必「不虚美,不隐恶」。在西方上古,这种观念却非必然,因为修西地底斯(Thucydides,c.460-c.399 BCE)或利瓦伊(Livy,59BCE-AD17)等史家本来就不分史实与修辞,驯至文艺复兴结束以前,历史在西方乃属某种意义下的文学形式……

上文所称的「文学性」,部分涵意实为「虚构性」,往往有赖修辞来促成。倘用现代术语更精确地说,明末耶稣会所传世说的虚构性,每每即见于会士为历史编造情节(emplot)的文本特质(textuality)中,语言游戏或游戏语言经常是构成要素之一。』[23]

(参见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西方欧洲『古典历史』辨伪〗第1章,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1]参看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10页、第46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2]同上第89页

[3]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49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4]同上第188页

[5]同上第50页

[6]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53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7]同上第53页

[8]同上第55页

[9]同上第193页

[10]同上第94页

[11]参看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本(50种重要文献汇编)〗第1册第355页,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

[12]参看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320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13]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76页注,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14]参看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本(50种重要文献汇编)〗第1册第355页、358页,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

[15]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334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16]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316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17]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本(50种重要文献汇编)〗第1册第357-358页,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

[18]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334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19]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第45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1版2刷

[20]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192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21](注:BP,290-291.类似的情况还可见诸奥古斯都本〖伊索〗;其中〖戴奥吉尼士和秃头者〗与〖旅行中的戴奥吉尼士〗两条,论者从来都以史实视之。)详见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132页及注,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22](吴相湘编:〖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共6册],2:737,台北,台湾学生书社,1984)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160-161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23]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第133页,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