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的成功之道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24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師法古人

我國書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名碑佳帖更令人目不暇接,百學不厭。這無疑為我們學習書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因此,初學者應師法古人,千萬不可求勝心切。

有位老師說過:『一個真正的學書者,首先必須是位善於向古人學習的人。必須將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長期不斷地研習古代碑帖,練就紮實的書法內功,然後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長,成個人之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書法之道——根深方能葉茂!』

劉凱,隸書,韋應物【寄裴處士】

劉凱,隸書,韋應物【寄裴處士】

劉凱,隸書,韋應物【寄裴處士】 作品尺寸:49×49cm

要善於讀帖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書法,讀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讀帖非常重要,不要輕視『眼高手低』,很多眼高的人,非常容易上手,可能很容易超過勤奮的人。

許多人都很注重臨帖卻忽略了讀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臨帖和讀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是對書法學習的懈怠。宋代黃庭堅說了:『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同是宋朝人,姜夔在【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的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

劉凱,行書扇面,曹操【龜雖壽】

劉凱,行書扇面,曹操【龜雖壽】

劉凱,行書扇面,曹操【龜雖壽】作品尺寸:60×20cm

要勤觀察

打開眼界,廣泛觀看,細心琢磨,才能兼取諸長。除了要多讀名碑法帖,把優美的字形廣積於胸外,還要仔細揣摩名家作品。

通過多看、多讀,廣納眾長,牢記在心,汲取精華。天長日久,字在腦中達到『預想字形』、『意在筆先』的境地,同時把一些字的多種寫法有機地溶於自己的創作中,會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靈動、變化之感。 

劉凱,隸書,沈周【 題畫詩】

劉凱,隸書,沈周【 題畫詩】

劉凱,隸書,沈周【 題畫詩】。作品尺寸:69×34cm

要不恥下問

『謙受益,滿招損』。『不恥下問』是最直接、最便捷獲取知識經驗的方法之一。

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開,問題越結越大,最終延誤了學習時機、擋住前進的腳步,甚至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因此,平時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地向能者請教。

劉凱,行書,蘇軾【卜算子】

劉凱,行書,蘇軾【卜算子】

劉凱,行書,蘇軾【卜算子】 作品尺寸:138×34cm

要敢於展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敢於多參加一些正規的書法比賽,以此來檢閱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斷提高書藝。同時,在參賽前,由於要認真地練筆,仔細地揣摩筆法、章法、形式,熟悉創作內容,這就無形中培養了自己認真細緻的責任感,又磨練了書法技藝。

劉凱,行書,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劉凱,行書,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劉凱,行書,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作品尺寸:138×34cm

劉凱,行書,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劉凱,行書,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劉凱,行書,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作品尺寸:138×34cm(作品選自劉凱)

劉凱,學書34年,現為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集寧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孔見 ...

劉凱,學書34年,現為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集寧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孔見 ...
作者簡介

劉凱,學書34年,現為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集寧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孔見簽約藝術家。初學唐朝歐陽詢楷書,繼而臨習隋碑、智永【真草千字文】、北魏【張猛龍碑】從而打下堅實的基本功,近年來潛心鑽研趙之謙書法,從尺牘手札、書扇小品到中堂條屏大軸,對趙之謙書法有深刻領悟。

獲獎情況:

1998年作品入選中國文聯舉辦的中國黃河魂藝術大展。

2008年作品入選【書法】雜誌首屆中國書壇中青年500強。

2000年【隋龍藏寺碑考】獲紀念平城建都1600周年書畫展優秀論文獎。

2016年獲【青少年書法】報社、書法屋網站聯合舉辦的"玉泉杯"墨池首屆書法大賽二等獎。

2016年入選內蒙古第六屆書法篆刻展等。

藝術需要耕耘,創作值得回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